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1.停止侵害:加害人正在实施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行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请求其停止侵害行为,这实际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实施某种侵害行为。消除危险,是指消除对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危险来源的民事责任措施。危险指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可能性,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有造成损害的可能时,权利人即有权请求行为人消除或请求人民强制其消除,以防止损害后果的发生。比如,当存在污染环境的危险时,排放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停止排放并根治污染源,消除污染环境的危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停止侵害与排除妨碍都是停止债权行为的两种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侵权行为的不同,侵害是属于一种加害行为,而妨碍是影响权利的行使。
第3种观点: 排除妨碍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适用某些法律规则。适用范围包括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纠纷等。但同时需要符合法定条件。排除妨碍是一种法律制度,又称“排除法”,主要目的是维护公正和公平的司法原则,确保法律的正当适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果适用一些法律规则会导致不合理或其他严重后果,可以对其进行排除。排除妨碍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纠纷等。具体适用条件包括:(1)法律规则出现明显的适用妨碍;(2)排除妨碍后不会违反法律原则;(3)排除妨碍后能够保证公正公平。以合同纠纷为例,如果一份合同中存在违法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违法条款进行排除,只保留合法的部分,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而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如果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未告知该技术已被公开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排除规则,保护被侵权方的权益。什么是法定条件?法定条件是指在适用排除妨碍制度时,需要符合的法律规定和条件。例如,在适用劳动纠纷排除妨碍时,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同时,还需要符合审理案件的实际情况和本质要求。排除妨碍是一种司法措施,旨在维护公正和公平的法律原则,并保证法律的正当适用。它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需要符合法定条件,以保证司法公正和合理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适用法律规定:(一)适用该规定将严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二)适用该规定将违反公正原则;(三)出现特殊情况,适用该规定将导致明显的不合理结果。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