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来源:爱玩科技网


在阳光下学习,在阳光下成长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内容摘要:

“学困生”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怎样尽可能的缩小学生间的这种差距,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针对 “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化他们。

正文:

学困生,即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学困生”一直是每位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学困生落差大,层次不齐,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大愿意学,甚至不想学。造成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记、读,出了课堂便迅速遗忘。学生学习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对孩子学习期望过高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久而久之,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学困生的产生,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不和谐的反映。引导、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怎样尽可能的缩小学生间的这种差距,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针对 “学困

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化他们。

一、寻求滞后原因,做好转化工作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对学困生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有的学困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缺乏自觉性。对这样的学生必须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多督促,必要时辅之以一定的批评。多数学困生则并非不用功,而是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对头等。就如五班的王建洋,对这样的学生则应采取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与他们共同讨论奋进的方法。

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良师、诤友、父母也。构建教学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的课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就教师来说,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艺术家。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活跃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方向。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决不能成为单

纯为升学服务的途径,教学要面向全体,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素养。

三、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优先考虑学困生,实行分类推进,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要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通俗易懂的小问题,让他(她)们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无人问津。二是教师经常检查学困生的课堂笔记(特别是语文科),指导和督促学困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困生解决听说读写能力等问题。批改作业要想到学困生,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最好当面批发,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学困生找到原因,加以改正。最好重做,直至弄懂。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为学困生开小灶,一方面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另一方面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问题也要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教师辅导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的地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多从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四、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申明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学困生作为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在教学

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学困生有所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功课的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练习要设计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不能太难,以确保他们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五、真心坦诚,用爱关怀

学生在中低年级的成绩就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们老师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用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融化隔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他们是渴望进步的,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心扉的钥匙,学困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我们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一个学困生,逐个突破,如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比较自卑、内向,不主动与人交流,我们就要在生活上给他们足够的关心,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交谈,绝对不能把他们视为班级里“拖后腿”的,甚至鄙视和放弃他们。多多鼓励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多找一些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和引导。 多多关注这些特殊的学生,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他们学习。教育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控制情绪,千万不能用过分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用冷酷的表情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这部分学生常常不如其他学生所欢迎,可能还在班级里受到过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常常很压抑,有挫败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困生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倾吐心声,这就要靠我们平时多关注和交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适时适当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把取得一些进步的学困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是“成功——兴趣”原理在教学中的体现。所以当学困生学习上有所进步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勉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六、教师对学习“学困生”要勤鼓励和多表扬。

本学期我班来了一位新生,其语数成绩都较差,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待及格。由于成绩差,他受到了一些学生的歧视,慢慢地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不和其他同学玩耍,也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交谈,平时走路总低着头,不敢正视他人。怎么办?任其发展吗?如果真不管他,那将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影响的是他的一辈子。我焦虑万分,开始思考改变他的方法。一次上体育课,在赛跑中,该生竟然跑出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我当即在全班学生面前对其大力表扬:“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价值,大家应向他学习,也要跑出好成绩------”在老师的表扬下和同学们的羡慕中,这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多次找这名学生谈心,帮其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上,他的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表扬。现在,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自暴自弃,自卑的性格也没了。由于他上课专心课后刻苦,他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了。可见,学困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缺的是信心,在乎的是老师和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学困生的身上多花一份心思,不要吝啬自己对学困生的表扬。

七、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感染学困生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各项能力,从生字、词语入手,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系统教学。班级学习的气氛浓,学生成绩普遍较优秀,这对学困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激励他们不能松懈,拼搏奋斗。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学习都能学好,为什么我不能?在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下,他不能不学好功课。另外,对于他们,我们要降低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他们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每一阶段进步多少,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比如考试一直考30多分的学生,第一阶段目标是40分,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

再进步五分,渐渐地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些,他们就会认为那样的分数对他来说只要通过努力就没有问题,以此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动力。

八、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是转化学困生的法宝。

导致学困生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各负其责,而且还要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因此,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及家长来访常等机会和他们联系,及时反馈学困生的信息,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家长重视并关心子女的成长,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也使自己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与家长共同担负起督促和引导的责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反复过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只要我们关心爱护学困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心学困生的点滴做起,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不歧视他们,积极引导他们进步,用我们全部的身心去热爱他们,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拥抱学困生心灵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芳,《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

【2】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