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春妍老师的课谈谈低年级提效
南京市天妃宫史春妍获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堂教学大赛的特等奖,首先要向她表示祝贺(因她获奖时,我在上海学习,忘了发贴,后来总觉得错过了时间,也就罢了)。
又逢要进行“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专题研讨活动,而本学期我们的重点都在中高年级的阅读,低年级的阅读未能涉及,故希望通过对史春妍老师参赛课《小动物过冬》的剖析,来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提效的几点认识。
为了提效,我的博文也应该“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所以选取以下几个“点”来“设问”。
一、 为什么在史老师的这节课中没有涉及第一段的教学内容?是否能丢?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史老师沿着小动物“商量”过冬的线索设计了教学。选取的内容是小动物的对话。
关于第一自然段,除了学生的自读,始终未提一个字,这样行吗?
其实,在最早史老师的设计中也是有涉及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但经过商量,最后去掉了。为什么,理由是: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学生一读就懂,没有生字。两句话的句型是学生熟悉常见的,且没有新词汇。所以要相信儿童!
说起来很简单,但在我们习惯的教学中,总觉得低年级读了就得说说啊,一个自然段写出来总是有作用的,但正因为不舍得放,所以导致课堂环节多而散,使主要教学目标模
糊。
所以要了解学生,更要相信学生,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
二、 这课没有设计扫清生字词障碍的教学环节,生字教学全部使用随文识字,是否可以?
通常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都有把生字词先集中起来让学生读,然后再让学生读书,这是可以的,带着学生慢慢读。我认为这是方法之一。
方法之二就是史老师使用的,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读。我们知道,在文中读生字词其实比直接读生字词容易,因为文章是有情境的,所以遇到不认识的字,常常可以猜个不离十的,这就是儿童为什么能够自学很多汉字的原因。再加上我们的课文全文注音,那么借助拼音读课文就更不成问题,而且我认为,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儿童正确识记汉字。我想,这个策略的使用还要分几种情况:
(1) 在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阅读课文时,要分段或分句进行。
(2) 到了二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拼音自读了,要充分相信,要视学生情况给足自读时间,解决自读难点。
(3) 如果到三年级,没有了全文注音,要培养学生先尝试读课文,再看生字正音,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为什么史老师可以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了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且写了两个字,这种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其实在随文识字中,也不是每个字都要识,如“明、哥、第、物、接”的字音就不需要去说,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各有侧重。
这节课,史老师抓住了“商量”“暖”“钻”这几个关键生字,让学生凭借字词真正读得有收获,有趣味(具体案例请看实录),我认为这是“减少是为了增加”的有效案例。
另外,我想强调的的,在随文识字后,对生字词学习的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 教学中,史老师设问是否围绕核心目标?是否有效?
所谓“有效设问”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写字显然是最重要的目标。那么史老师的问题设计是围绕着核心目标吗?我们来看一看。
史老师这节课的问题真的很少。
第一自然段没设计任何问题。第二自然段也没有设计问题,只是教师告诉同学们小动物们是在“商量”过冬的事。
关于课文内容的只有一个引导问题:这几个小动物打算怎样过冬呢?
这一级问题下关于小燕子怎样过冬前两个问题:“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小燕子打算什么时候飞回来?(春暖花开)”这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生字“暖”进行教学的,是生字与文本结合的案例,侧重点则是汉字的“字理”与词语的理解的方法,目标十分清晰。而我们通常老师喜欢的问的“他为什么到南方去过冬?”没问,因为学生读完就知道,没有思维价值,也没有可以指向的其它具体明确的目标。
关于小青蛙过冬有两个问题:“两个‘饱’、两个‘好’说明了什么?”,指向“词语”表达,而让学生用动作来体会表达更活跃了课堂(对于低年级,这一点很重要,有意义的调动学生情绪的教学作用是极大的)。另一个“小青蛙是怎样的钻的?”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是指向生字词“钻”的字形、字义的认识理解,指向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完成得饱满、到位!
关于小蜜蜂的过冬,只问了一个“小蜜蜂什么时候开始藏蜂蜜?”这不是一个文中的答案,是有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指向课外知识,所以这个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应该理解为学习的延伸,又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使教学灵动而开放,这就是适度。
其实,这节课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每个环节都是本着“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样一个追求推敲而来,与大家分享,也敬请批评。
向史春妍老师,向本节课指导教师、下关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邱元元老师致敬!
另共贺大赛的承办学校代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的李玉敏老师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