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物
张伯苓,近代教育家,旧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原名寿春,字伯苓,
汉族(一说满族)。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17年,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重庆南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1945年当选为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被迫出任中华的南京国民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的各项。1950年5月3日,张伯苓夫妇乘飞机北归。北京有关部门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妥善接待。周恩来当天匆匆赶到,问候校长和师母。张伯苓在北京生活了4个月,周恩来常去看望他。秋天,张伯苓回天津前,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为他饯行。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黄敬曾给予关照,但在南开校庆典礼时被婉拒参加。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