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杨兰英
商品经济的浪潮,洗涤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给社会带来一股文明气息的同时,也对昔日稳固的家庭带来了冲击。“离婚“、“单亲“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之家"。据全国一家权威机关99年的统计:全国每年离婚人数已占结婚总数的2。2%,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仅受理的离婚案件就已占全部受理的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说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认识、情绪、情感、学业、社会性开展等方面都和完全家庭子女存在较大的差异.据国家某青少年犯罪调查组证实,青少这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年犯罪中有不少比例是来自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漂泊事例中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子女.在全国禁毒图片展览中就有单亲家庭子女为了要钱买毒品,竞双手掐死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二十多年的母亲的报道。这些骇人听闻的犯罪报道在报刊中并不鲜见。
无疑,青少年在未成年之前,还不能地面对社会,父母无疑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两根支柱,两棵大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当父母双方离异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宏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他可能会变得孤独无助。
如我班学生小雪,本来是一个聪明、得意、活泼,外向的小女孩,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也不错.老师们很喜欢他。同学很尊敬他。可自从半年前他父母离婚以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终日 她常常发呆,沉默寡言,有时又无缘无故地和别人发火。上课时,
走神。下课时坐在一旁,显得很自卑的样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确实,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中有的在学习上精力分散、没有进取心,缺乏自信、有自卑感;有的性格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成功感,自我接纳的程度;有的自私,事事必须占廉价,甚至为了到达目的纠集同伙去底
欺负别人等等。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父爱或母爱,再加上部分单亲家长缺乏良好的育人方法,只是一味迁就或只重学习而忽略了子女良好心理和安康人格的培养,单亲学生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单亲孩子,我们各自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一个单亲孩 学校能否拉他一把而不是把他推向社子作为受害者濒于辍学时,
会?因此,帮助单亲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快乐安康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从情感教育、保护自尊、成功体验、性别和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对单亲学生教育作一探究。
一、 用心去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由于社会偏见,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非常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再加上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他们很难享受到一个完好家庭所 所以老师要以十二分的能给予的爱,但他们渴望得到爱的抚慰。
热情和同情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们,用心去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一名高一年级单亲女同学,聪明、伶俐,但攻击性强,不易采纳人家意见,性格固执而倔强;常常有意和老师、同学对着干,课上散漫,不服从老师的教导,对同学的态度也蛮刻薄,喜怒无常。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来往。有一次,在操场上活动时发现她正拿着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在看。经理解才知道她自幼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喜欢文学。抓住这个时机,几次推心置腹谈话后,让她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并将本班读书教育活动征文的组 在活动中,织任务交给了她。经过老师们充满爱意的教育和引导,
她渐渐表现得积极起来了,对老师安排的任务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同学之间关系逐渐融洽。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写作程度得到长足的进步,好几篇文章在学校得了奖,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而且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多了一份稳重,学习成绩也得到了进步。
由此可见,要激发单亲学生的学习情感,抑制学习和生活中 就要求老师的惰性和自卑,消除他们身上带有的不正当攻击性,
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去体贴他们,尊重热爱他们。
这样,师生之间才更容易架起感情的桥梁,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舒展,出现教和学的和和谐协调。老师以和风细 能一定程度淡化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引起一雨般的爱滋润学生,
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同步开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安康人格。
二、保护那颗受伤的心
一些中小学在校生在父母的影响下,怕自己受影响、被“拖累”,对同学中的“单亲孩子”另眼相看。这种观念的传递,无形中为“单亲孩子"的成长制造了一种异常气氛,给已有心理压力的他们带来了更大的伤害。教育专家韩凤珍说过
:“所有难教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往往单亲学生的自尊心更强,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老 是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培养安师努力保护好单亲学生的自尊心,
康人格非常关键的环节.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别人和社会尊重自我的心理.有些单亲学生不想其他同学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更不希望班主任以此要求其他同学对他另加相待,而得到同情和怜悯。作为老师,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这不是他们的错。另外,老师在善待这些学生时还要注意适时、适地和适度.过于关心,过于体贴,过于照顾,太无微不至的爱怜有时会成为学生一种惨重的心理包袱,也容易加深孩子对自己“和众不同”之处的关注.
如今课本上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遇到老师讲述这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时,感情脆弱的学生会触景伤怀,泪流满面。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当老师提问他时,却说不知道,不愿答复老师的问 防题。
老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尽量从感情上给这些孩子以照顾,止让他们答复对他们来说敏感的问题,给学生留一片感情的蓝天,保护那颗受伤的心.
三、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是进步的积累,是迈上新台阶的喜悦,是脱离失败的崭新体验。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自卑感和孤独感较强,劣于表现自己或不愿和别人交往。所以作为老师,应努力创造活动环境,
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才能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才能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进步他们的自信心.苏霍姆林
斯基说:“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可以机智地、敏锐地看到孩子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
我班有一位父母离婚,跟父亲生活的学生,由于缺少母爱,性格变得格外倔强,成绩不好但不承受老师意见,课上不遵守纪律,日常行为标准养成也较差,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 外表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无所谓。但通过观察,同学不喜欢他。
理解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方电脑设计、平面设计,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动手才能强;为集体做事不计较,有爱心,但又怕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所以 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所以积极推就装作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
荐他担任电脑设计的科代表,并代表学校参加平面设计比赛,结果他获得了全市职校第二名的好成绩。抓住这一时机,在同学中广泛宣传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课上知道认真听讲了,作业认真完成了,成绩进步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可见,我们要擅长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成长进步的信心和力量。赞美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增强信心,信心带来更大的成就。这就是赞美的宏大力量!而这对于单亲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大方地给学生以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而这对于单亲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大方地给学生以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四、树立自我接纳的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自我接纳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学生的早期生活经历亲密相关.假设要想使学生(尤其是单亲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安康的人格,就要让他们相信自己魅力无穷。
统计发现,单亲学生孤独感较一般家庭要高出数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光阴: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我校就有这样一位学生。班主任在和他交流过程中发现,他没有生活目的和激情,自认为是被家庭抛弃,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生活没有追求,没有期盼,没人关心,得过且过。为此,班级任课老师轮流做他思想工作,积极鼓励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定目的、树典范,发扬自我拯救精神,面对现实,从绝望和逆境中振作起来。如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两岁失去父亲,三岁又失去母亲,不得不由祖母来抚养。自幼失去父母,在没有母爱环境成长起来的出色人物还有、达·芬奇、卢梭、普希
金等。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没有因为他是单亲学生,表现又不好而放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
因此,班主任和学生交流越多,鼓励越多,帮助越多,学生的孤独感就越少,面对生活的积极性越高。和单亲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的表情、动作、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越积极、真诚、恳切,学生就越愿意和老师接近,老师的教育目的也越容易达成。
五、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在性、自信心、社交才能、智力开展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专家指出,父子(女)关系亲密的孩子,感到很有安全感,能不断应付外部世界,内心世界也较充实、自信.而母亲那么在抚爱、谦虚、举止标准、认真细致、严于律己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
单亲子女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性别角色学习中缺乏直接的模拟典范,从而造成性别错位、性别失衡等问题,给孩子心灵上带来较大的挫伤,甚至有可能影响他(她)一生的幸福。因此,家长要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 使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开展和表现。作为老师,孩子适当的影响,更应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孩子的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注重单亲学生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成人感和意识增强,性成熟、性觉悟,逐渐拥有成人的体魄、力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单亲子女的特殊心理因素,造成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和向往新生活开拓新天地的矛盾,及多方面的情感需要和单亲不完好家庭的矛盾,从而增强了单亲子女青春期的动荡和危险性。
高一年级一位男同学,父母离异后,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妈妈的工作性质使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尤其在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和和异性交往准那么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他开场迷恋网吧,据理解,吸引他的不是网络游戏,而是网上交友,网上聊天,甚至进色情网站.此后,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厌倦情绪;喜欢接近女同学,并和本班一位女生有不正常交往;平日里说话也开场不文明,有一次竟画了一张男女生殖器的图,偷偷地放在后排女同学的铅笔盒里,以此为乐.老师对他的这种表现极为关注,积极和家长获得联络,一方面耐心地引导他,积极地
鼓励他,和其谈心,剖析问题所在,告诉他正确认识自己所处青春期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和异性交往的度,重新认识生活内涵;另一方面,也不过分迁就、妥协,对其学习生活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订方案,定方向,并时刻催促、帮助他一步步走入正规。
在学生处于青春期关键时期,单亲家长和学校老师都所以,
要重视疏导教育,用青春期科学常识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生理、心理变化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慎交友、交好友,使他们在多彩的生活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启迪,
以安康愉悦的心情度过青春期.
七、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全安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 社在离异家庭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一定要和家庭教育、区教育亲密结合起来,并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单亲家庭学生(包括其他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也掌握起来,或者通过和离异家庭学生抚养者的联络,通过向社区反映学校的要求、组织离异家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相配合,互相合作,从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使教育要求一致连接。只有把社区教育和学校、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经说过:“培养孩子一个好性格比一打纲领都重要。"单亲子女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全社会的珍贵财富。父母离异对单亲子女不能不说是一个惨重的打击,但是单亲子女只要锐意进取,变“不利"为“有利”,同样可以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者,为社会做出奉献.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功告诉人们,“单亲孩子”同样可以拥有辉煌的将来,
关键在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是否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请多给“单亲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吧,用我们的关爱照亮“单亲孩子"的将来.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