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来源:爱玩科技网
《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牺牲玉帛(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 5.望其旗靡( ) 6.吾视其辙( )乱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望其旗靡 靡: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5.公将鼓之 鼓: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 .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属予作文以记之 忠之属也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D.可以一战 醒能述以文者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文第一段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

2.曹刿在“公将鼓之”时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才说“可矣”其根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3.下列哪些语句能表现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1 -

《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E.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F.既克,公问其故。

4.乡人劝阻曹刿求见鲁庄公,对表现曹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 B.表现出曹刿对鲁庄公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准备感到忧虑。 C.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个贫民百姓的爱国热情。 D.这样写,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引人入胜。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

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

C.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

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 (2) 7. 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表现了他军事上的才能,他能够选择有利进攻的时机,即

□□

□□之时,同时也能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齐军□□□□之时。

8.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

9.有这样一幅对联是评价曹刿和鲁庄公的,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

五、比较阅读。

甲文:《曹刿论战》(见教材) 乙文:

(宋)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③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⑤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⑥,不禽二毛⑦。古之 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泓,河名,今河南柘城县北,当时是宋的界河。②司马:宋国司马(官名)名子鱼

③ 公:宋襄公,宋是殷之后,殷为周所灭,所以宋襄公后文自谦为“亡国之余。” ④陈:通“ 阵”,列阵,动词。 ⑤门官:卫队,侍卫官。 ⑥重(chóng)伤:(对敌人)不伤第二次。 ⑦二毛:指花白头发的人。

- 2 -

《曹刿论战》综合练习

1.注音:

泓( ) 咎( ) 隘( ) 2.将甲文与乙文作一比较,然后填空。

(1)从作战时间看,甲为 ,乙为 (2)从作战地点看,甲为 ,乙为 (3)从交战双方看,甲为 ,乙为 (4)从战争结果看,甲为 ,乙为

3.(1)在两次战争中,鲁国和宋国所处地位基本相同,即都处于弱方,《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国是弱方的句子是“ ”,本段中表明宋国是弱方的句子是“ ”。

(2)这两次战争,作者着重写一方,另一方略写。但究竟选择哪一方作为描写的重点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作相应的选择了。《曹刿论战》中写了 的一方,本段则写了 的一方。两文都采用“记言”的写法。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 的原因,子鱼和宋襄公的对话则揭示 的原因。

(3)写失败的一方,作者在两文中都用了“ ”一词,本段还写了“ ”、“ ”两件事,《曹刿论战》中则用“ ”和“ ”两句表明齐国战败的狼狈相。

4.乙文中宋公最本质的个性是:( )

A.固执 B.虚伪 C.迂腐 D.武断 5.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略写作战,对战争规模,作战图景等一概不提。 B.两文主帅的鲁庄公和宋公都很糊涂,但庄公能听取正确意见。 C.宋公是一位仁义之君,因此虽败犹荣。

D.宋公失去了两次战机,一是“楚人未既济”,二是“既济而未成列”。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