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情感交流。口语交际比单纯的“听话、说话”要求要高,除了听明白,说的清楚之外,还要根据对象和场合,恰如其分地予以应付,注重的是“双向活动”。它不光训练学生听说的技巧,而且还包括他们的举止谈吐,文明礼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要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培养。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这几年实验的经验,对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参与口语交际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讲究文明礼貌”,应放在口语交际的首位,有没有礼貌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也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必须着眼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除了说的知识,技能训练外,教师还得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只有坚持整体原则,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设“画面”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在自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活学生形象思维,促进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激发说的欲望。
(一)、以图设境。
以图设境就是以画面创设情境。老师通过画面的情境再现,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气氛中,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欲望。例如以《春天的回忆》为题的口语训练,老师利用多媒体再现春天的景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说出春天是什么样子,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式“有……有……还有……”说几句话。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又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进一步问:春天这么美丽,你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为什么喜欢春天,并且有的同学说出怎样保护环境……。教师要求
学生想好了再说,发言时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注意语速和条理,避免疙疙瘩瘩、断断续续的现象。学生发言中有语病,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
(二)以趣设境。
以趣设境就是指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有话可说,学生置身其中,将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说:“这么美丽的春天,你想去哪玩呢?” 学生肯定会说我们想去旅游,教师进一步说:“国内外游客很多,需要咱们当导游,谁愿意‘应聘’”此时,学生的兴趣大增,都争着报名,于是教师便可设这样的情境:游客要去植物园,动物园旅游,需要询问导游,你们想想游客会问什么,导游会介绍什么,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游客询问,导游介绍,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地方游客,不同旅游爱好角度进行互说,这样做既进行了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创设“角色”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角色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被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活动规律。创设动态情景,使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激活思维,在亲自参与中感受乐趣,教师根据口语练习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参与,无拘无束地表达。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学生热情高涨,马上进入了角色,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并在小组形成的互动交际情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四、创设“互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里强调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互动性,学生只有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课堂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正如杜威所说的:“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识字课中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一定要创设各种说话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一切听、说交际活动。不要只注重说的训练,不注重听的训练,或只注意听说,不注意语言交流,要体现出学问互动的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