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 一 历 史 试 题
(1-20班用)
第Ⅰ卷 (选择题 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分封制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3.中国历史悠久,完整的官僚体系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隋唐三省制 B.宋代三司使制 C.元代的行省制 D.明代“内阁”制度 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5.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
A.唐朝民主推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1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
6.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元朝所设的行中书省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据此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7.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8.《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9.《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不断完善发展 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10.2013年3月1日,一个月前才在最高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无奈,但也不得不在与国会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这表明
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总统由最高任命
11.“以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但它却不
2
断巩固,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其原因主要是
A.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1875年确保了共和政体 C.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D.总统强大权力的保障
12.“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B.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13.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14.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15.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 D.提出《资政新篇》
16.作为附属岛屿之一的,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靠军阀的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反。现在,我们成功了。这里的归党领导。”“成功”指的是 A.南昌 B.武昌 C.广州 D.秋收
3
18.“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国动 D.五四运动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重庆谈判 B.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一大召开——南昌——北平谈判 D.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20.20世纪30年代,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农村根据地的建设 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自主的游击战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21.“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上征途”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右”倾错误
C.根据地的武装不够强大 D.王明党的结果
22.陈毅同志有诗云:“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瓦解敌军,和平北平 D.强渡长江,推翻国民
23.20世纪初期,翻译外来书籍盛行。其中对某书的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据此推断该书是
A.《新青年》 B.《党宣言》 C.《宣言》 D.《宣言》
4
24.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党的诞生 D.十月的胜利
25. 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 B.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25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事力量的对比出发, 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6分)
5
(2)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8分)
27. (11分)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与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的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光荣”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的英国是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4分)
参
一、单项选择题
6
1-5 CAACD 6-10 BCCAC 11-15 BBBDB 16-20 CADBA 21-25 ADBDB
26.答案:(1)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领导辛亥,推翻帝制,建立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中华临时;颁布《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的地位。(6分)(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4分)军事上,国民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4分)
27.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1分)控制: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2分)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2分)国王“统而不治”,变为虚君。(2分)(2)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