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与水墨画的碰撞
摘 要: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水是生命的源泉,本论文从绘画与水的碰撞来阐释水在水墨画中的作用,水是水墨的灵魂,水使得水墨画得以重生。
关键词:水墨画;碰撞;水;灵魂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5-01
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经过了数以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和艺术风格。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水墨画最早出现在唐代,荆浩《笔法记》云:“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在王维以前,唐代大小李将军的青绿重彩山水画在当时受到极大的推崇,而王维水墨山水的出现,从而更兴盛唐代的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最为讲究的便是与水碰撞。
水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画的材料都有着密切关联,水墨材料有有笔、墨、纸、砚,水受地心引力的多少,水的分量、水的流逝,这些通通可以决定一副画面的形态和一副作品的成败。画家们在绘画过程中对水的用法以及在对水的理解上都有独到的见解,黄宾虹曾在他的“墨法七种”中提到“古人墨法妙用于水”。我们在此只谈笔与墨,笔墨亦为中国画之灵魂,而水确是笔墨之根,笔墨纸脱
离了水也将不能够存活。
水是万物的源泉,水在人类生活以及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水同样也是水墨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墨假若离开了水,那么他将什么也不是,水是水墨画之魂。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可以看出毛笔的年代之久远。而毛笔又是画水墨画的一种必要工具,毛笔能将水墨中墨的神韵发挥到极致。潘天寿曾说过“笔不能离水,离水则无笔。水不能离笔,离笔则无画。故笔在才能水在,水在才能画在。盖笔水二者,相依则为画,相离则俱伤”。故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与毛笔分不开的,而毛笔上水份的多与少会直接影响传统绘画用笔的形态。 中国画中的墨分为:焦、浓、淡、重、清五个层次,而这五个层次全都是经过水的碰撞与接触所产生的。水如同一个精灵,而墨如同他最好的朋友,他们受到地球的重力和作者的表现张力造就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山水画初成时,便有墨法的论证。南梁萧绎《山水松石格》中,首次提出“笔秒墨精”,并云“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高墨犹绿,下墨犹赪”。一副好的作品,我们在看墨迹时能感受到水,也能看到水的流动方向。
水,笔,墨的结合使得水墨画不断的延续与发展。据记载隋唐时期水墨画便已出现了,同时是以水墨山水的形式所出现,唐代著名张彦远认为初唐山水“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宛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唐代画家王维在水
墨画上有独到的见解,唐宋画史记载,王维的山水贡献尤为突出, “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北宋沈括曾说:“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出现“水晕墨章”,元代时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一个善用水多一个善用水少,墨色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而元代的墨色更于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综合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创作方法。写出了一步较为完整的评论绘画专著——《古画品录》。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虽归纳‘六法’,但并没有对每法下一个详细定义,因此后人对此便可以有不同理解与看法,尤其是对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清代沈宗蹇在《以生气贯注的气势为气韵生动论》中说“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的目标。“气韵”是指一幅画不仅仅需要描绘他的外在形态同时更需要描绘他的内在含义,绘画的精神,所以他也是关于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体的艺术美的中心范畴。这个范畴由“气”和“韵”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组合而成。
“气”是一个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经演变逐渐被中国传统画学所接受。谢赫生活于六朝齐梁间,把‘气’作为绘画评论的标准之一会使得整个画面的意境,以及表现出的画面背后作者的心理。把
哲学中‘气’运用到绘画作品上,实现内美与外美相互依存的完美审美。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鉴赏角度来说,意境是中国传统画的最高境界,气韵包含中国哲学思想。而水与纸、墨的碰撞,正恰好的展现出气韵生动。
总而言之,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画也是历史的独特产物,他是中国绘画的主流表现方式,在当今这个民族大融合、全球化的时代,水墨也在不断的吸取和进化。我们重新审视水墨画,从以“水”来贯穿水墨画这样一个新的角度,从而得到了一些新的收获。
水与水墨画的碰撞,造就水墨画。而水是纯净且透明的,水又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艺术的灵魂。一幅好的水墨作品如何打动读者,在于这幅画的意境,水也就是造就这幅画的灵魂之魂。 参考文献:
[1]宋祁.新唐书.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