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l XUEYUAN 2015年第12期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张瑞 刘娟甘肃省临夏市临夏中学 【摘要】在个人心灵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意义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着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荷塘意境意境美高峰体验真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97—02 莲叶田田,荷香幽幽,素雅朦胧的月光伴随着斑驳陆离 熟好久”。对作者来讲,他又要无可奈何地面对现实了,但作 的树影,多么清新怡人、静谧和谐的境界啊!这便是《荷塘 者为我们留下的是一段美妙难得睁 灵体验。由此我们看出作 月色》的创意。一方荷塘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呢?还得从其 者的情感老是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徘徊,这就构成了曲折前 艺术境界着眼去分析。 进、起伏错落的情感波动。在这个波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 《荷塘月色》独特的艺术境界,并非只显示在表层景物 作者两种心境的矛盾与强烈反差。正是现实中的心境那么烦 的勾勒上。如果只从表层景物分析其艺术境界,《荷塘月色》 乱不宁,也就更强烈反衬了幻想中、追求中的心境那么难得。 和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没有什么差别,只停留在单纯的类 这就为作者展示那一片难得的荷塘意境提供了存在的广阔 比、象征、联想、寄托的层次上。 心灵空间。作者对那清淡、朦胧、宁静幽美的境界的展示和 不管荷塘是多么地清新怡人,也不管月色多么地和谐幽 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勾勒,其实就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展示。 美,这都只是客观环境的再现。没有作者特殊的心理背景作 在这个意义上,《荷塘月色》便超出了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文 衬托,充其量不过是再现了一种自然景观。这里我们要考察 章,它的写景也超出了一般的写景状物,是纯粹的主观意象。 的正是展示在个人特殊心理背景上的荷塘意境。 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日日走过”却毫无感应,单今晚 表面看来,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苦闷心情, 却有了特殊的体验。不是今晚的荷塘与日日的不同,而是在 作者便自然来到这一方荷塘,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去欣赏、去 今晚这个时候恰好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经验,于是荷塘的境界 体验、去“暂时受用”,不过这都是表层的,只凭这些表面 是纯粹主观心灵的产物,是作者的心灵对外物的观照。这里 展示还不足以展现荷塘意境的特异之处。荷塘意境的特异之 客观的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观心灵的真实。刹那的体验 处全在于深层的情感波动。 与所得不是平常都有,所以日日走过熟视无睹,今晚来到境 《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是曲折发展的。正是由于“心 界独特。正是那日日太平常的印象的积聚,也正是现实的不 里颇不宁静”,作者便自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 宁静心境的压迫,偶然间产生了这瞬间的体验高峰,甚是难 他便趁着夜阑人静,来到这属于一个人的天地。这时强烈的 得。这样的体验也不是人人都有。我们可以借助荷塘去尽情 现实生活中的“不宁静”,使他充分体会到一个人“独处的 抒发感受,但我们没有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印象的积聚”“特 妙处”,使他产生了超脱现实的心境:“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殊的心境”,所以我们不会产生这样的高峰体验,因此“荷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就形成了沉浸 塘”意境的个人性就不可重复了,就不同凡响了。 在荷塘月色美妙情境中的特殊心境。于是他全身心投入,“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 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荷塘境界全都展现了。 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 可是作者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完全超脱现实是不可能 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荷塘的 的,在有片刻的超脱之后,是“蛙声与蝉声”打破这静谧、 意境,使人难忘亦在于自然清新,亦在于理想。难得的便是 幽美的境界,把作者从幻想又拉回到现实中来,“热闹是他 在个人心灵的广阔背景之上的理想之境的展示,更难得的是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的“不宁静”,心性挥之不去纠 在美好的人情风俗图画的背景上个人的追求与理想对荷塘 缠不休,似乎作者始终没办法超脱这种苦闷、彷徨的心境。 意境的投射。这样荷塘意境不但有了独特的心灵美、艺术美, 行文至此,文章情调难免于消沉,文章的格调也难免停留于 同时也上升到了普遍的人文精神的美。在一个很广阔的个人 自怨自艾的个人伤感中,仍然摆脱不了寄情于景的传统套数。 心理与人文精神的背景上,那宁静、清雅、疏淡的荷塘意境 好在作者并未中断思绪。^是 幻境中被拉回了,但思绪 便散发出了殊异的永恒魅力。 并未停止,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消沉的心境又一 首先,体察其境界的特殊性。王国维先生把境界分为“有 次升起,一幅古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展现在作者的思绪中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境界 了。那江南的旧俗,那青年男女挥洒风流的季节,那“莲子如 在“有我”与“无我”之间徘徊。“荷塘月色”有“我”的 水”清新宜人的景物历历再现,使作者从个人的心境中又一次 观照,但不完全是,它同时也是以“物”观物。“我且受用 超脱,似乎自己也成为追求幸福生活少男少女中的一员。这便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很明显主观的心灵作用于外 情不自禁“令我到底惦着江南”。美妙的人情风俗使作者又一 物。可是,渐渐地,“我”消失了,只有一片荷香月色。这 次沉人身心俱佳的高峰体验中。但升得越高,跌得越猛。“猛 难道真的是纯客观的景物展示吗?不是的。因为作者不宁静 一抬头”不觉又是先前的一切,又到了自己的家里,“妻已睡 的“心”突然碰到这宁静幽美的境界,反倒使这外境同化了, 一97— 学园I XUEYUAN 2015年第12期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陈上思福建省尤溪县坂面中学 【摘要】针对2014年初中生口语测试情况不乐观的现状,本文从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原因分析和提高初中 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措施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 口语表达能力 原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98—02 会,但光靠每天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来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表 达能力只能够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作为教师,无论你如何精 心设计,学生怎样配合,离开了学生课内外的密切配合,都 难以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然而,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离开 了以语言交际的目的,将它作为一门课或一门知识来学,这 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造成了其口语表达能力弱。 2.班生规模太大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 行英语交际的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就工具性而言 是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 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 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 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可见英语口语表 达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初中阶段, 许多学生笔试成绩很好,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差。为此,本人 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村从事一线英语教学的经验,对如何提高 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农村初中,过去实施大班教学,每班六十人左右,即使 是现在的小班化教学,每班依然有四十几个学生,面对如此 多学生的情况下,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 生的要求,组织全体每个学生进行口语操练教师是无法做到 的,只能面对全体进行齐读、分组读和分角色读,而接下来 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语言环境缺乏 英语作为外来语言,语言环境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 要,它是初中生语言获得成功的关键。然而,农村初中生英 语口语使用环境除了在课堂,没有其他更多接触英语的机 的分组操练后的汇报和表演,也只能有限地选几组,大部分 的学生只能当看客,这严重地制约了初中生进行口语表达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收效也大打折扣。 这时心灵暂时解脱了尘俗的烦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霎时物我交融,身心俱忘,于是只有一片“真境界”了。但 这只是片刻的,“我”消融于那个真境界也是暂时。“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 来。很明显,我在体验着、感受着,心绪也在游动着。“但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我”还是时时游历于这个“真境界”之外,这样, “有我”与“无我”产生了间离。境界中似有“我”,似无 “我”,在似与不似之间就产生了无尽的美感体验。表面看 来,《荷塘月色》 的写景与抒情是游离的,其实这正是“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游离。其境界的特殊正是这种“我” 的似有似无。 其次,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荷塘月色》又有其特异 之处。文章并未停留在个人情感体验、精神境界展示的层次 上。“我”突然惊觉,回到现实,但荷塘境界的余韵未尽, 不自觉地便想起了古代美好的风俗人情。表面看这是对幸福 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过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 国的自然山水美学不是单一性质,而有着历史文化意识沉 淀。…・・・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 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 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这里朱自清先生由荷塘自然想 起江南采莲的旧俗,继而引述《采莲赋》《西洲曲》,其实是 一种“民族心态”的反映,体现了“历史魂灵”。古代的风 俗人情反映在特定的自然景象中,自然是古代人的人情、风 俗、理想、愿望,甚至个体心理在自然山水上的折光,体现 了古代人的生活情趣和自然情怀。这种寄情自然的文化痕迹 一长久积淀,渗透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的潜意识中。 所以,朱自清先生借一方荷塘展示心境,又从荷塘联想到古 代人的采莲旧俗,这在人文精神上是古今相通的。因此,透 过人文精神反观荷塘意境,它饱含着强烈的文化色彩。之所 以人们都会为荷塘境界痴迷沉醉,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中国 人在文化心理上的共通性。在这个意义上,朱自清先生的荷 塘意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普遍性。 综上所述,在个人心灵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意义上,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来,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着其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功正_/J、说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5 [2]苏雅娟.简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J].柳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李大洲.《荷塘月色》意境美赏析[J].新课程学习(中), 2013(9) [责任编辑:庞远燕] 9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