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q期(第12卷总第52期、 Jom ̄al 0fInnerM0 _mA dUni ity(S。c S.cieroeR ) Nq 4 2010(Vei.1z S N0.S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 ● -;[}j绍军 (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可知清末新政中清在粒育领域进彳二了较大的改革 制定学制、废除科举、设立 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等,清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非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关键词:清未新政;教育改革;学制;科举;行政机构 D0I:10.3969 ̄.issn.1009--4458.2010.04,125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S8(20t0)04一O323—02 ~为有识之士的 -L'~;1。张之洲、刘坤一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指 、引言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按该 出:“窃渭中国不贫_T财丽贫于人才,不弱=『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 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 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覆危救亡之远 书《出版者的话》,“这本书所选的资料,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 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rSj47-4N为此,必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止”,“大部分资料所反映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 教育意见和教育措施”,“教育制度的资料选录的多。”[u 而纵观全 须将书院改为学堂,“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必须正其名El学,乃可 书,可知清末新政时的教育资料占了该书所辑资料的大部分,这与舒 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钉 并提出了改学堂的办法:在州县设小学校 新城编辑该书的目的有关。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我国 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矗,送J^、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为了总结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 京师大学校。并详细的规定了各学校的入学年龄、学习科目、学习辱 训,作为以后教育发展的借鉴,舒新城编辑了该书,“专述近代中国人 限、主管机关及学生毕业的身份授予等一系列制度,并参酌东鹾学 之教育活动,求出其因果关系以供现代及后代教育上之资鉴为中国 制,将学科分为七大门类即经学、格致学、兵学、农学、政治学、史学、 近代教育史”。Ll23r ̄4o清末新政对传统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成效也最突 工学。这样,-4-.f. ̄院改学堂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完整的学制系统。 出,当然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故此段成为该书重头也就理所当 清接受建}义,于1901年9月下令将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 然,舒新城编订该集的要求是“搜集在博,鉴别在严”。故该书在此后 中小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 6o年未有能超乎其上的,圈 成为研究近代教育史的权威著作之一 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 作为该书着力最大的部分,清新政时教育方面改革:制定新学 并多设蒙养学堂。” 7_41 并于1902年1月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入 制、废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都能从该辑中反映出来。 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迎才,蹰体达 用,庶收得人之效。应如何核定章程,并著悉心妥议,随时具奏。 二、制定学制 。 这样,张百熙就肩负起制定—个全国学制系统的任务。 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 1902年8月张百熙上呈其主持制定的《学堂章程》,“臣此次研 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个系统的 拟章程。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帅大学堂章程》、并《考选/\ 学制系统,近代意义j二的学制是伴随着新学堂的兴起而建立的。为 学章程》,暨颁发各省老《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馨章程≯各一份。义 了学习西方的需要,从1862的京师同文馆的兴办为始,各地新式学 蒙养学堂为小学始基,前奉谕旨令各省举办,谨再拟&蒙学堂章程 一 堂日豁增加 i898年维新变法中的光绪帝发布上谕:“即将各省府厅 份,共六件,一并开呈御览,恭候钦定颁行。” 】】 是为《壬寅学 ≥, 州县现 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 《中国教存史资料》洋备地整理出该学制的各个文件,从中可知.该 ≠ 级,自应以省会之大捌 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 制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 程设 院为,j、学。”∽J 但维新失败后,书院改学堂的计划也随之破产,然 置及楣互衔接关系。从纵向看,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第t一阶段为栩 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二十世纪初,“教育秽图” 成 普教育.分三级:蒙养学堂、寻常,J、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第二阶艘为中 * 收稿日期:?n10一 {3…I5 作者简介:裁绍军(1979),男。湖南华容人,广床商学院,助欺,研究颧城:嘻 禹近代政治 i经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第1z卷总第52期) 等教育,只有中学堂—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又分为三级,高等学 堂或大学换科、大学堂和大学院。从横向上看。在普通教育系统外, 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露l两端。群 信之J ,未 约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殊常之举 动,方足化群疑而消积愤。”[ 于是清在该年9月2日发布上 还附属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旁系。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公布的第—个学制,但由于不够完 善及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不久即重订,被张之洞所订的《癸卯学 制》取代。“京师大学堂为学术^才根本,关系重要,著即派张之洞会 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 停止。”[ 瑚 科举制的废除进一步扫除了,新或教育发展的障碍,解除了钳制 人们思想最重的一道枷锁。从此,西方思想在中国源源不断的传播 开来,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 实商订;并将各 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 o]研近代以来,张之洞对教育较早关注,从 1895年提出兴办新式学堂开始,到1904年制定癸卯学制的1O年间, 他一直结合自己办学实践研究中国学制问题。1904年1月张之洞 四、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进呈《奏定学堂章程》(目 癸卯学制》),从《近代教育史资料》看,《奏 定学堂章程泡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等22个文件,是一个较 为完善的学制系统 该学制在纵的方面也分为-__-gtJc级,第一阶段 为初等教育,中分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j 堂三级;第二阶段为 中等教育,只有 扣学堂—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中分高等学堂或 大学预科 大学堂、通儒院三级;在横的方面,与《壬寅学制》不同的 是: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已从普通教育中了出来,并与普通教育 一椭详细的章程可循。 《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近代学制系统正式建立,使我 国的教育从古典向近代转型,并奠定了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三、废除科举 近代以来,在教育领域科举考试深受世人所诟病,要求对其改革 的言论不绝于耳 戊戌维新时期,曾经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但政变 后八殴取士死灰复燃。1901年清“新政”后,再一次以策论取代,,、殷 士,但仅从考试内容上的变革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现 行科举章程,本是沿袭前明旧制。承平之世,其人才尚足以佑冶安 民。今日国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辙,何以拯此艰危 Llm尤其是科举已成为新式教育发展的障碍:第一,阻碍新式学堂办 学经费的筹措,“至今各省学堂仍未能多设者,经费难筹之累也。公 款有限,全赖民间筹捐。然经费所以不能捐集者,由科举未停,天下 士林渭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 不免观望,绅富孰齿筹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第二,仕 林寄侥幸于科举而不入新式学堂,“入学堂者恃有科举一途为退步, 既 专心向学,且不肯恪守学规。况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 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 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彼此相 衡,难易迥别,^情莫不避难而就易。 因此,“故欲补救时艰,必自 推r-q: ̄始,而欲推广学校,必先停科举始。”[13] 科举的废除经过渐停到立停两个阶段 19o1年张废之洞、刘坤 一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 堂并行不悻,以期两无偏废;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 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14] 这是递减科举名额的最早议论。1904 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上《奏定学堂章程》时,另上了一个《奏请 逐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乡会试中额,请自下届丙午科起,每科分减 中额三分之一 俟末一科中额减尽以后,既停止乡会试。”[1 照此 力哩,十年后科举废除,这—建议得到清廷的批准。然而日俄战争以 日本获胜加速了这—进程,1905年8月,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奏 请立停科举,“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 后,)v-t ̄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j#急 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为 324 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培养,这就决定了教育从属 于行政,教育机关附属于其它行政机关。反映在土:在,教 育行政归属于礼部和国子监 jL部的仪制清吏司管理学校、科举等事 务,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名义上兼管学校,但其范围仅限于国学 和乡学,且 寸丰-榉毫无过问之权。在地方,各省的学政掌管学校,学 政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科道及部属等官简充,三年一任, 具有兼职的性质。在府、州、县则设儒学,各级儒学教官主要负责科 举岁考。这种以科举为中心的管理在传统教育下还能够维持, 但是随着新学堂的增多,特别是新的学制系统的颁布与科举的废除, 它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又迫切 需要一 、统一的机构来管理,1905年《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折中: “窃谓此后普及教育.日推日广,则学堂之统系,愈重愈繁,欲令全国 学制画—整齐”,“必须有一总汇之区,始足以期日臻进步。拟请饬下 政务处,公议速行设立学部。”[1 在此情况下,清开始对教育 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清的机构改革包括和地方两个层次。 第一,设立学部。在设立学部之前,清曾对教育管理 进行过探索。1902年任命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并兼 管全国学务,但因其本身事务繁杂,兼管互有影响。因此,清予 1904年1月专设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其职责为 ‘整饬各省学堂, 编订学制,考察学规,审定专门、普通、实业教科书,任用教员,选录毕 业生,综核各学堂经费及一切有关教育之事。”。9 在总理学务之下 设六处属官,即专门处、普通处、实业处、审订处、游学处、会计处。学 务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设立教育主管部门的开始。 1905年12月,清正式设立学部,序列在礼部之前。学音 设 尚书—名,左右侍郎各一名,均为政务官。尚书、侍郎之下设立各项 事务官,左右丞各一名,左右参议各一名。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 业、会计共五司,各司设郎中一名,各司分科,科设员外郎,科下设主 事。各部门构成如下,总务司设机要、案牍、审订三科,专门司设专门 教务和专门庶务两科,普通司设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三科, 实业司设实业教务和实业庶务两科,会计司设度支和建筑两科。另 设一司务厅,设司员两员,学部编制为5司1厅12科 Ca ̄z,a-一 另外与五司并行的还有视学官,编译图书局,学制调查局和京 Nq= ̄-局等专门机构。视学官参照日本文部省建立的,专任巡视京 外学务,在新教育发展初期.视学官的设立无疑对地方教育发展起了 很大推动作用。学部还设有研究性的学术机构,即教育研究所和中 央教育会议,这是我国建立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始,这有利于管理的科 学化。 第二,地方省设提学使,府州县设劝学所。与在设立学务 大臣时配套,省级设学务处.‘咨省府厅州县遍设学堂,亦须有一总汇 之处以资管辖,宜于省城各设学务处一所,由督抚选派通晓教育之员 总理全省学务,并派讲求教育之正绅参议学务。”[础 (转第327页) ●李红涛陈独秀未出帘“一尢”原因新探 五、权力因素原因:他不愿意放弃广东教育 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 陈独秀出身于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地主阶级家庭,从小受的 是正规的封建教育,“学而优则仕”成为广大学子的正统思想。 陈独秀也和众多的学子一样梦想走上仕途,辛亥胜利后陈 独秀就在安徽都督府里担任秘书,后来由于胜利果实被袁 世凯所篡夺,陈独秀才被迫离开这个岗位 由于陈独秀在上海 0 新青年 名声大噪,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便邀请他主持 : L采大学文耕.琛独秀欣然允 到了北 后陈独秀任北京大 学文 毒长,他 《新青年》编辑部ii土搬到了北京。轰轰烈烈的 新史}匕运动就这样 陈独秀的带领下兴起了。后来陈独秀在 jL毫发传单被捕.出于在jL泵活动不方便,无奈之下全家搬迁 j 上海。后来,在厂¨东省政 防:辆明的邀请下出任广东 敬育委员会委员长,从上面的历史事 可以看出陈独秀是深受 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 李达在1959年3月27日‘中圉党成立时期 思想斗 争情况’一文中回忆说:“陈独秀是令资产阶级左派,他不研究 马列主义,只是文笔好,文章写得流利,又懂得很多古文,所以 …些老古董很怕他,胡适也推崇他,青每 很崇拜他。他的威 望很高,党内叫他老头千,巾同的列宁。他的领袖欲很强 恶霸 维飓。动辄拍桌子骂人。”[12154 后来,陈独秀为什么又会放弃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这个 职务,而到上海就任党呢?并不是陈独秀就主动愿意 放弃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这个职务.而足有原因的。1944年 陈公博在《陈公博回忆中国党的成立》一文中说道:“自中 共组织在上海成立之后,陈仲甫先生不久就辞去广东教育委员 会委员长的职务,回到上海。”他要急急回到上海,固然以第三 国际代表坚持的机关非设在上海不可为其主要原因. 而附带还有一两个原因,也使他对于广东不感觉十分有趣。茛 一是自仲甫到了广东之后,一班白命卫道能老先生群起而攻 他们大概一方面讨厌所谓新文化罢,一方面又恐慌着将来学校 的校长和教员们要换了属于新文化的少年们。生活问题常常 可以迫人铤而走险,何况广东的教育久已成为他们的地盘,他 们为着地盘而战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岣天经地义。他们制 作出仲甫主张公妻的谣言,又说仲甫改了“万恶淫为首,百 行淫为先”。这种不合理并且荒乎其唐的谣言,居然一犬吠影, 百犬吠声,社会上全都房了。于是报纸上有直接著之言论来攻 击仲前的,甚至于把他老人家陈独秀的名字改为陈毒兽。也有 广东士绅联名公请罢免他的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要求官厅驱逐 出境的。这一下无端的诽谤,殊使他心灰意冷。其二,仲甫先 生对于写作短文,文笔可算犀利无比,但对于长篇大论,却非所 ,尤其他本来不是学教育的,对于教育没有很深的理论。初 到广东之时,各方面震于其办“新青年”又为北大文化策源地文 科学长的大名,遂排日请他演讲。仲甫既不能公开宣传, 也不好批评政治,就是口若悬河罢,有时也会干枯,何况他本来 不善讲演,多演一会讲,令人多一次失望。教育委员会连仲甫 共有三个委员,除他兼任委员长之外,还有许崇清和陈伯华两 位先生,由于他的声誉慢慢低降,办事上也感觉不大适意,而且 外闸已有了谣言,说陈炯明要动仲甫.而以陈伯华代之,这也使 仲 急于求去 其三,更有一{、不能公开原因,仲甫忽然觉得 历 史 孤立无援,有一天晚上他告诉我不能不离开广东了。他有一位 朋友告诉他,某一夜在太平洋菜馆宴会,问壁胡汉民廖仲恺两 先生都在座,谈起仲甫,竟没有人加以好评。仲甫之来粤,本为 各人邀请而来,现在楚歌之声四起,似乎不可终日,故不如及早 引退。仲甫既已打定主意,遂请假归沪.末后由请假而辞 职。’’[13]口 参考文献: I1]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A 包惠僧回忆录[C].北京:人民出版社, l983. r2]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明报月刊出版牡,1971.127,136一l37. [3][4][6]王其彦.陈独秀没出席“一大”的原因口 .齐鲁学刊,1991(4). [5]李迷七一回忆[J]《七一》1958年创刊号. [7][11]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A].一大前后(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86.389—3觚 厂8]何立波.“南陈北李’臻何缺席“一大’’[『].老年人,2007(7). [9]曾长秘中国党成立时若干史实新证[J].武陵学刊(社科版),l997(5). [10]陈公博陈公博回忆中国党的成立[A].一大前后(二)[q.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0.419. Ll2]李达中国党成立时期的思想斗争情况[A].一大前后(二)[C].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0.54. |ll3]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杜,1980.426--428 ̄ (接第324页) 学务处这一建制是建立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开始。在学部建 立后,1906年4月,清廷发布上谕:“各省改设提学使司一员,统辖 全省学务,归督抚节制。”[ 这标志着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正式建 立。提学使司设提学使一员,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为提学使及 其所属职员的办公机关,学务会所设议长一人,议绅四人,辅助提 学使参划学务,并备督抚谘询。学务公所下设六科即总务科、专门 科、普通科、实业科、图书科、会计科,各科专司其责,与学部视学官 对应。提学使下设省视学。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 厅、州、县设劝学所为教育主管机关,其任务是:“按定区域,劝 办小学,以期逐渐推广普及教育 ”L23¨船 劝学所设学务总董一名, 由县视学兼任,下设劝学员,各村设学堂董事,协同劝学员在本村 劝学兴学。劝学所成为推动基层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学部、提学使司、劝学所这一从到地方的三级教育行政管 理的建立打破了旧的管理,适应了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 虽然这个新的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总体上具要进步意义。 五、结语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涵盖面非常丰富,笔者仅抽取其关于 清末新政中的一段来考察清末教育方面的改革,从中可以看出:二 十世纪初的清对传统的教育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改 革,虽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统治,改革中也有诸多不完善, 但从总个中国教育进程来看,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应该值得肯 定。口 参考文献: [1][5][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l(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O4. [3]杜成究,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 ]清实录(第57稍 [71.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8]清实录(第5};册)[zl北京:中华书局,1987. [g]一[23]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