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ofo共享单车发展历程引发的思考
作者:张文英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16期
摘要:从2015年到2018年,在短短的不足3年的时间里,ofo共享单车由创业菜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但又很快因资金不足而陷入运营困境,是“互联网+”带来的速度,也是资本助推下的疯狂。企业的成长,还是要回归理性,立足百年企业,稳扎稳打好基础,才能取得长久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共享单车;ofo;价格战 一、ofo共享单车的发展及现状
2015年,北京大学的学生戴威等人为了让所有北大师生随时随地有车骑而成立ofo共享单车。车辆还是来源于师生携车加入以及校园废旧自行车回收再利用,有车用户加入ofo共享单车后,可以换取免费使用权,无车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这时候的ofo共享单车是真正的共享单车。这一模式很快得到认可,2015年10月份在北大校园日均订单达 4000 单。随后,ofo获得900万融资。虽获得融资,但ofo还是坚持开拓校园业务,只是将业务由北大向北京其他高校扩张,并未走向社会。
2016年1月,接受朱啸虎和金沙江创投的投资,ofo被美誉为“下一个滴滴”。投资人朱啸虎积极活动,为ofo拉来了一批投资人,ofo迎来了资本热潮,共享单车的风口由此形成。 2016年,ofo单车进驻全国200多所高校,日均订单量达到20万。当年10月,ofo正式从校园进军社会市场。这时共享单车概念正火,龙头之一的ofo备受各路资本的热捧,仅在2016年就经历了5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亿美元。在大量资本的急速推动下,ofo单车开始爆发式扩张。
2017年ofo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2300万辆,还计划年底再投放2000万辆,日订单量已超1000万。这一年,共享单车都在蒙眼狂奔,为了抢占市场和用户,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烧钱、补贴、扩张……7月份,ofo获得了7億美元的融资,可不断的价格战和投车扩张,不到两个月这些钱就花完了。
2018年1月,腾讯报道ofo将出现资金链断裂危机,公司账户上的现金只够支撑一个月。ofo火速辟谣,但并没有拿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的资金充足。2018年,ofo打算引进日本软银,可因与滴滴公司的谈判无法取得进展导致无果而终;计划与阿里合作,并把所有的单车抵押给阿里,但最后合作计划也搁浅了。2018年12月,ofo陷入押金挤兑风波,直到现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有大约1500万用户在排队等待退押金。ofo还被曝欠款供应商及物流企业,上海凤凰起诉ofo追讨六千多万的货款。现在的ofo,已由明日之星变成负债累累。
遇到危机后,ofo一直尝试自救,进行计费方式的调整,并推出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还开展了线上金融、押金变基金等措施,加快流量变现。不过,因严管及端内App广告的短板等原因,了ofo这些措施的效果。
如今的ofo,已经不再是投资人青睐的风口,滴滴有了青桔,阿里有了哈罗,美团有了摩拜,经营惨淡的ofo只能自救。但原本就不具备盈利能力的ofo能否成功自救,还清押金,还是一个未知数。ofo已搬离中关村的办公室,创始人戴威缷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经理等职务,大街小巷也很难看到ofo单车的身影。在短短三年间,从资本追捧的明星独角兽发展倒退且负债累累,ofo的发展历程值得所有企业警惕。 二、ofo共享单车的发展引发的思考 1.各路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钱
从让北大师生随时随地有车骑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到打造新的城市出行生态,可以看出成长中的ofo的雄心。获得资本帮助后如鱼得水,开始迅猛的发展,市场也不断扩张。资本的入场解决企业初始发展的资金问题,帮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市场同样没有。资本的进驻,不是为了打造百年企业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利离场。不能光看到滴滴、美团、饿了么在资本的助推下短时间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大获成功,也应该意识不同行业的成功案例并不能照搬硬套。“下一个滴滴”的ofo虽也是互联网+公司,但与滴滴有很大的不同,应清晰意识到行业的差异性。不盲目享受被资本追捧,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不迷恋做大,要坚持创业的初心,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增收和盈利,即使没有资本的加持,也能发展壮大。 2.企业重要资产没有维护好
上海凤凰披露,其给ofo提供的单车生产成本为335元,该成本未包括智能锁,加上智能锁等零部件后一辆单车的成本大概800元左右。大家简单计算一下,假设ofo投放了1000万辆单车,那单车的总价值约为80亿,所以,单车是ofo的重要资产、核心资产,是ofo生存的根本。因各种原因,ofo单车的损坏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恶意破坏的成分很大:被卸了座椅、车头、车轮等,或被扔进河涌里,或被私人占用。城市禁投和资金困难后,找到一辆能正常使用的ofo共享单车全凭运气。市场上其他共享单车可以正常使用,那ofo的用户就流失了,流量也不再了,形成恶性循环。现在街道上已经很难看到ofo小黄车了,满大街只有哈啰、美团等。单车作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坏了不维修,被他人占为己有也不管,现在甚至慢慢退出市场,消失不见了。单车是ofo的赚钱工具,这笔巨额资产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却一直没得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有的关注和维护,导致慢慢损耗殆尽。共享单车企业连单车都没有了,那ofo想通过创收盈利实现自救将难上加难。 3.价格战导致入不敷出
在2016年和2017年,ofo经过多轮融资,获得大量投资,最不缺应该就是钱了。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市场份额,挤兑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抢占市场,ofo开始疯狂烧钱补贴用户和投放新车。为了和摩拜单车能够尽快地分出高下,ofo推出1元月卡等优惠,率先掀起了价格战,还先后推出红包车、免费骑、免押金等升级措施。一系列的”价格战“使其他中小型共享单车企业确实扛不住纷纷倒闭,比如悟空、小蓝、小鸣等,ofo也成功战胜摩拜单车,占有最多的市场份额,但也导致ofo元气大伤。收费模式被破坏,使得原本就很少的营收遭受重创,只能靠接收外来投资维持日常运营资金流,无法通过骑行收费、车体广告等方式获得收入,即本身尚未具备造血功能。这一系列的价格战策略,虽然拖死了不少竞争者,但也扰乱了市场,更拖累了自己。资金在价格战中烧完,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新的投资”补血“,将会让自身因”失血过多“而身亡。年轻的ofo,就这样输给了自己挑起的价格战。ofo用生命诠释了”价格战没有赢家“的道理。 4.过度扩张的危害
ofo起家于校园,基于单车共享的理念,ofo不用造车,师生携车加入,也不用进行价格战,每一笔收入都有利润。虽后来也开始投放车辆,但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且用户是老师和学生,素质相对高,车辆损毁少。如果坚守校园路线,ofo的结局也许会改写。但在资本助推下做大,成为行业独角兽是唯一的选择。有限的校园市场已经无法满足成为行业独角兽的需求,于是由校园走向市场,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及海外扩张。2017年1月,ofo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进入11座城市,对于仅成立2年的初创企业来说,发展有速度,但也有大风险,如果资金和管理跟不上,市场越大,越容易出问题,一旦掉链子就会全盘皆输。果不其然,ofo单车覆盖的城市越来越多,成为世界首个在全球4个国家100多座城市提供服务的共享单车出行平台,车辆投放量越来越多,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多,如愿成为行业龙头老大。可过度的扩张以及价格战,导致资金出现问题,陷入经营困境,被挤兑押金无力支付后,生存就岌岌可危了。跑马圈地却无以为继,过度扩张要谨慎。 5.没有造血功能的企业注定走不远
ofo虽被喻为“下一个滴滴”,可商业模式有别于滴滴,滴滴只是为客户与司机提供了交易的平台,赚取“中介费”而已,并不需要向市场投放汽车等重资产,车是司机的,美团、饿了么也一样,可ofo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造车、买车。单车成为ofo的资产,单车也成了ofo的负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鼎盛期,ofo日订单高达1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流量,但“不差钱”的ofo忙于扩张,疏于将流量变现,光靠融资“输血”而无暇在意自身的“造血”能力。当陷入危机打算将流量变现创收时,客户已经流失,没有了巅峰时的变现能力。光鲜亮丽的融资历史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要想活下去,要有多渠道的“造血”功能,实现盈利,否则,资本退场后将引发很多生存问题。要活下去,还是要靠自己。 6.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掣肘
ofo单车创始人戴威,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学生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学校相对单纯,人和事相对简单,“一顿宵夜”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公司是一种社会形态,夹杂各方利益,需要平衡和制约,管理单纯的学生的那套用到公司治理上欠缺社会经验,更过于简单粗犷。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员工越来越多,管理就越来越复杂,更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和规范来维持运转,人情和兄弟可以有,但也只能是现代公司的亚文化,或者企业特色,而不是现代公司管理机制的主流。
戴威“坚持对公司的控制,坚持自己做成这件事”的初衷并没有错,但管理团队成员大多是初出社会,没有太多社会管理的实战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管理企业特别是管理大企业的经验,难以掌控日益壮大的ofo的经营与管理。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权力下放。把一切都抓在手里,却没能走得更好,还不如放手,聘请职业经理人,利用专业人士把事做成,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7.“互联网+技术”助推的双刃剑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才能由创业企业做大做强。但在互联网助推下,采用低价、补贴等手段快速吸引大量用户,短时间内就可以积累到以前几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企业成长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创业企业从成立到独角兽,可能只需要短短几个月。比如瑞幸咖啡,2017年10月成立,2019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20年1月,瑞幸咖啡对外公布直营门店数达到4507家,超过已经经营20年的星巴克在中国的4300家门店数,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可在2020年4月,瑞幸咖啡因财务造假面临退市。依靠互联网的速度和资金补贴大战迅速发展壮大,但没有任何积累,一旦有问题就也没有挽回的余地,ofo如此,瑞幸咖啡也是如此。 三、结语
企业,特别是刚创业的企业,应该潜下心,好好内功,稳扎稳打地打好基础茁壮成长,可以借助资本少走一些弯路,走得快一点,但不是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扩张、疯狂补贴、拖死对手的老路,一心只为做大,忘记了创业的初心,忘记了企业的初衷,蒙眼狂奔却忘记了路,那企业终将错失健康成长的良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李敏莲.共享单车市场调研与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05). [2]白婉莹.浅析共享单车的发展之路[J].中国商论,2017(11).
[3]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 [4]黄玺文.研究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单车管理[J].低碳世界,2017(30).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