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大家都知道花木兰是古代北方的一位女英雄。对于花木兰的本领、品格,我们后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对她不甚了解,对于花木兰究竟为什么替父从军,怎么替父从军知之甚少。为了让花木兰这个英雄形象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让花木兰的故事能代代相传,教者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通过环境的营造,角色的揣摩,一个个小故事的深入,《木兰诗》的引申,一步步将孩子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一步步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里丰满起来,进而受到人物品格与精神的震撼。
一、学习木兰从军前,体会木兰为国为家的决心和勇气
(一)、创设情景,理解木兰为家为国担忧,体会她焦急的心情。
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呢?那还得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份“征兵文书”说起。(课件出示征兵文书)指导同学们仔细观看《征兵文书》,了解朝廷面临的危机,理解紧急征兵的重要,体会木兰当时的着急心情。
1、《征兵文书》上说了什么?看了这份文书后,你心情怎样?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着急?
2、其实当时的木兰比你们还着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哪一个词语看出来?(焦急万分)
3、师:什么叫焦急万分?她为什么如此焦急?请大家再次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指导归纳出:木兰是在为父亲着急,因为父亲年高多病,根本无法去打仗;她又为弟弟着急,因为弟弟年龄还小;也为自己着急,因为自己是个女孩,不是男孩;更自己的国家着急,因为自己的国家正面临危机,没有大家,何来小家呢?
6、引导读出焦急的语气。
(二)通过辩论,感受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勇气。
1、这时,木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是什么?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木兰认为自己理应为国家分忧。)
2、“理应”是什么意思?换一个词语代进去读一读。
3、噢!“理应”就是“应该”的意思!那么你们认为木兰应该不应该去从军呢?
4、引导争论:认为“应该”的一方理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不应该”的一方理由是:木兰是个女孩子,女的是不可能上战场打仗的
5、小结得出:木兰是个女孩子,她根本不应该去前线打仗,因为只有男孩子才要去保家卫国。而木兰却觉得自己理应去保家卫国,你们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6、指导读二三句话,读出木兰的了不起!
(三)通过分角色表演,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效力的决心。
1、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木兰决定去,家里人同意吗?从哪个词语看出家里人都不同意她去战场?(说服)
2、自由讨论一下,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和姊妹,你愿意让木兰上战场吗?为什么?
3、现在我们就都是木兰的家人,我们都不同意木兰去打仗,哪位小木兰来说服我们,让我们心服口服。
生(饰父亲):木兰,你不能去!你是个女孩子!你怎么能去打仗呢?
生(演木兰):我不去,你不去,大家都不去,谁来保家卫国呢?我要女扮男装去从军!
生(饰母亲):孩子,你不能去,刀可没长眼睛呀!
生(演木兰):我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武艺,正愁没地方用呢!
生(演弟弟):姐姐,我不让你去,我不想离开你!
生(演木兰):弟弟,我们都不保卫国家,让敌人打进来,我们姐弟就恐怕真要分离的!现在,姐姐只要把敌人打败了,就可以回来和你团圆的。
4、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从此,木兰踏上征途。
(设计理念: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具体可感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本课的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便是如此,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文中没有细写,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将心比心,谁家父母愿意让从小娇惯的女孩子家奔赴战场?哪个做弟弟的愿意让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姐姐离开自己?本环节刻意地引导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学生越是进到角色里去,就越是能体会当时木兰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更能感受到木兰报国的坚定决心。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
二、学习木兰从军时,感受木兰行军打仗时的艰辛与刚强。
(一)、找出动作词,体会行军征程的艰辛。
小声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木兰从军路上表示动作的词。(披、跨、渡、过)
1、思考:你以前在谁的身上看见过这些动作?(军人、将军)
而现在这些动作都表现在木兰身上,你觉得木兰怎么样?(木兰很勇敢,很努力,很坚强。)
2、指导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4、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木兰在从军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木兰在急速行军中,体力不够怎么办?走不动怎么办?在爬山时,爬不上去,能让别人帮助吗?可以撒娇吗?可以掉队吗?为什么?
4、小结:木兰只能咬牙,坚强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时你对木兰是什么感情?
5、再次指导读一读这句,读出对木兰的敬佩之情。
(二)、变换对仗句,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看这四个句子,第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词,第二个词是表示名称的,字数相当,词性相对,多工整哪,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出他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1、变换诗行出示第三段,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练读。
披? 战? 袍?
跨? 骏? 马??
渡? 黄? 河??
过? 燕? 山
2、(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花木兰!怎么样?(真帅!真威风!)
3、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段,我们模仿第三段的形式来描写一下花木兰的威武形象!
4、师出示句式:花木兰,
头戴???????
身披???????
手持???????
脚跨???????
真是???????? !
5、学生练说。
(三)、讲述小故事,感受木兰的智勇双全。
1、老师讲述两个小故事:①花木兰武艺高强,她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单匹马救出民贺元帅。②木兰在一次夜里巡营时,发现众鸟乱飞惊鸣,料到敌人来偷袭,于是立即禀报了贺元帅,就献上了四面埋伏计,一举歼灭了所有敌人,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2、木兰功劳非常大,书上怎么说的?(赫赫战功)伸出大拇指来夸奖一下我们的女英雄!
(设计理念:本段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四个排比句式,一句紧跟一句,显示出战事的紧迫、突出表现了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这段文字既很好地渲染了气氛,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让人读后为木兰这一去感到踌躇满志,热血沸腾。本环节就是刻意地引导同学们去读懂这段文字背后的情感。并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此种句式来描写课文插图中的花木兰:花木兰,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持长,脚跨骏马,真是威风凛凛!这样一来,一位英姿飒爽,威风八面的女英雄在师生的头脑里留下了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木兰从军后,体会木兰换回女儿装的期待与迫切。
1、思考:经过木兰和将士们的努力,终于把侵略者打败了。当天子要奖赏将士们时,木兰不要做,不要金银财宝,你们猜她要什么?(要一匹马,回到故乡。)
2、师述:闭上眼睛想一想,木兰这一仗一打就是12年哪,爹娘盼木兰一盼就是12年哪,4千多个日日夜夜,父母是望眼欲穿哪!现在,木兰胜利了,木兰回来了,家里人会高兴成啥样?村子里的人又会高兴成哈样?
3、师生讨论:木兰的父母高兴地合不拢嘴,从上看到下,看看木兰受伤了没有。小弟一蹦三尺高。村里的人将木兰抛起来,向他们心中的英雄致敬。
4、可是,现在木兰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猜一猜。(她想换上女装,做回女孩子。)
5、教师小结:木兰本来就是女孩子,她当然想和别的女儿家一样穿美丽的裙子,化柳眉,上胭脂,涂口红,带玉簪。穿了十几年的军装是为国为家迫不得已的。她这几年哪会梦中不回到家乡父母的身边撒娇亲昵?哪会梦中不是穿着美丽的花裙子翩翩起舞?
6、当将士们赶来看望他们的花将军时(出示图),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7、引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敬佩的语气。
(设计理念: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当木兰回到家乡后,教者便用了一段教学语言来创设情景,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木兰这一去战场时间的久长,体会到在这么长时间的征程中女孩子生活的艰难,体会到战争胜利时的无限喜悦,体会到打败匈奴后木兰心中最大的愿望不是厚禄,而是重新做回女孩子的迫切心情。)
四、引申欣赏《木兰诗》,初步感受汉乐府诗歌的魅力。
1、我们这篇课文是根据古时候的一首诗歌改编的,题目叫《木兰诗》。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听一听,用心想,不懂的地方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课文来理解一下,好吗?
2、欣赏配乐朗诵《木兰诗》。
3、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找找这首诗,和家人一起读一读,学一学。
(教学设计:语文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有他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在那里他们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她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虽然引导二年级的学生去读《木兰诗》有一定难度,但是当学生学习了本文之后再去读,一增加了兴趣,二也减缓了坡度。能在课外去读一读,背一背,学一学这部文学瑰宝,对他们日后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