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高职体育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论高职体育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来源:爱玩科技网
学术研讨l 133 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观能动 好的运动锻炼价值,可针对性选取相关内 校内体育资源。 学习,更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3高职体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过 程中的重点举措 容开展学生职业体能素质训练;新兴的运 动项目,如轮滑、网球、瑜伽等,因深受 年轻人喜爱,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采用课堂或俱乐部教学等形式,重点强 化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合理教学 内容的选取,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 导,以体育与健康技能教学为主线,以综 合素质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终身体育” 习惯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 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职业实用性体 育课程教学,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从教育 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全 面提升。要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 育观念,使教师从单纯的技术教学者转变 为健康的引导者、职业素质的开发者和终 身体育的促进者。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健 康教育、运动处方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实 现一专多能,具备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 (1)坚持“健康第一”、“职业需 求”、“终身教育”三位一体教学理念。 “健康第一”永远是学校体育的首 要目标,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 是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根基础,也是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校期间帮助学生 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掌握科学合理的 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 (3)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 多元化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高职体育普遍受到学制短、体育课时 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等不利条件,实 合的关联中把握教学以及进行相关科研创 新研究的能力。应通过学习和培训,学习 新知识,增强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具备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同时,进 一惯,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更 是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决定了“职业需 求”满足必须成为高职体育的基本理念。 具体教学中,应围绕各专业职业需求,对 学生进行针对性职业素质开发,帮助学生 发展职业劳动所需的体能素质、心理素 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 育,并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 等融为一体,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有机结 合,实现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一 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内应侧重基本目标完 步争取体育经费投入,兴建更多的场地 和设施,并本着一场多用、类群组合的原 则,对于现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化开发, 加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力度,充分挖掘 人、财、物各类体育资源潜能。 质、职业适应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岗位的 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 的耐受力,预防和减少职业疾病与职业伤 害事故的发生。 (2)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针对性提 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体育必须紧密结 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 步强化体育在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 储备、终身体育锻炼储备、特殊身体素质 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等方面的功能 。 成,重点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 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水平。课 外突出发展性目标,依托体育社团(俱乐 部)活动,实现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终身 体育习惯、运动竞技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强化学生非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 【参考文献】 【1】于桂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 路径选择U1.教育与职业,2007(29):72 l7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 学体系的研究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7):972 为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应 建立与课程目标体系相匹配的评价考核体 系。评价指标中既要有体能素质、体育理 论、运动成绩等的定量评价,也应有学习 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定性评价,能综 合反映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技能状 态,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评价重心转移。 (4)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积极开发 I3l殷国玺,张家嗣,刘力高职院校体 育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卟教育与职业,2010 (6):i16 高职院校专业迥异,职业需求千差万别。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根据学生职业 需求,又要防止教学内容泛化。既要有针 对性、目标性,又要有时代性、娱乐性。 【4】翁惠根,庞正志扁等职业院校职业 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I1_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8(8):134 传统的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等具有良 (上接155页)毕业生进行长久职业生涯的跟踪、就业信息反 馈和就业指导。 3结语 【i]瞿振元.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素质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1.重庆高教研究,2014,2 (4):1—3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已是现今社会一个重要的 命题,但是职业精神的培养也从来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2】马元广,李寿欣.论教师的职业精神一基于积极心理学 的视角U1.当代教育科学,2013(11):63—64 [3】韩勤,曹纪清,尤澜涛,等.从马斯洛理论看高职学生职 业素养培养一以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为例 大学教育,2(-)13(2):61 -情,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学校、教师及 学生多方联动的长期努力,校企对接培养是其中的有效途径 之一,需从校企对接共同培养优秀的高职师资、营造企业文 化、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就业指导系统机制等方面着手,合 62 【4l徐明友,汪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 文化建设U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3,12(47):69—72 【5】陈浩,王宏凯.职业精神IM1.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 力培养既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精神,德才兼 备的大量高职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企 、I 。 “分层次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研究”(Rl201322)。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