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二、诗歌情感分类
古诗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
1、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幽情、爱情诗; 2、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三、古诗题材分类
山水田园诗 盛行背景:(1)盛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旅行、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人格与超脱精神,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的的心态。(心理根源) (3)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审美情趣)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也称“王孟诗派”)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有韦应物、柳宗元等。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意境淡远闲适,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清丽洗练,写景状物工致传神。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解题三部曲:
一、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 二、体味情景交融之意境 三、领会写景表现之情感
情感: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归园田居》 ②生活闲适,悠然自得;《鸟鸣涧》 ③淡泊宁静,志趣高远;《寻陆鸿渐不遇》 ④厌弃官场,向往隐逸;《终南别业》 ⑤感悟哲理,寄托禅意;《过香积寺》 ⑥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野望》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常见手法:
①留意描写景物之角度(高、低、俯、仰变化) ②把握描写景物之方法(绘形、绘声、绘色) ③说明描写景物之技巧(狭义表现手法)
(A、虚实结合 B、动静结合 C、点面结合 D、 正侧结合 E、渲染 F、白描等) ④弄清景情之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惜别送别诗
人事浮沉,聚散无常。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朝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悲离之情,伤别之意就成了人生不得的一大遗憾。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离别诗的特征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送别诗常见意象: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 、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送别诗常见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比兴、象征、烘托、虚实、对比、夸张……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①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②“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③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一致;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思乡怀远诗
思乡怀远是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
1
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情感:
①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
②家中的亲人、闺中的女子对游子和征人的怀念之情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具体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典型意象(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思乡怀人类诗歌常用意象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静夜思》。
●鸿雁: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因此诗人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书信: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秋风:借“秋风”(“西风”)写乡愁是有传统的。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羌笛:羌笛之声常见于边塞诗中,往往勾起思乡之情。
●杨柳:杨柳是古人离别时的赠物,看见杨柳自然就会思念已分离的人。 ●捣衣: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此外,烟波、云、梅花等意象都常见于此类诗歌中。
边塞诗
以边塞景象和征人生活为题材,抒发他们的怨情或豪情的诗就是边塞诗。盛唐国力强盛,开疆拓土,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因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故又称“高岑诗派”。盛唐边塞诗的基调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边塞诗的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
二)》等。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抒发的情感
对朝廷或将领的埋怨之情
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难以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1、怨情
连年征战的惨烈,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塞外生活的艰辛,对戍守将士的同情之情 2、豪情
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爱国豪情
戍边将士不畏恶劣环境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奋勇杀敌的勇武之气和必胜的信心 3、情感:
4、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 5、
6、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7、
8、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9、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10、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②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2
③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④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咏史怀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概括题材类别:咏古迹 / 怀古人 / 忆古事
概括常见诗旨:借古讽今,抨击现实 / 感慨身世,凭寄抱负 / 凭吊历史,感叹兴衰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
①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 盛衰无常 / 物是人非 / 今昔对比 / 昔胜今衰; 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 壮志难酬 / 爱国情怀 / 借人自况 / 身世家国;
③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现写法:常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以诗论史(议论)、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等)、用典、对比、衬托等等。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即事感怀诗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 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
1.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5.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①首句化用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②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2.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3.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4.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①以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② 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和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6.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