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分)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恻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端:开端,起源,源头。 ⑦我:同己。 ⑧然,同燃。 ⑨保:定,安定。
、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分)、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______法。
(分)、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
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每空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用自己的话概括也给分,分);例证法(分)。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分).提示:不矛盾(分),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分),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分)。 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分)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