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Vo1.24,No.4 2014年8月 JOURNAL OF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IJ.EGE Aug.201 4 乡村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 以婺源为例 陈云鹏傅琼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本文试图从婺源人文资源的角度分析婺源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旅游者展现 婺源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总结出婺源人文旅游资源多,质量好的特点。通过对当地民俗的研究,期望 能更好地利用民俗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婺源;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08(2014)04—0081—04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明演化过程中逐渐 (一)婺源的物质文化 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乡村特质和乡村风貌的乡 物质文化是乡村与城市相区别的重要体现。 村文化,是乡村文明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乡村的农舍民居、农家菜肴、特色服饰、民间工艺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域内的 品都凝聚了一方乡民的独特智慧和文化追求。其 广大村民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乡民世世代代所 文化的异质性深深吸引着城市人。 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 婺源古村落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 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完好的地方之一。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据不 一、婺源优秀乡村文化的内涵 完全统计全县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区。地处皖、浙、赣 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 3省交界处,位于l17。22 E,29。O1 N。全县土地总 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 面积2947平方公里,县域东西长83 km,南北宽 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龙山上的 54 km。呈椭圆形。婺源行政隶属于江西省上饶 林木,历来得到村民悉心的保护,谁要是砍了山 市,辖16个乡(镇)、1个事处,171个村委 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和乡规民约 会、20个居委会,人口35.59万,其中农业人口 的处罚。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河流、林 29.8O万。婺源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 木、古民宅、古树、古桥、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 秀美,且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的 古碑和珍禽飞鸟保护得更好了,成了全国“生态 美誉。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具有发 文化旅游示范县”。该地区目前有3个“中国历史 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 文化村”,它们分别为沱川理坑、江湾汪口和思口 婺源乡村文化内涵丰富,可以把其分为物质 延村;有12个古村落被列为“全国民俗文化村”; 和精神两类;也可将其分为物质、精神、制度三 有10个古村落被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类:更有物质、思想、制度、习俗的四分说。本文将 在当地和村民的悉心爱护下,有13处古建 以四类说展开介绍。 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大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陈云鹏(1989一),男.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傅 ̄(1972-),女,通讯作者。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10CGL035);国家旅游局项目“游客碳补偿决策行为研 究”(2013):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西农业文化遗产管护机制研究”(YG201313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 “江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LS1303);江西农业大学研究创新基金课题“江西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 开发研究”(2014年)。 一81— 多集中在沱川、浙源、江湾、溪头、思口、龙山、许 村和清华等乡镇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也因此被称 为“古建筑博物馆”。 (二)婺源的行为文化 农村的行为文化大致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 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婺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其 等。在广大农村地区对人们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 面文化包括夫妻文化、宗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1、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长期以来在维护社会持续、坚定村 民信仰等方面发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婺源人 从唐朝开始就信奉佛教和道教。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天主教由德国传到婺源。教在1925 年也被美国传教士带到了婺源。新中国成立以 后,中国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充分保障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有耐人寻味的徽剧、代表图腾信仰的傩舞、茗者 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的茶道,技艺精湛 广大宗教信徒的信教自由。 的“三雕”以及雕刻精细,浑朴大方的砚台珍品歙 2、宗族文化 砚。活跃于乡村地头的彩灯地戏都别有风趣,绚 宗族文化是乡村地区普遍盛行的文化。盖祠 丽多彩。其中婺源傩舞、徽剧、“三雕”及歙砚制作 堂、祭祖先、修族谱、立族规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 技艺已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婺源宗族文化气氛浓郁。每年都会定期举行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安 祭祖傩舞仪式。婺源长径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驱 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 傩神班”,和其他傩仪祭祀的团体一样,在这里每一 声腔传人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 个傩舞表演者对长径傩舞系统中的神也给予高低 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自己的 不同的身份地位。地位高的神被供奉在靠墙的小神 一派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 龛中,其他的面具就只能放在神龛前面的箱子里。 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 3、孝文化 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孝悌本是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孔子及 婺源徽剧是徽剧重要分支之一,是一种流传 儒家卫道士们则把它当作仁的根本,用来将氏族 面广,极富特色的古老戏种。它的声腔以弋阳腔与 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坚信“孝慈 高拔子为基础合理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 则忠”、“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再结合了赣剧南词和婺源当地的民间小调之后,逐 由是可以建立一个宗法制为内核细胞的社会.这 渐形成了带有浓郁婺源本地特色的地方曲种。 样一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就从父系家长制中演化 (三)婺源的制度文化 出来,国家的功能几乎等于家庭功能的扩展,从 制度文化是一种非物态的文化。它包括法律 而按“个人一家庭一宗族一国家一社会”模式由 法规、道德准则、行业标准等。在乡村成立的行业 人伦来组织和维护,以达到天下大治。“孝敬”是 协会、宗族制度就属于这个层面。 婺源“三雕”艺术最喜爱的表达素材之一。以“二 自古洪村就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历史上 十四孝图”为代表的婺源三雕艺术,大大加深了 洪村最长寿者活到了119岁。如今村里80岁、9O 人们对孝文化的认同感。 岁以上的人也不乏其人。直到现在洪村里还立着 二、婺源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 清道光年问“公议茶规”石碑。洪村出产一种叫 婺源传统文化饱含婺源人民深厚情感积淀. “松萝茶”的茶叶。古时就留下了“松萝香气盖龙 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反映了婺源人民重人 井”的美名。松萝茶有降火、解腻、化痰的功效。这 伦,重道德、崇尚中庸、追求和谐的文化特质。这 使“松萝茶”享誉全国。当时洪村来了很多收松萝 就造就了婺源传统文化的潜在旅游价值。它的旅 茶的商人。为此当地宗祠设立公平秤,规范茶叶 游价值通过以下几点予以体现: 市场。如果出现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不公平交 (一)审美价值 易现象。那么过错方就要把交易所得全数上交祠 婺源的传统文化体态完整、特色突出。这就 堂,还要被罚者请戏班子为大家通宵唱大戏。洪 为婺源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强有力 村的这块由村民制订的茶规碑。对研究婺源茶市 的物质基础。婺源明清古建筑、婺源徽剧、婺源三 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雕是当地村民生活风貌的生动写照,凝结了村民 (四)婺源的精神文化 卓越的生活智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文 (二)历史价值 化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引导 流水带走光阴改变了村庄的模样。婺源的宗 一82— 祠、牌坊、古居由于远离城市,在相对封闭的熟人 游客大多还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一到景区 圈子里使婺源传统文化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 就拍照,旅游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 来。如婚俗茶俗、宗教信仰、戏曲舞蹈为研究近 在乡村旅游的主客交流互动关系中.一方面 代史、地方史、专门史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 存在着主客在消费水平的差距悬殊:另一方面参 究资料,对研究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 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这 方式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就使发达经济孕育出的强势文化对于经济欠发 (三)文化价值 达的乡村地区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 传统文化的生命线是原生态性,是不可复制 会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如,婺源的当地 性。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承载民族文化的 居民在与城市文化接触后,对婺源徽剧感兴趣的 原生态性。挖掘婺源乡村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年轻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成为专业 进一步认识其文化价值是婺源乡村传统文化旅 演员来对徽剧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因此。婺源 游深层次开发的需要。从而帮助婺源乡村旅游提 徽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断层.无人继 高文化品位,找准市场定位。 承的艰难形势。 (四)教育价值 在发达经济和强势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使旅 婺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知 游目的地居民全面效仿游客,并逐渐改变自身的 识、宗教文化、工艺技艺,是教育的有效载体。游 生活方式。长久以往,乡村传统文化的乡土特色 客亲身去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过对婺源传统文 也开始丧失,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不断减 化旅游资源的参观,与传统工艺制作者的访谈。 弱。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文化风情 使他们获得了对婺源传统文化更为详尽的认识, 的可持续发展,是婺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 与此同时旅游者也得到了知识教育。 的严峻挑战之一。 (五)经济价值 2、游客行为方式对乡民生活方式产生“不 由于婺源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原生态的文化 良”示范效应 特性.这就大大满足了城市旅游者离开惯常环 旅游者来到乡村旅游.虽然和当地居民的接 境,追求“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城市候鸟” 触时间有限,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所面对 心理。因此婺源传统文化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 的是一拨又一拨。来自五湖四海的持续不断的游 婺源通过对婺源徽剧的真实展演、对婺源茶俗的 客。因此,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潜 旅游开发,能更好地打造婺源的旅游品牌。与此 移默化的,是长远持续的。 同时,对婺源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对婺源菜品 通常情况下,旅游者带来的不只是购买力。 进行精心改良,让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爱吃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各自不同的行为习惯。因为个 婺源特色菜品、小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 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精”,能对当地旅游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 把自身的生活方式带到的村民的面前。旅游者的 而拉动婺源旅游的发展。 旅为与在家不同。穿着打扮与当地村民不 三、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 同。这众多的不同无形之中在村民中传播和渗 乡村旅游在改善婺源乡民生活条件、促进乡 透。这些行为很有可能动摇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 村开放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 观念,对乡村旅游地社会产生“示范效应”。 也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有所制约。因此。必须处 这种不良的示范效应通常是因为当地人对 理好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者的物质消费水平的向往。他们对自己传统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从而先是在衣着打扮和娱 1、游客强势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 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活动是一种不同 求。这个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 文化的交往。在旅游活动进行的同时。文化也随 建设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在建筑外观、设施设 即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在进行相互 备、管理服务方面对大城市的简单模仿,使得受 采借。通常的模式是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采借发 游客青睐的乡土风情大打折扣。 达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 3、旅游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丧失本真意义 击下,婺源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 人们选择出门旅游。一定程度上是对“异文 源的文化内涵和特有价值缺乏深度的挖掘,使得 化”的追求。选择乡村旅游,乡村传统的民间习俗 一83—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内容 估,列出保护名单,划定保护区域。再按其价值进 与形式表现在游客的眼前。吸引旅游者的是乡村 行立法保护.与此同时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 传统文化的神秘感。 设,优化旅游环境。从而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对暂 乡村旅游的卖点就是不同于城市繁华而具 时不具有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有关部门要与 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田园意味。农耕文化与都市文 乡、村、及个人签订责任状,并予以部分补贴,以 化的对比度越大。田园气味就越浓,对都市人的 维持现状,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吸引力也就越大。乡村旅游作为当代文化与外来 加强管理的整体要求把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 文化的窗口。本身就具有消灭文化差异的功能。 工作落到实处。 这就极易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封闭保守,不愿意 3、建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新模式 学习都市文化中先进的人类发展成果;二是盲目 怎样使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二者协 崇拜都市文化。从而丧失乡村旅游文化魅力。 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学中“前台一后台” 这就使得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本真文 的理论,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构建由牵头的“前 化发生变异。与客源地文化越来越呈现趋同性的 台一屏障一后台”的传统文化保护新模式。以便更 特点。若不对传统文化特色加以保护,文化渗透 好的解决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对抗关系。 造成的传统文化变异将是无法修复的。 所谓“前台”,是旅游接待地居民表达自我, (二)建立以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 与游客相互交流的空间.为了避免旅游地的过度 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内外旅游发展的 商业化,这就要设置一道“防火墙”。“防火墙”是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个由主导的特殊产业。 “前台”与“后台”之间的缓冲带。在缓冲带中也需 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相互依 要发展旅游,但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从而使商 存又彼此冲突的矛盾体,需要鼓励、支持和引 业化行为得到有效把控。而“后台”是旅游目的地 导。必须建立以为主导的长效管理机制。 的文化核心区,要注重保护当地居民的民间手 l、充分发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 艺,生活传统,不因旅游发展而使传统丧失。其主 作用 要的目标市场定位应着眼于高消费群体。 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 前台一屏障一后台。各地区在旅游发展中承 以下方面:通过旅游资源评估和调查,掌握可用于 担的任务不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不同,但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发展 目标是共同的。既要保护文化传统,又要发展旅 的核心竞争力;评估旅游目标市场,围绕目标市场 游经济。通过统一的管理,用前台旅游发展 结合本地资源特色设计乡村旅游产品:为有条件的 的财政收入补偿后台因控制游客数量而丢失的 地区制定专门的旅游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发 旅游市场份额,从而开创青山常在、金山常有的 展;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树立 旅游发展新局面。 、 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观念:深度挖掘整理当地特色乡 参考文献: 村文化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形象;组建 【11丁武军,付美蓉.古民居生态旅游资源的保 乡村营销和服务网络,依托各地的网和媒体来 护——以婺源古村落为例叨.江西社会科学,2004(2). 运营,通过主导营销的方式,来解决乡村旅游 [2】杨峰.小县做成大旅游——记婺源县的旅 小规模经营的营销瓶颈。 游兴县之路【J】.江西政报,2oo6(2). 2、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3】詹承烨.新世纪婺源茶叶发展浅见[J].江西 结合规划 农业经济,2001(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根本的是资源 [4]吴长庚.婺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1.上 问题,处理不好旅游资源问题,那乡村旅游将会成 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4). 为无源之水。所以在清理和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当 【5】余宏理.中国徽州木雕[M】.北京:文化艺术 务之急,特别要将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纳入到有关地 出版社,2000:35. 区的整体规划当中去,成为地区经济的一部分。 [6】张利民.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商业研究, 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村落规划 2003(12). 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力度,由文物、建设、旅 【7】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 游等多部门组成专门队伍,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 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 民居、古村落、古牌坊、古桥等进行全面的调查评 责任编辑:熊国国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