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
主要内容
患病、病感与病人
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一、 患病、病感与病人
1、患病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
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
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
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
1、 自我角色冲突 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
2、 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
3、 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角色缺如 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
角色强化 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消退 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恐惧 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
角色假冒 为摆脱某种社会责任而诈病;
角色认同差异 医护人员与病人对对角色行为认同矛盾。
五、病人的心理需要
需要尊重、需要接纳和关心、需要信息、需要安全、需要和谐环境、适度活动与刺激。
病人心理需要的特点:
需要层次降低
需要内容集中
需要种类多变
病人需要的特殊性:
需要的不可预测性
需要的不稳定性
需要的情绪化、掩饰性
六、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认知功能的变化
情绪活动的变化
意志行为的变化
人格的变化
七、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心理 分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
恐惧心理 见于有较具体的危险和威胁时
抑郁心理 常与病人的可能丧失和实际丧失关联
孤独感 社会的隔离,伴有不安全感的陌生心理
依赖心理 处理日常事物时表现出的信心不足
退化心理 行为表现与年龄和社会身份不相符
猜疑与怀疑 缺乏根据的猜测和对事实的不认可
愤怒 见于目标行为遇到不公平的阻碍时
否认心理 指病人怀疑和否认患病事实
自我概念紊乱 对自身在认识上表现出的消极改变或不适应
过高的期望 对医务人员的态度、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期望过高
遵医行为问题
自我形成的过程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认识 表现为对自己稳定的恰当的认识。属于认知形式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 表现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感。属于情感形式的自爱、自尊、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
自我控制 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调节。属于意志形式的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
八、自我概念变化与紊乱
自我概念变化与紊乱指对自身在认识上表现出的消极改变或不适应,包括体像、自尊
和角色或个人身份的消极改变。
体像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看法的总和,也就是整体的生理形象。体像的消极改变表现为对身体功能或形体改变的消极认识:
自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的主观判断,自尊的消极改变表现为对希望达到的目标无信心,产生自卑感;
角色或个人身份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角色或个人身份的消极改变表现为力执行其特定角色的功能和活动。
心理护理
第一节 总论
本节内容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的特点
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程序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病人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护理的特点 个性化——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个体心理特征
复杂性——强调患者的自助性——促进患者心理发展
前瞻性——强调护理的预防性——针对潜在心理问题
三、心理护理的原则
动态护理的原则 遵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进行全过程护理;
护患交往的原则 加强护患交往,融洽各种关系,体现人性化护理;
护理服务的原则 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
针对护理的原则 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自我护理的原则 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自我护理。
四、心理护理程序
心理护理程序的概念
心理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步骤和方法,对护理对象的心理进行主动、全面的护理,使其达到最佳的身心健康状态的过程。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步。
(一)心理护理评估
心理护理评估是识别和定义病人问题的过程。即收集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资料加以分析,找出病人存在的问题。其核心是收集资料的全面、准确。
(二)心理护理诊断
心理护理诊断是对病人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问题作出临床诊断的过程。
心理护理诊断的三要素(PES公式) 即书写护理诊断时要明确健康问题(problem)、原因(etiology)、症状或体征(symptoms or sign)
(三)心理护理计划
心理护理计划是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制定实施心理护理行动指南的过程。
步骤1、排列护理诊断顺序;2、明确心理护理的目标;3、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四)心理护理实施
心理护理实施是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五)心理护理评价
心理护理评价是对心理护理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判断过程。
第二节 特殊病人的心理护理
本节内容
儿童病人的护理
老年病人的护理
术前病人的护理
问题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一、儿童病人的护理
1、儿童的心理特征
0~3岁,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基本信任感;对父母依赖性强,易产生母子分离性焦虑。
3~6岁,通过以游戏为中心的教育,行为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开始进行有目的
的活动;游戏是其主导需要,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促使其心理成熟。
学龄期,通过知识和个性的培养,获得勤奋感并克服自卑感,开始将社会期望与自我成长结合;意识到社会的期望,由此产生成功感和失败感。
2、儿童病人的心理反应
一般反应
对生病的概念由不了解到有所了解;
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由强烈到减弱,1.5岁达到高峰;
对医护工作的合作由被动到主动;
对疾病造成的影响由不懂到担心。
典型心理反应
分离性焦虑 与父母分离所造成的紧张不安。婴儿期最为强烈
恐惧不安 由环境的生疏感、气氛的紧张感、经历的痛苦感等导致的恐怖和惧怕。
反抗 由焦虑和愤怒导致的抗拒治疗的行为。
抑郁自卑 由久治不愈、疾病折磨导致的自信心丧失。学龄期明显
3、心理护理
家长对患儿进行心理准备
根据患儿年龄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病房布置符合儿童特点
二、老年病人的护理
1、老年的心理问题
智力功能减退 思维决断能力下降
情绪反应幼稚 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人格表现固执 心理调节能力下降
生活方式呆板 社会活动能力下降
2、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
否认心理 由于害怕患病而导致的否认有病、拒绝就医;
自尊心理 由于否认虚弱而导致的坚持己见、争强好胜;
恐惧心理 由于病情渐重而导致的心情紧张、烦躁不安;
幼稚心理 由于情绪过激而导致的倚老卖老、过度依赖;
自卑、抑郁心理 由于孤独寂寞而导致的悲观郁闷、情绪低沉。
3、心理护理
重视和尊敬老年病人
关心和照顾老年病人
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
三、术前病人的护理
1、术前焦虑的原因
病人对手术过程缺乏了解;
病人对手术效果产生怀疑;
病人对手术人员存在挑剔;
病人对手术疼痛感到害怕;
病人对相关问题的担忧。
2、心理护理
提供手术治疗的必要信息;
应用行为控制技术;
增强社会支持;
提供适宜环境。
四、问题病人的心理护理
1、对抗心理
原因一:一般以人格偏离为基础
过强的个人自由感——自感行为受到医院环境约束;
过强的自我关注感——自感自身未被医护人员关注。
强化正性行为,减少对抗行为
2、标签心理
原因二:护患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
患者的行为模式不符合护士的角色期待;
以好的角色行为和环境氛围影响病人的行为
3、茫然心理
原因三:对医院环境感到失去控制
地理位置茫然——难以确定活动范围、行动方向;
医院文化茫然——难以决定何事可做、如何来做;
病人角色茫然——难以完成角色转变、角色扮演。
帮助熟悉医院环境;
创造和谐治疗氛围;
保持良好医患沟通;
提供优质心理护理。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忌讳 与病人谈话回避死亡话题;
否认 患者不承认即将离开人世的现实;
愤怒 对不幸的降临感到不公平;
求索 病人存在求生幻想和侥幸心理;
抑郁 病情恶化、对治疗丧失信心;
顺受 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以无奈的接受。
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