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3期 2009年9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2NO.3 Sep.2009 试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影响因素 刘玉春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众多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 知识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见,对大学 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伦理失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issn.1671-5918.2009.03.008 文章编号:1671.591 8(2009)03.0017-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异常迅猛,网民数量 等,使网络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网络犯罪。 (三)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弱化了大学生交往中的规范 已经达到2.53亿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 家。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庞大群体,上网已经成为一个非 意识,易导致信任危机的发生 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众多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同 在网络这个交往媒介交流平台中,没有神情、面容的参与, 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网络伦 双方的交往全靠语言符号塑造,他们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 理失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如是非 份,扮演为自己理想中或意念中的角色,也可以敞开心扉展现 辨别能力不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差等主观因素;有网络自 真实的自我,他们可以摆脱传统权威的束缚,更多地追求自己 身特点等客观因素:有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空 忽视等社会因素。 一的爱好、兴趣、施展自己的个性,这一切都依赖于主观意愿。在 间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学校和家庭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 这种匿名的情境下,有的大学生自控力瓦解,认为在网上说任 何话、做任何事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 权利。大学生在网络中养成的虚假言行习惯,很容易带到现实 与人交往。这样就导致人际交往的真诚性受到很大质疑,从而 康发展。 网络自身因素影响 、(一)网络的开放性、跨地域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多样性, 社会中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容易以虚假面目去 决定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 体,网络的跨地域性决定了有些信息在国外是允许的、合法的, 一网络使人们形成了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 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 旦传到国内就是非法信息、有毒信息,如黄色色情图片。在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网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 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 (一)大学生好奇心强,自我约束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新异刺激的群 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 体,他们对新事物、新现象会产生好奇、模仿、尝试的心理,大学 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各种淫秽、、迷信、色情、 生的这种好奇心理行为特点,在进入网络世界时变得更为突 暴力等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大量的不道德信息侵犯 出,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而神奇的世界,许 着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抑制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 多大学生是因为好奇,追求刺激,才接触到网络色情、暴力信 (二)网络的隐蔽性、难以监控性,容易造成网上不道德行 息。另外,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作为最早的独生子女 为,也使网络犯罪成为可能 群体,通常承载着两代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家长们很少有意识 互联网的隐蔽性,客观上为肆无忌惮的感情发泄提供了条 地训练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学校在考试的下,也很难 件,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 进行有效的品格培养。在很多时候,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 危机自身利益,这种隐蔽性,导致管理上难以控制的弱点,致使 问题的危害性,也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但因为缺乏自我约束, 些私德尚可的人毫无约束而无所不为。在缺乏控制的空间 经不起网络的诱惑,而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里,青年学生本身自制力和责任感比较弱,其伦理观念不成熟, (二)渴望情感交流,发泄情绪 致使产生不道德行为。另外,网络的隐蔽性,使网络犯罪成为 大学生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他们对情感世界中或喜、 一可能,在网络世界里,犯罪主体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 或悲、或乐、或愁、或爱、或恨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需要平等、 被察觉,极易使犯罪主体产生侥幸 li,理。有些大学生处于好奇 自由的交流和宣泄,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理 心或其他诱惑,侵犯他人隐私,盗窃网上资料或袭击网络系统 解,希望有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以放飞自己的个性,网络正好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刘玉春(198O一),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l7 湖北函授大学学. ̄(2009)第22卷第3期 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另外,大学生作为高考竞争的受益 想上的变化不了解,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和孩子心灵上 者和优胜者,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 的沟通和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刺激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 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的他们,渴望在身心上得到调整和休 在网络中寻求寄托。 息,他们希望通过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 (二)商业网站的趋利性影响 平等、和谐、自由的网络环境,使他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的烦 商业网站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强化“注意力制造加广告” 恼和压力,产生一种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不受任何干涉的无 的赢利模式,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的网站广告条,名称极富挑逗 限自由感,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下,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 性的网上聊天室,几乎赤裸裸的色情图片与视频充斥着网络。 之产生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游戏服务商们也挖空心思制造诱惑,即使平时在学校里可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能是个普通得几乎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学生,但在游戏世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有些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伦 界里,他却朋友甚多,很多大学生网民喜欢上了网络游戏中那 理道德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抛弃社会责任,丧失应有 种英雄的感觉。在由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里,大规模的杀戮可 的道德感和法律观念,而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 能只被当作一种游戏,而横陈的尸体也是一连串的数字,被符 果导致一些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外,大学生 号异化了的大学生会对一切无动于衷,他们的正义感、道德感 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了解不多,对 为符号所麻木,导致人格扭曲和异化。 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并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 (三)众多网吧监管不力 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技术上 在很多学校周边不到200米以内,都有网吧存在。网吧的 的挑战。一旦实施成功,犯罪者的主观没有做错事后的负疚 经营者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其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 感,心理没有罪恶感,反而会得到自我满足,其他同学也将他们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设法拉拢学生通宵达旦地埋在网吧里 视为“人才”,投以崇拜的目光,犯罪者甚至还会产生成就感,把 面,有少数网吧甚至是违规经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 自己看作“网络英雄”而以此为荣。 互联网服务场所的法规、,明确规定要对互联网服务场所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包括网吧)中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进 (一)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行查处,但大多数网吧老板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我行我素,各 家庭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的良好与 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显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长时间地沉 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和 溺于游戏、聊天、交友和某些诱惑、刺激里面而不能自拔,严重 不良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是溺爱型家庭。这些家庭对孩 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伦理失范问题已影响了他 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二是失和型家庭。家庭关系不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导致人格异常、上网成瘾和 和睦,家庭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关 网络犯罪。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影响因 爱,这类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里找到精神安慰。三是打骂 素,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入手,大力 型家庭。家长教育孩子采取打骂体罚等形式,直接后果是造成 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使大学生网络伦理在良性合力的推 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四是放任型家庭。有的家长对孩子思 动下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国秀,闫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2]钱钟坤.青少年学生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红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治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4]刘志刚 人文精神关注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J]l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5]严国华,苏燕.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J].江西教育,2006,(7). 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