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心得作文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开的花,晚上才把它捡起来。《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分别记录了不同的十件事情。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如地位低下,饶舌多事却又纯淳和善的“阿长”仔细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
在其中鲁迅最多地是描写从小带着他的女工“阿长”。由于社会的影响,她保存了很多封建习俗,像在新年吃福橘,还要对她说“阿妈恭喜恭喜。”有一次,她踩死了我的隐鼠,让我对她怀恨在心,可见她是一个粗鲁的人。但她也有善解人意的.一面:她探亲时跑了很多路帮我买一本《山海经》。可见她是一个关怀孩子的人。这虽是一个没有地位、毫不起眼的人物,却从她身上反映出了一个道理:虽然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可是民间仍旧有暖和的亲情。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风光,就让小鲁迅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儿饱饱眼福。进了三味书屋,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尽管如此,又阻挡不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鲁迅和小伙伴们一起折腊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寿镜吾先生叫回来背书。这虽然远远不及百草园的自由愉快,但依旧很快乐。从这也能看出鲁迅童年时憧憬自由拘束的生活,无拘无束的生活。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是一部散文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反感,不满,也有对美妙童年的憧憬、依恋。还有对教育的盼望,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宏大的人啊!
朝花夕拾心得作文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0--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l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就内容来看,《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甭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淡;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从语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想见鲁迅先生在当时被“正人君子”所压迫下的难耐,但是,这也是反话正说的独特之处,他告诉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真正的中国人的灵魂是不会被消灭的。文章透露出作者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征的憎恶;同时也追忆作者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埘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盼憎恨。
第二篇《二十四孝图》揭示的则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接下来几篇,《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都是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地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面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是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写得绘声绘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班蝥从后窍喷出娴雾……这些构成了富有情趣的风景画,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犀利风趣,耐人寻味。在叙事、议论中,常插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串入“美女蛇”的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作品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这部不朽的灵魂之作,值得大家共赏!
朝花夕拾心得作文
有一个人,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没有在那个腐朽冷漠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而是以笔为武器,同整个封建社会斗争,他就是鲁迅!有一本书 ,它反映了在那个社会麻木不仁的统治者和贪婪迂腐的国民,它就是《朝花夕拾》!
这本书以作者年少时的经历为原型,回忆了他的童年师友以及辛亥前后中国的农村城镇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局的动荡,看似在写回忆实则是想要唤醒当时的社会大众,《朝花夕拾》------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书内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是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段很美的描写。写的是他幼年时曾生活过的“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瓜果,雪地捕鸟…..他那么的自由。生活,在那时是那么的简单而又充实…..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人的安排下他进入了“三味书屋”学习。在这里他每日都承受了“寿镜吾”老先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每日枯燥乏味的学习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还要面对“先生”的斥责,虽然学业得以提升,可连仅有的一丝快乐都失去了。有时问到先生书本外的知识时,得到的也总是责骂……文章生动刻画了一个封建社会迂腐守旧的形象。此文将“百草园”同“三味书屋”进行 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在封建家族中的一个孩子被守旧观念所扼杀了的童年,也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快乐时光越来越少的一种辛酸……
记得曾读过一本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那时我认为它是为了让人们懂得去“孝”,学会去“孝”,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可当我读过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不禁产生了质疑:“孝亲敬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的,可像“卧冰求鲤”那样不惜用生命去换取母亲快乐的做法真的值得吗?还有年过半百的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这样不会显得很幼稚吗?可就是这样的愚忠愚孝竟能延续千百年,还成为了教化世人的典范,
鲁迅以此文否定了以侮辱伤害自我来让亲人们得到所谓的“高兴”的做法,同时也抨击了旧社会落后封建的思想。“经霜三年的甘蔗,同一个巢的两只蟋蟀…….”这些听起来如此奇怪的东西竟会是治病救人的中医良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一切不过是那些庸医为了达到更好的欺骗效果而做的掩饰罢了,可在当时却被当作神药一样看待,还有那两位欺世盗名的“神医”,人们因听信谣传,不惜花费重金求诊,而父亲最终撒手人寰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了“神医”的医术拙劣。作者写《父亲的病》也许不单单是为了要怀念父亲,更要现身说法,来告诉人们庸医害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的生死。这些也充分体现了在贪婪虚伪的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个典型人物!
也正因为父亲间接地被庸医伤害致死,让他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动摇,于是他远涉重洋,来到了日本,想要学习医术从而让那些像父亲一样患病又被庸医诊治的人得到健康。在这里,他遇到了没有民族歧视真心待他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耐心又优秀的教学,使得鲁迅的医学水平愈发的高超。但一日在看纪录片时,当鲁迅看到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被残忍杀害的画面时,震惊了。可当他看到一旁的留学生们却若无其事,有的还拍手叫好时,他的心被深深的颤动了,这时的他才猛然意识到单凭医术并不能拯救国人,他们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是一颗颗应社会的动荡而愈发扭曲的心。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学业,回到祖国,弃医从文,想要用笔去改变那个社会。而就在离别之时,藤野先生还是依依不舍的,还提醒鲁迅要经常联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一直未能见面,两人的师生情谊也因此渐渐淡化了。曾因为得到过藤野先生的关照,鲁迅的内心才没有像那帮留学生一样充满冷漠,与行尸走肉无异。此文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与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先生”不同的有责任心的“先生”。
《朝花夕拾》与其说是一本回忆性的散文。倒不如说是作者对他所处社会的真实写照,文章看似没有过多的表达对那个社会的看法,但在读过几篇后一定会使我们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并对那个充满虚伪,猜忌,尔虞我诈的社会感到厌恶!笔者或许也想凭此书去唤醒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的一点点热爱吧!
这个人一定是伟大的,他与当时的许多人不同,怀着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想要拯救这个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国家!这本书一定是不朽的,它让当时的人们内心充满了光芒,驱散了阴霾。也告诉了后世一个真实的社会,让世人以此为动力,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朝着一个全新的、幸福的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