登闻鼓的相关诗句是:无人敢打登闻鼓、朝阳门外登闻鼓、朝阳门外登闻鼓。
登闻鼓的拼音是:dēng wén gǔ。注音是:ㄉㄥㄨㄣˊㄍㄨˇ。结构是:登(上下结构)闻(半包围结构)鼓(左右结构)。
登闻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点此查看登闻鼓详细内容】
登闻鼓登闻鼓是中国封建时代于朝堂外悬鼓,以使有冤抑或急案者击鼓上闻,从而成立诉讼。源于魏晋南北朝。《晋书·武帝纪》有“伐登闻鼓”的记载。后历代相沿。我们常常在影视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的场面,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二、综合释义
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晋书·卫瓘传》:“於是繇等执黄旛,挝登闻鼓。”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於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闕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胡三省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闕挝鼓,登时上闻也。”《明史·刑法志二》:“登闻鼓,洪武元年置於午门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寃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登闻鼓[dēngwéngǔ]古代于朝堂外悬蕔,百姓若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晋书.卷三.武帝纪》:「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言多袄谤,有司奏弃市。」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
三、汉语大词典
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晋书·卫瓘传》:“于是繇等执黄幡,挝登闻鼓。”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胡三省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阙挝鼓,登时上闻也。”《明史·刑法志二》:“登闻鼓,洪武元年置于午门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
四、其他释义
1.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五、关于登闻鼓的词语
六、关于登闻鼓的造句
1、这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我们常在影片中看到蒙冤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的场面,所击之鼓就叫“登闻鼓”。
2、史料记载,忽必烈为了严肃法纪,加强吏治,在中书省门前建了个“登闻鼓”,凡是大冤无处申诉的,可随时前来击鼓鸣冤。
3、孤王已经命令侍卫在门前设立登闻鼓,传令地方,不论军民绅士,有利国利民者,即一得之愚,亦许进言,立引见。
4、这个时候,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在朝堂外击“登闻鼓”,举报主考官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
5、这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我们常在影片中看到蒙冤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的场面,所击之鼓就叫“登闻鼓”。[www.chazidian.com查字典登闻鼓造句]
6、史料记载,忽必烈为了严肃法纪,加强吏治,在中书省门前建了个“登闻鼓”,凡是大冤无处申诉的,可随时前来击鼓鸣冤。(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114765/造句)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