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母戒子
盂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誼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誼(xuān):忘记 [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破瓮救友》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爱之(_______) 破之(_________) 足跌没(__________)水中 了(_________)其大旨(_________) 光持石击瓮 (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
A.司马光 B.归有光 C.黄继光 D.李四光
[3]“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下列词语中“释”的意思和句中“释”的意思相同的是( )
A.爱不释手 B.难以释怀 C.冰释前嫌 D.解释清楚
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②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筑:修补。 ②父:指老人。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智其子(________)
A.智慧 B.认为……聪明 C.理智 (2)大亡其财(________)
1 / 6
A.丢失 B.死亡 C.没有
[2]翻译“其家甚智其子”,并说明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
[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 B.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 C.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框,让自己坐在里面。 [3]你感觉何晏的性格特点是( ) A.当机立断 B.胆大心细 C.聪明机智
6.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带点词语“折枝”的意思是_______,“竞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三个“之”意思分别是:第一个“之”是指_______,第二个“之”是指_______,第三个“之”是指______
2 / 6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从回答的话中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9.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
3 / 6
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他想到了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_______(时间)同行。因为_____________ ,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____________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_____到______的转变。
[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_________。(书名)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门外戏_________ (2)日中不至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②竽:乐器名。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⑥说:同“悦”,高兴。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______________
[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5 / 6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