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浅析“雅集”现象在明代绘画中的体现
毕晓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雅集”源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史上较著名的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以及唐朝让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阁雅集”等等。而以“雅集”命名的历代画作最主要表现了文人在山水画境或园林景致中“玩物适情”的旨趣,其中“兰亭修禊图”和“西园雅集图”最受画家传移摹写。并且“雅集”对于明代文人来讲也是一种世俗享乐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分四部分讲述明代山水画中出现的雅集现象,第一部分是关于兰亭禊集以及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二部分是关于文人结社以及历代以来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画作;第三部分是历代《西园雅集图》的对比;第四部分是雅集图发展到明代的一些变化。
关键词:明代山水画;雅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图》
明王朝建立以后,国势渐呈上进,经太祖、成祖、仁画面居左的两棵松树下,用屈指可数的临流文人约略表示那宗、宣宗至英宗各朝,广大士人逐渐有条件歌舞享乐。李东一次古老盛会。仇英的《兰亭图》小小的扇面仍有“曲水流阳《书杏园雅集图后》中说:“自洪武之开创,永乐之勘定,觞”的场面,仇英只描绘了居亭榭内的王羲之和忙于抱琴、宣德之休养生息,以至于正统之时,天下富庶,民安而吏称。洗砚或端酒的三个童仆,画中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庙堂台阁之臣,各得其职,乃能从容张弛,而不陷于流连怠畅”的优美精致中“俯察品类之盛”,而“游目骋怀,足以敖之地,何其盛也!夫惟君有以信任乎臣,臣有以忧勤乎君,极视听之娱”。然后德业成而各飨其盛,此固人事之不容不尽者,而要其极,二、“雅集”与文人结社有气数存焉。然则斯会也,亦岂非千载一时之际哉!”自宣关于结社,也就是组织集体的意思,陈宝良先生给出五德后,无论是北都还是南都,朝庙还是乡野,文官还是武臣,种社的含义:(一)土地之神;(二)古代乡村基层行政地理台阁名流还是山林遗老,宴游酬唱之风气,在相当长的一段单位;(三)民间在社日举行的各种迎神赛会;(四)信仰相同、时期几乎无处不盛行,无人不沾染。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五)行业性团体。在我国古代,社
一、“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与人们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兰亭禊集”是出自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据欧阳光考证文学性质的结社在中唐已有存在。其中著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会与会稽山,修祓禊之礼, 祓禊即名诗人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对后世影响较大。古代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作为“行业性团体”的社,以及早期文人酬唱的聚会形消除不祥,三国魏以后就将此日定为三月三日,据《世说式与文人结社有一定的关系。作品较多的是关于白居易的新语》载,“兰亭禊集”中有26个人赋诗,15人不能赋诗而“香山九老会”。被罚酒三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传为李公麟的《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卷》为观者提供了们在河边聚会,借流水传递酒杯,饮酒赋诗,也就是所谓的存形于山水画境中的“四皓”和“九老”,他们完全自适任性“曲水流觞”。地陶醉在亭榭、楼台,弹弦听音、题诗作吟,或荡漾在碧波
有关《兰亭修禊图》,在明代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首先是湖面于舟中对弈,或于桥上策杖款步。明代姚琰的《兰亭修禊图》,这幅画引首有一个徐渭题的“兰而明代周臣的《香山九老图》并没有为这些高贤营造如亭古迹”,然后开篇的兰亭水榭与人物楼台与李公麟所刻的幻似仙的山水画境,而是一处较为直观的世俗风景。他们或《兰亭禊集图石刻》拓本相仿,整卷人物都临流而坐,每个人悠游林间,或居岩下拨琴娱乐,或酩酊醉态。物单独坐于方形或圆形的团席上,并各附题签姓名及其所附三、《西园雅集图》的叙事结构诗文,未得诗文者亦有人名榜题,场面显得颇为仪式。画中“西园雅集图”像一个“公式”反复得到明代画家的演“山水”元素较为单纯,全卷只着一曲水清流,岸上零星点缀绎。历史上李公麟所画的“西园雅集图”中所称的西园为北了几株杂树,并且做淡化处理,人物姿态及人名榜题也几斤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学者高木森认为“西园”可能不相同。是王诜庭宛的正式命名,而很可能是诗人或画家在王诜失势
文征明的《兰亭修禊图》并没有让历史人物都出场,水或过世后所加上的凄美之词。“西园”是“美园”的泛称,更榭亭内有三位文人燕坐清谈,临流列次的有八位文人,他们进一步的含义是“过气的美园”,当诗人用到“西园”一词席地而坐,身边没有任何道具,亦不见端杯洗砚侍奉左右的的时候,总是弥漫着一股凄婉的乡愁。画史上说李公麟所画书童。文征明甚为繁复地为画中人购置了优美的山水环境,“西园雅集”便可视为:画家是借对消逝的雅集经验或风流余像道具般摆放的画中文人较为强烈地暗示了与“修禊”主题韵而作的浪漫性回忆。相关的视觉意象。依王世贞所言,刘松年《唐五学士图》和《十八学士
除横卷外,还有立轴和扇面等。朱士瑛的《兰亭修禊图》,可以作为了解刘松年所画《西园雅集图》的参照,同样图》作于崇祯十五年,也是一副立轴,画家将亭榭前置在也可以用来窥探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中比如第一组苏东坡、
作者简介:毕晓慧(1988-),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画当代性创作研究。40
民族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王诜等人的存形意趣。文人策杖而行。还有以茶会为由的雅集图如文征明的《西园雅集图》娱乐性主题的叙事结构综合了多个高士图《惠山茶会图》。示,为身在官场心系山林的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图像典范。“雅集图”所表现的文人情态,有时不拘泥于对“雅集”西园雅集的故事自宋代以来一直是画家喜爱的画题,据说李事件的描绘,而转向对聚散离合的情感抒怀,如文征明的公麟本人就有多本雅集图。据传宋代赵伯驹、僧梵隆、刘松《西斋话旧图》,更主要表现为山水画的结构形态,屋内围坐年、马和之等都画过“西园雅集图”。马远画了另一版本的一团的数位文人形象极细小,据画家题跋可知,那是一次发《西园雅集图》,画中人物数量以及位置与米芾图记的李公麟生在晚上的话旧而别的聚会。文征明用一个常见的高山流水本差异较大,其中两人戴“东坡帽”,有两位和尚等等。该画图式,并配以略见萧疏的灌木秋林,为“雅集”注入了一丝既无款印又无题跋,画中众多人物也很难按米芾图记去指认,离别愁绪。但整体又与“西园雅集图”略相仿。有资料显示“西园雅集五、总结图”在明清两代颇为流行,在仇英名下的《西园雅集图》就“雅集”对明代文人而言是世俗享乐的生活方式,而山水有好几个版本。画中的“雅集”现象这是这一时代文人雅士在视觉上的审美
四、“雅集图”与明代文人趣味,可以说,较之“兰亭禊集”与“西园雅集”等古代雅“雅集图”发展到明代,其中的明代文人在视觉上分化出事,明代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雅集图中的参与者及其社会角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一类表现为对参与雅集文人的身份色更为扩展。这一变化意味着明代世俗风气的变化以及“雅标榜,画中人物以格式化的端坐身姿见之于繁花锦簇、文苑集”这一现象本身地从俗化进程加速。芬芳的园林景物中,另一类则极力消解文人原有的生存姿态,以简略甚至不辨面目的形象置身于山野丛林。参考文献:
关于第一类,可见于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和《香山九[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老图》,《杏园雅集图》就好像是谢环借“雅集”之名为与会年1月版.的诸官吏做了一个仪容写真,画中文人皆着朝服,像是在画[2]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宫廷肖像,他的《香山九老图》也是在闲适之外多了一丝奢3月版.靡气息。[3]高木森.《王与明初的文人画》;载《故宫文物月刊》第
关于第二类,这一类大多是文会图、茶会图等明代174期,1997年9月版.文人书院结社或园林宴会的另一种“雅集”图绘。可见[4]高居翰.气势撼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沈周的《魏园雅集图》,画中人物细小如豆不辨眼目,2009年8月版.其中四人坐于一草亭内,一童仆抱琴侧侍。树下一戴帽(责任编辑:薛竹影)
上接第39页
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2]
中郎对这些质朴真挚的民间文学也极其推重,任性发展。
认为其中的一些真挚、随性是特别值得学习借鉴的。
一些特点,与其他经典书法做比较,找到一个点去突破,这个点可能是在视觉冲击力上,也可能是在结构的变形和突破上,还可能在用笔的严谨和放松上,总之找到合适自己的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对于民间的一些东西,要求我们去做一些“雅”化的处理,以“文”去养“笔”,养自己的心性。我们不能做“拿来主义”者,要通过运用动脑,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我们研究古代文字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利用我们所知道的、所见到的新的碑帖为当前创作来提供有力的帮助。新资料的广泛挖掘,书法面貌的不断丰富,有利有弊,从一些方面来分析,利在于为我们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而弊在于这些民间新资料并不一定是我们可以全盘来吸收的,它们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小弊端,如果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可能会被新的面貌来蒙蔽了弊端的存在。所以当下创作,我们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同时理智的分析资料的利弊,对其进行改造运用,为自己注入新的血液,古人云“师古而不泥古”“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古代民间书法进行借鉴,并结合自己在经典碑帖里所知晓的进行通汇贯通,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喜怒哀乐欲行于其中,必能在书法创作中开拓新境。
参考文献:
[1]傅山.霜红龕集[J].清宣统三年丁氏刻本:560.[2]袁宏道.袁中郎全集[J].明崇祯刊本:3.
(责任编辑:薛竹影)
41
图七 图八
我们在学习此类作品时,很容易就失去法度,若是没有清晰的梳理和转化,容易流于粗野。对于这类兴趣盎然的碑刻,如何理解和继承需要有一个很自我的标准。民间的碑帖,都有这样的特点:其书写不规范,字的结构及笔画会与正规的书写有一些差距和不同,与当时的官方书体相比较的话,书写更加自由活泼。我们在学习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这个能力表现在对文字的敏感度,对文字正误的取舍上。我们可以在书法创作中借鉴民间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