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智取生辰纲_课文分析
9. 智取生辰纲 内容分析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走的故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后来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改在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杨志性格暴躁,又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军汉“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杨志与兵士矛盾的激化成了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些小人物,尚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军汉们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林里休息。这样,杨志的举动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不免失败。
后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当杨志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他们扮作行商的客人,处在暗处,为后面证明酒中无药做铺垫。接着,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此时尚未下药)走上了山冈。果然,军汉们垂涎欲滴,却受到杨志阻拦,怀疑里面有。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做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这样一场戏下来,让处处小心的杨志也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白胜又一次欲擒故
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杨志和军汉们被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写作特点
1. 小说记叙生动,情节扣人心弦,突出了吴用等人以“智”取胜。吴用的策划极其巧妙,关键在于下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用了类似“计中计”的套路,即开始酒中并没有下药,贩枣人当面痛饮,证明了酒是好酒,而在一抢一夺之间,神不知鬼不觉把药混进桶中,杨志虽然精明,也在劫难逃。
2. 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线暗线互补。在节选的这段文字中,杨志和晁盖等人斗智斗勇始终在进行着,只是一在明处,一在暗处,自始至终没有正面的冲突。如果不读到结尾,读者无从知道那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就是晁盖等人,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被明线叙述的“兵士买酒”和“杨志阻止喝酒”的争斗所遮盖。杨志处在想喝酒的军汉们和一心想引诱他们喝酒的晁盖等人中间,虽然小心谨慎,却也是疲于应付。晁盖、吴用等人技高一筹,无论杨志怎么猜测,怎么提防,他们都好像全然了解杨志的心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终让杨志上当,喝了,丢了生辰纲。
《水浒》点评
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骂人,岂不凿凿可听?而卒之变起仓促,不可枝梧,为鼠为虎,与之俱败,岂不痛哉!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
看他写卖酒人斗口处,真是绝世奇笔。盖他人叙此事至此,便欲骎骎相就,读之,满纸皆似唯恐不得卖者矣。今偏笔笔撇开,如强弓怒马,急不可就,务欲极扳开去,乃至不可收拾,一似唯恐为其买者,真怪事也。
看他写七个枣子客人饶酒,如数鹰争雀,盘旋跳霍,读之欲迷。 (选自金圣叹点评《智取生辰纲》)
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故事是不同的。林冲的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的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
(选自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