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理南涧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文本

大理南涧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文本

来源:爱玩科技网
大理南涧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说明

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

一、南涧县域概况

1.1 区位条件分析 1.1.1 区位分析

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 地处东 经

100° 06' -100 ° 41北纬24° 39' -25 ° 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 与景东县

毗邻, 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 西至黑惠江与凤庆县隔水相望, 北与 巍山县山水相连。 全县东西最大横距 5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55千米,边界长约 215 千米,县域面积

1731.63 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 99.3%, 0.7%属于河谷 平坝,人口密度 120 人/

平方千米。

1.1.2 区位交通

南涧古时属滇西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渡口和古驿站。 南涧是大理州的南大 门,是滇西、滇西北通往滇南、 滇西南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 也是通往临沧、 思茅、西双版纳的必经之地。 2 1 4国道纵穿全境, 省道小普公路 (小军庄至普洱) 起于南涧通往思茅地区。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国道、省道、县乡道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 络,境内交通便利,自然村通路率达 69%, 2 1 4国道、小普、巍南等公路交汇于 县城,形成交通咽喉,较好的通达性为南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1.1.3 地域文化

南涧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境内居住着汉、 彝、回、白、苗、 布朗、傈僳等 17 个民族。各民族相互依存、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南涧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1.2 自然环境条件 1.2.1 地形地貌

南涧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纵谷区, 地势起伏比较大, 由中南部向东北、 西南逐渐降低,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 地质结构特殊, 形成了一个以高山和中山为 主体的山地地貌特征。 境内最大的山脉为无量山和哀牢山脉, 其中山地占 99.3%, 平坝 0.7%,境内河流有把边江、南涧河、阳瓜江,河流多沿断层发育,地形丰 富,河流水量较大。

1.2.2 气候环境

南涧地处横断山脉南缘纵谷区, 且北靠东亚, 南近热带海洋, 处于我国 西部热带海陆季风区域, 受这些气候条件所决定, 使全县在一年内太阳高度角度 变化不大,太阳辐射量较多,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干湿季分明,四季气 候不明显,雨热同季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 在此基础上, 因受地形地势和高大山 脉走向的影响, 境内呈现出“一山有四季, 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区域气候, 冬暖夏热,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

18.7 C,年均降雨量957.8毫米。

1.2.3 水文条件 境内江河为元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 9 条干流, 59 条支流,总长 286

千米, 水资源总量为 6.2449 亿立方米,全县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不包括澜沧江)为

3.2 万千瓦,而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径流量随季节 性大气降

水变化而变化。

1.2.4 生物资源 南涧县地处亚温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

足, 境内山高河多,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十 分丰富,盛产桃、李、梅、杏、核桃、苹果、芒果等亚热带经济林果,自古就有 “山乡出美果”之美誉。

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有植物 2 1 38种,其中珍稀保护植物 32 种;有各 类动物 457 种,其中哺乳类动物 101 种、鸟类 296 种、两栖爬行类 60 余种,中 草药资源丰富,盛名远扬。

盛产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蚕豆、豌豆、黄豆、荞子等;经济作物主 要有烟叶、油菜、甘蔗、花生、蔬菜等。烤烟、茶叶已成为南涧经济发展的支柱 产业。

1.3 社会经济环境 1.3.1 人口与民族

南涧全县有人口 215399 人,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等 17 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达 99343 人,占总人口的 46.12%,其他少数民族人 口占 3.2%。农业人口 201983 人,占总人口的 93.75%,男女比例为 1.07 ,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

7.66%,人口密度 124 人/ 平方千米。以彝族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 族构成,决定了彝族文

化和民俗风情在南涧文化和风俗上占据主导地位, 丰富多 彩的彝族民俗文化类型为南涧发展成为云南乃至全国闻名的民族风情旅游城市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3.2 社会背景 南涧是一个以农业型产业结构和社会人口乡村型分布为基本特征的新建的

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建国以后,特别是 1965 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全县经济文 化有了较大发展。南涧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面积占 99.3%,山多地少 是该县最显著的特征。南涧县素有“茶乡”之名,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占大理州全 州份额的 60%以上。

1.3.3 基础设施建设

南涧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大门, 是昆明和大理通往临沧、 思茅、西双版 纳的必经之地。 214 国道纵穿全境,省道小普公路起于南涧通往思茅地区,东到 昆明,南到思茅、临沧,北到下关,客货车辆川流不息。安楚、楚大、祥临高速 公路的修建,极大地缩短了到达南涧的时间,通达性大大提高。

2003年全县完成供电量 3000 万千瓦时,发电量 1000万千瓦时,完成售电 量 2400 万千瓦时,实现税收 86 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年, 完成了农

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及农村电力改革,实现了村村通电。

近年来,南涧县在通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 联通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目前,县城自来水净化处理厂和大批人畜饮水工程及 50910 个小水窖的建 成,使全县水利化程度达 46.4%。同时,南涧县还结合山区实际,大搞坡地改梯 田地,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地。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 与临沧地区凤庆县交界处、澜沧江中段河段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小湾水电 站,其主体工程——导流洞也即将在南涧县正式开工兴建。

二、南涧县城概况

2.1 区域分析

南涧县县城位于南涧镇, 地处南涧河与巍山河交汇处的河谷盆地, 距省会昆 明

398km离州府下关106km是大理、临沧、思茅三个地州五个县(弥渡、景 东、云县、凤

庆、巍山)的结合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南涧县城位于中北部亚热带河谷盆地,面积 10.6km,海拔高程1370m属 侵蚀河谷型盆地,地势平坦,为南涧彝族自治县重要农业区。

2

2.2.2 气候环境 南涧县属南亚热带山区季风气候区,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

性气候和地域性特征。 由于受孟加拉湾季风的影响, 具有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 点。由于受高差、地形的影响,气温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且交错复杂。

2.2.3 影响城市防洪的主要河流 影响城市防洪的主要河流为南涧河和巍山河。

南涧河径流面积为567.5km,主要包括灰河、乐秋河、富谷河、窝接河等支 流。南涧河河长49km,河床比降在0.6 %至10%之间,流域内水土流失非常严 重,年输砂总量为

2

103万吨。南涧河县城河段总长约 7.2km(从抗美桥至弥度河 汇口),河宽60m,现有堤

防3.5km (从小军庄至巍山河汇口),坡降0.007。经初 步估算主要水文特征值为: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252.5mm;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433 亿 m; 多年平均流量为 3.52m/s ; 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为 171.36 m/s ; 多年平均泥砂含量为 8.1kg/ m ; 多年平均输砂量约 103万 t;

3

3

3

3

巍山河河长84.5km,径流面积为1042血,流域内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年 输砂总量为105万吨。巍山河县城河段总长约2.51km(从维平山至洒波村),河 宽 60m坡降

0.005。

2.3 社会经济

2.3.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南涧镇辖新山、白云、复兴、太平、得胜、东涌、安定、文启、保安、瓦 折、西山、团山、小军庄、南涧街 1 4个村(居)委会, 1 79个自然村, 254个 村(居)民小组。 2003年末,总户数 13092户(农业户 9294户,非农业户 3798 户),总人口

44678人(农业人口 35935人,非农业人口 8743人)。 2.3.2 土地利用分析

县城主要为盆地区域和南涧河改道后留下后的河床。 累计建成县城街道长

18.85 千米。建成了一批专业市场。县城绿化面积 11.8 万平方米,绿化率达 13.49%。

2.3.3 现有风貌概况

这里曾是定边古城, 如今,在保留古城风貌的同时, 雄奇峻秀的月牙山下崛 起了一座崭新的小城。县城用地较为平坦,南部地形起伏较大是南涧河的入口; 中部为大片农田,风景较好,特别是在西侧 (偃月山)向东看,风景最佳;北部地 区平坦,是南涧河的出口。

2.3.4基础设施建设

建县后,历届县委、县十分重视县城建设,特别是 1997年后,加大了 县城的投资建设力度,城区面积由建县初期的

0.1km2扩展到现在的1.5km2,为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现居住人口约 1.5 万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和各类用房的固定资产价值达到 20亿元以上。近年来,建成了县城综合集贸市 场、大理州茶叶交易市场、县城建材、粮食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成了富 民街、安定街、振兴南、北路、彩云路等街道。街道卫生、绿化管理规范,被评 为省甲级卫生县城。一个崭新的县城已初具规模。

三、规划区概况

本次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区西临南涧县城金龙路, 东至祥临路, 北至南涧河 与巍山河交汇处,南到南涧河入口处,总面积约 1.6km, 用地较为平坦。其中靠 近金龙路部分为南涧河改道后留下的河床, 为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中部为大面积 农田,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特色; 沿祥临公路为新改建的南涧河, 是按五十年一 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设计。

此外,规划区沿旧河道及内部有一些农耕路,大约有 3—5 米宽,可通小型 的农用车,还有一些田间小路,大约只有 1—2 米宽,可供人行。这些区内道路 总的来说都存在路况差,等级低,难通行等问题。

由于规划区尚未进入开发建设阶段,所以其他的基础设施均无规划和建设。

2

四、开发SWO分析

4.1 开发优势分析( S)

1、项目地块紧邻南涧县主城区,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 项目用地四周交通设施较为完善,对外交通便捷;

3、 项目地块较大,易于开发综合性、复合型较强的城市型项目; 4、 项目用地完整,地势平坦,开发条件较好;

5、 项目中规划了新的县域行政中心,具有较强的区位影响力; 7、项目地处南涧县新

城发展的核心和门户地带,未来城市形象和风貌塑造的 核心区域,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志区。

4.2 开发劣势分析( W)

1、区域内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2、 区域内部分土地已经转让,将对规模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3、 区域内交通条件较差;

4、区域内现有环境资源单一,保护措施薄弱;

5、区域内原有河道的水质污染严重,沿河环境受损严重; 6、南涧县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4.3 开发机遇分析( O)

1、大理州、南涧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将为该项目的开发提供较大市场 空间; 2、统一规划,规模开发,配套建设将为该项目的产品开发提供较大的提升 空间; 3、宏观的合理引导将对项目开发提供较好支持;

4、项目周边若干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祥临公路、南涧河、污水厂等)的 规划和建

设,将为该项目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4.4 挑战威胁分析( T)

1、该项目较大的开发规模也会带来一定的市场压力; 2、国家的土地,特别是对城市开发用地审批的影响; 3、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威胁因素; 4、必须考虑的长期项目建设的和金融风险。

第二部分 城市风貌规划

一、区域控制规划设计

1.1 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是依据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法规、 文件以及规划要求进

行 的,主要依据文件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 年); 2、建设部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

3、建设部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年); 4、《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 5、《南涧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6、《大理州城镇体系规划》 (2003 年); 7、《大理州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 8、《南涧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 1.2 基础资料

1、《南涧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南涧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4 年); 3、《南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4、《南涧县年鉴》(2007年);

5、《南涧县统计资料汇编》 (2006 年); 6、《大理州城镇体系规划》 ;

7、《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

9、《南涧县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5 年 ) 10、《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11、规划区域 1:1000 地形图;

12、国家及云南省相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

技术路线

1、实地堪踏调研: 2008年 8月 10日— 2008年8月 15日 2、文献资料检索: 2008年 8月 16日— 2008年8月 25日

8、《南涧县十

1.33、初步图纸绘制: 2008年 8月 26日— 2008年9月 15日 4、成果编制修改: 2008年 9月 16日— 2009年10月05日 5、咨询修改评审: 2008年 10月 06日— 2008年 10月 20日

1.4 规划区范围

本次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区位于南涧县城区内, 西临南涧县城金龙路, 东至 祥临公路, 北至南涧河与巍山河交汇处, 南到南涧河入口处, 总面积约 1.6 平方 公里(约合

2400 亩)。

其中,规划区域中旧南涧河道用地约为 422 亩,占本次规划用地的 18%,为 此次规划设计的重点区域; 规划区域中新南涧河道用地约为 360 亩,占本次规划 用地的 15%;其它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区农业耕地,约占整个规划用地的 67%,合计约 1618 亩。

1.5 规划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做好近期需求与中远期发展的关系;

2、 坚持城市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 城市的综

合功能需求。

3、坚持适度超前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为城市今后的发展留有空 间与余

地。

4、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与少数民族风情,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解决好城 市整体形

态和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5、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研究, 努力做到使先进的规划理念与当地的城市发 展现状

相结合。

1.6 规划区性质 南涧县城市风貌控制区的性质确定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该区

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特征; 二是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使用功能和未来市场开发需求; 三是根据发展南涧城市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要求。

根据上述依据,南涧县城市风貌控制区的性质定位为: 依据大理州及南涧县对南涧的宏观城市定位,结合南涧县城市总体 规划的战略布局,使该区域建成一处集城市行政文化、区域商业、高尚居住、 休闲娱乐、田园观光及完善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城市型综合新区

1.7 规划期限

考虑到南涧县“城市风貌控制区” 的用地规模、城市功能和开发要求,以 及城市经济、 市场需求和生态恢复保护等因素, 故本次规划按 5年进行控制: 即 2009 年—

2013 年。在这一时限内,可按有关项目建设和开发内容进行阶段性调 整和分期实施。

具体可分二期:

近期: 2009年—2010年, 2 年 中期: 2011年—2013年, 3 年

1.8 人口容量预测

1.8.1 生态容量测算 生态容量是在本区生态环境质量在得以正常维持而不致退化的情况下

所允 许的最多人口的活动量,其测算依据是规划用地的功能和资源性质。

1.8.2 游览容量测算

游人容量是在本区生态容量的范围内, 考虑游客心理承受能力和功能技术标 准而允许的最多游客数量。 其测算方法有线路法、 面积法和卡口法。 从南涧县“城 市风貌控制区” 中特定的自然环境、 多样的建设项目、 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环境的 实际出发,在各旅游区域中均采用面积计算法计算游人容量。

1.8.3 本区域总人口容量预测 本区域总人口容量通常包括游客容量和居民总量。 其中:

本区游客容量预测为: 500人次/ 日 本区居民总量因目前开发规模和容量暂无法确定, 预估人口规模为: 6,000 人(含商业、行政、居住和服务等) ;

因此,本区域总人口容量( 2013 年建成后)预估为: 6,500 人。考虑整个 县城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预计 2013 年南涧县城的人口总容量约为: 35, 000 人。

1.8.4 旅游设施容量(住宿、餐饮、水电等) 由于在本规划阶段对本区域内各项设施的规

模和数量暂时无法确定, 需根据 本区的分期开发规模和设施建设情况,在进一步深化设计中具体落实。

1.9

发展原则

借鉴国内外城市新区建设的先进理念、 方法和经验, 南涧县“城市风貌控制

区”的开发建设和未来发展将遵循以下的指导原则:

1.9.1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 由于本区域涵盖了南涧县县城中最重要的良田、 河道等区

域, 因此开发建设 首先应坚持 “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护” 的原则;应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监测和完善 的管理制度, 在有效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 最大程度的减少城市建设 对环境的破坏,为城市经营者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

1.9.2 以相互协作为保障 城市的经营开发管理还应促进当地各级部门、 社区、

研究机构和各企业 之间的互相协作,从而为项目的顺利和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1.9.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城市开发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要求经营管理者了解市场供

求信息,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 因此,城市开发应建立在可行性研究、 市场需求分析和比较优势分 析基础上。

1.10 规划结构 依据南涧县城市总体规划对该区域的城市功能定位并结合本次规划的功能

特征,故将该规划区域划分为“一纵两横、一轴两河三片”的规划结构布局: “一纵”包括区域中部的入城的城市规划主干道; “两横”包括横穿整个区域的城市主干道金龙路和主要对外联系干道祥临公 路;

“一轴”是指沿入城主干道两侧所构成的城市行政中心、区域商业区、城 市景观绿化带为核心的城市功能主轴;

“两河”是指本区域已建成的以排流和防洪为主要功能的新南涧河以及以城 市景观河道来规划的老南涧河区域;

“三片”是指规划区中沿金龙路两侧的以行政文化中心、城市商业带、综合 居住区等为主要功能的多层低密度片区、 以现状农田保护和生态恢复为主 的田园风光观赏片区和以新南涧河和祥临公路为主的城市对外功能片区。

1.11 功能布局

根据南涧县城市风貌控制区的规划结构、开发建设和现状条件,结合未来城 市发展趋势,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项目的具体情况, 整个新区由以下几个功 能区构成:

金龙路片区: 城市行政文化区、区域商业区、休闲娱乐区、综合居住区、综合配套区 田园保护片区:

城市湿地公园区、农田保护区、田园观光游览带

祥临路片区: 对外交通枢纽区、跨境交通联系带、排流和防洪河道及沿河绿化带

1.12 土地利用 1.12.1 土地利用原则

本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协调和有效控制各种土地的利用方 式,协调各种矛盾,不适当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因此,南涧县“城市风貌 控制区”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建设区域土地利用的重点和特点;

2)土地利用应重点恢复和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符合建设区域特征的土地利用 模式。 1.12.2 土地利用类别

1)公园景观用地 2)旅游设施用地 3)建设开发用地 4)交通设施用地 5)河流保护用地 6)农田保护用地

1.13 分期建设规划 1.13.1 近期建设项目

金龙路片区: 城市行政办公区、区域商业区、休闲娱乐区、综合居住区、综合配套区

1.13.2 中期建设项目

田园保护片区:

城市湿地公园区、农田保护区、田园观光游览带 祥临路片区: 对外交通枢纽区、跨境交通联系带、排流和防洪河道及沿河绿化带

二、城市风貌控制设计

2.1 设计总则

1.1.1 整体城市风貌特征的概述 城市风貌是指由城市历史、人文、社会、环境、经济

等因素所构成的自然生 态、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综合体。 城市风貌以体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 以促进城 市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一个良好的城 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的“美感”, 同时也必须是“健康”与“内涵”的综合 体现。

南涧县城城区建设面积为1.5km,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现 居住人口约 1.5 万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各类用房的固定资产价值达到

2

20亿

元以上。近年来,建成了县城综合集贸市场、大理州茶叶交易市场、县城建材、 粮食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成了富民街、安定街、振兴南、北路、彩云路 等街道。街道卫生、绿化管理规范,被评为省甲级卫生县城。一个崭新的县城已 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些滞后,城市 脏、乱、差以及无序发展现象逐渐凸显, 这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南涧的投资环境和 城市形象。因此,南涧县城城市风貌规划势在必行。

1.1.2 城市风貌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规划区范围内的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

法律、 法规、标准、规 范的规定外,涉及城市风貌内容的涉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地域性原则:应尊重南涧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 地创造出适应南涧县城格局,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设计作品,防止缺乏依据地、 盲目地跟风和照搬照抄。

(2) 历史性原则:应注重南涧的历史文化沿革,保护县城的整体性,挖掘 地方特色的风貌元素,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设计中,承前启后, 延续民族特色。

(3) 创新性原则:鼓励在传统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强调设 计创作应体现的时代精神,提倡在继承地方传统基础上的适应时代审美概念

(4)性原则:设计师应不断谋求自身在发掘地方传统、追求设计的文 化内涵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上的进步, 积极参与并促进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相关决议和方案的形成和制定。 破坏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的一切设 计行为。

2.2 城市风貌控制规划

2.2.1 规划原则

(1)保育自然风景,尊重环境特征

规划应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环境和城市格局的完整性, 突显山地城市风貌特 征。尊重和利用地形地貌、 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 整体城市设计控制上应结合自 然山体、水系、道路绿化、集中绿地等组成城市的绿色网络,构成南涧县城的骨 架。

(2)改造老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

对老城区建筑进行适当改造, 对立面有一定破损、 受其它构筑物遮挡、 使用 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 除采取清洗、 粉刷等措 施外,对立面统一改造、设计、翻新。在新城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提 倡建筑设计的融合,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体现以人为本和景观可持续性

按照人的活动规律合理规划, 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 协调现实与标准 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需求。 注重景观的永续 使用功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景观建设, 发展城市现代景 观,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

2.2.2 城市风貌规划功能分区

(1)老城改造区,对老城风貌有较大影响的现有建筑,应有组织的进行改 造和整治。重新梳理县城绿地系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新城开发区,主要是指金龙路东面新 开 发的区域,新区建设强调城市 形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新区总体风貌在与南涧整体城市风格协调的基础上, 可 按新区的不同职能进行设计引导,展示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

(3)周边自然生态区,包括县城周边的山体,现有农田、河流等生态敏感 区域,此区域主要以恢复山体植被, 保护农田和河流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主, 应避 免过多人工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自然环境。

2.2.3 城市重点区域风貌控制 2.2.3.1 景观水体环境风貌控制

(1)沿水体按不同的距离控制建筑退让,作为滨水绿地控制。退让后建筑 高度有变化, 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呈自由式布 局,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

(2)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 型通透,

避免厚重体量。建筑色彩宜淡雅,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应融入环境 中,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水景观。

(3)水体岸线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 尽量保证沿 岸用地

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 滨水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多样性, 景园设计提 倡使用地方材料,塑造开放、生动、有特点的滨水生态绿地。

2.2.3.2 主要景观环境风貌控制

(1)县城周边山体为背景环境控制区,应积极恢复山体植被,保持生态平 衡,强化重要山体视觉效果,周边建筑群落布置宜高低错落,建筑形式、体量与 色彩应与山体景观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形成景观层次丰富、 韵律优美的建筑群落, 体现南涧彝族民居特色。

(2)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 建立连续的滨水 (湿地、景观河)、 山体和城区游憩廊道, 使市民、 能享受到便捷可达的游憩系统, 凸显游憩景观特 色。各景点周边的建筑高度须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2.2.3.3 城市道路及广场风貌控制

(1)城市沿街建筑是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展示界面,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 的前提下,应注重塑造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并结合交通、绿化和人 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2) 加强城市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沿路两侧的建筑造型、 体量、色彩及高度 控

制。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等设计效果, 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 塑造丰富天际 轮廓线。

(3) 临山体、水体、绿地的城市道路,应控制建筑临街长度,确保观景视 线通

透,提倡在道路适当位置布置街头广场绿地, 与道路线性绿化配合, 形成点 线面结合的绿色道路空间。

(4) 县城主要出入口道路,两侧宜加强沿线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立面设 计,应

注重城市人口景观节点控制,并设置入城标志作为城市形象的标识点。

( 6)城市广场应结合周边用地、 绿化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 在使

用功能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景观质量上相呼应, 创造清新淡雅、 优美舒 适的环境气氛。 根据南涧的气候条件, 广场的绿地比例应适当提高, 并以遮荫避 日的高大乔木为主,避免大面积草坪绿化。

2.3 建筑控制

2.3.1 设计原则

(1)尊重自然,与山水环境融合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遵循城市空间 格局,从建筑体量、尺度、外部空间构成、造形风格、外观色彩等方面与周边环 境融合,体现南涧地方特色。

(2)整体统一,个体富于变化注重整体统一和谐。按照城市分区风貌控制 要求确定不同片区、 街区、组群的形象风格基调。 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 建筑的个性,增强可识别性,避免雷同。提倡原创性设计构思,反对照抄照搬。

(3)传承文脉,在弘扬本地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 以突出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与丰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表现

(4)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结合南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更新设计创作 理念,适度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创 建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 为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3.2 总体要求

1)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1)建筑设计应与其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形成整体和谐互为映 衬的风

貌。

2) 环境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日照、通风、视线、景观、活动场地、 小品、

绿化、交通流线及静态交通、环保、安全、文化等各种实用性能,做到实 用性与观赏性统一。

(2)整体设计的全面综合性 1)设计应做由内部空间组合到外观形象风格的整体构思,不应只靠 附加一层虚假表皮来塑造建筑形象。

2)全面综合功能适用性、技术经济合理性、形象观赏性及耐久与安 全等各方

面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

2.3.3 体量与尺度

(1)由群体的体量组合来决定单体建筑体量。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 筑群体,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大小、进退的变化:保 持环境景观视廊; 构成与山体环境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 形成与背景山形呼应的 城市轮廓线;突出 “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的城市特色。

(2)把握好建筑的尺度感,建筑体量大小及外观形象的尺度感与环境尺度 谐调。不应由于尺度夸张或运用不当造成与环境尺度不相容。 单体建筑长度不宜 超过 50 米。

(3)城市游憩区的建筑,体量控制坚持数量少、体量小、高度低的原则; 保证以自然风景为主,人工建筑作为陪衬或点缀。

2.3.4 形象与风格

(1)建筑形象应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建筑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探索 创造新的图式语言及建筑表现技巧, 塑造能延续传统文脉又富于时代精神的建筑 形象,体现南涧地方特色的不断发展创新。

(2)按照建筑的类别、性质采用表现个性的适宜形象语汇。按照单体建筑 在群体中的主次、 形成风貌所起作用大小把握其建筑表现度。 不应片面追求单体 建筑的“标志性”或“超前性 ”。

(3)建筑形式的选用应与场所或景区的主题吻合,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表意性。不同风格的建筑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并作绿化分隔, 避免因形式或风格的 差异而不相协调。

2.4 市政基础设施

2.4.1 基本原则

(1)强调发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功能,凸显功能的完整性。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设计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 (3)考虑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加大设 计富余量,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2.4.2

城市道路

2.4.2.1 道路路面

(1)材料:路面设计首先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对路面材料、结构、形 式等加以选择,以提供有一定强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时也要重视视觉的感 受。目前可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要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 或 石材铺砌的路面。

(2)色彩:路面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浓淡、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 南涧当地的气候、街道的性质、周围环境的协调。

2.4.2.2 人行道

(1)材料:人行道铺装的基本要求是希望能够提供舒适、美观的路面。在 阴雨潮湿的天气能防滑, 便于排水;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证安全, 同时造价低廉。 质感也要注意场地的大小,大面积的可粗糙些,小面积的不可太粗糙。

(2)色彩:在色彩设计上,要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色彩的视觉特性 来改善环境心理感受

3)工艺:鼓励改进混凝土预制工艺、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开发生

产再生混凝土、新型环保预制混凝土产品

2.4.2.3 道路绿化

(1)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应综合协调统一布置。 道路绿地中不得裸露土壤。

(2)道路绿化应满足行车视线安全要求和行车净空要求。应适当留出景观 视线口。道路绿化应综合考虑市政设施和构筑物与绿化种植点的水平间距和垂直 间距,满足现行国家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3)道路绿化应选用适合道路生存环境,能自然健康生长的乡土树种。

(4)道路绿化在满足绿化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自然生态布置方 式,力求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5) 路侧绿带应结合具体环境条件采用多种方式绿化。 商业区路侧绿带可 结合花池树池、 水池喷泉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布置。 景区路侧绿带可结合 游览道路、广

场平台和建筑小品等设施综合考虑。

2.4.3 城市道路交叉口

2.4.3.1 道路交叉口结构形式 除了县城主要出入口与祥临公路以立交形式连接外,

县城城区内交叉口基本 采用三种平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叉口、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

2.4.3.2 道路交叉口环境的营造 城市道路交叉口环境必须将满足交通组织与交通安

全要求放在首位, 同时要 兼顾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 因此, 在重视交叉口绿化布置的同时, 不要忽略了对 人行道铺装、交通标志与标线、广告、交通岛、塑雕小品,灯具护栏等项内容的 设计,而要将这些内容综合考虑, 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 创造良好的交通环 境、绿化环境与景观环境。 道路交叉口环境的营造主要要控制好以下两个方面的 因素:

(1)自然景观要素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决定了街道上所具有的各种建设条件和视觉条件, 对道路的布局、线形、交叉方式及交叉口周围的土地利用等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同时往往也是构成交叉口空间景观的重要因素。

植被: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木、花卉、草坪及其它植被。通过植被设置 在分隔带、中心岛、导流岛和安全岛来营造各种驱动、安定和观赏空间,可保护 环境,还为人们带来自然意识和生机, 同时亦有利于街道体系视觉的延续性。 另 外,多层次绿化是美化环境、创造丰富而又和谐、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表 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

(2)人工景观因素 道路交叉口空间的人工景观构成元素直接影响着交叉口空间的形象与气氛。

这些构成元素包括围合交叉口空间垂直界面的各种建(构)筑物、路面、其它道 路交通设施和附属设施。 交叉口周边的各种建 (构)筑物是围合交叉口空间的垂 直界面集合。其体量、体型、色彩、质感等特征是构成交叉口景观的重要因素, 其设计首先要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视觉的感受, 充分体现南涧的 地方特色,其它附属设施包括路灯、喷泉、雕塑等设施。不同的街道性质、不同 的附属设施及其不同的标志内容、 形式和

尺度都是交叉口空间景观特色创造中的 重要因素。

2.4.4 城市公用设施 2.4.4.1 城市广场与停车场

(1)广场与停车场铺装形式和色彩应体现南涧特色, 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铺装材料可多样性。

(2)铺装面材不能使用大面积釉光面和磨光面铺装面材,宜选用平整防滑 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

(3)铺装面材宜优先考虑选择具有环保功能的新型科技材料。 (4)停车场铺装同时兼顾选用透水性材料。

2.4.4.2 环境卫生设施(含垃圾桶、公共厕所等)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应符合布局合理、 美化环境、方便使用、 整洁卫生和有利 于环境卫生作业等要求,并应与旧区改造、新区开发和建设同时规划、设计。

(1)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建筑垃圾、其它垃圾和粪便的收集、中转、运 输、处理、利用等所需的设施和基地,必须统一规划、设计和配置。其规模与型 式由日收集量、收集方式和处理工艺确定。

(2)在居住区域内、商业街、城镇道路以及商场、影剧院、车站、街心花 园等附近及其他群众活动频繁处, 均应设置公共厕所、 垃圾箱等环境卫生公共设 施。

(3)公共厕所、废物箱等的形式应简洁卫生,公共厕所周围应绿化。厕所 的附近和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统一标志

2.4.4.3 交通设施

(1)道路交通设施布置应与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道路其他市政设施位置 统一考虑,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正常使用。

(2)标线设置遵照国家标准,结合南涧路点,力求简洁明了。

(3)标志牌设置不仅要满足交通指示功能,更要体现南涧的特点,文字宜 采用中彝两种文字,标志牌应充分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4)路牌设置形式、风格要统一,设置于各段道路进出口显要位置;遵循 以人为本的原则,县城内主要干道及人流量较大的交通要道配以城市交通地图供 游人及居民使用。 桥梁建设中, 应配以醒目的桥名碑 (牌) ,以方便本地居民和游 人更好的了解南涧。

2.4.4.4 其它附属设施(含电话亭、服务亭、井盖、栏杆等)

(1)根据使用功能需要,在合适地段布置一定数量的电话亭、服务亭等公 共设施,形式应美观大方,并有明显标识。

(2)各种管线井盖应选用耐压、环保材质,如:球墨铸铁、复合材料等。 并在井盖上标识管线的类型。栏杆的选型应结合不同的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安装, 应满足美观、耐用的要求。

2.4.5 城市给排水工程 2.4.5.1 设计依据的规范

(1)建设方关于本工程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要求等相关资料。 (2)建设方提供的本工程周围城市市政管道概况资料。 (3)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2003 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 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2001 (2005 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2.4.5.2 城市给水工程 (1)水源:规划区水源由市政自来水厂供给,市政自来水厂

供到规划区主 管为DN4O0并在规划区各街区形成环状管网,供用各功能地块区内用户生活用 水;

(2)生活用水量:规划区规划居住人口为6000人,用水量标准180升/人. 日,

Kn=2.5计,规划办公人员为 1600人,用水量标准 50升/人.日,Kn=1.2 计,规划宾馆

客房为700床,用水量标准200 升/床.日,Kn=2.5计,规划公共 建筑面积为102000

M,用水量标准5L/ M.日,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1970 M/ 日,最大时用水量为 205M/h ;

(3)室外消防给水:在规划区市政环供水管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

间距〈 1

3

20m;

( 4)室内消防给水: 规划区各功能地块分区域集中设置消防水泵房供各区域 建筑室内消防及喷淋用水;

2.4.5.3 城市排水工程

(1)污水量:规划区生活污水量按 90%给水量计为: 1773 M/ 日。

(2)雨水系统:规划区内设有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所有雨水经汇集后排 入魏山河。

(3)污水处理:规划区设置处理规模为 1.2 万立方/日的污水处理厂, 集中 处理规划区生活污水,达标后回用于规划区绿化及水景用水。

3

2.4.6 城市电力、电信工程 2.4.6.2 电力工程设计

(1)现状概况 规划地块外西南边现有南涧变电站,规划区内现无开闭所, 10KV 架空电缆 于规划路沿线布设。

(2)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的规划单位建筑面积指标进行负荷预测。 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用电负荷指标计算: 居住建筑用电:20W/ m

2

公共建筑用电:30W/m

本规划总用电负荷预计约 8000KW。 (3)电源规划

规划区电源主要引自地块外西南边 110KV/35KC/10KV南涧变电站。 新规划该变电站容量为 2*63MVA。

由南涧变电站内不同发电机组提供 2回10KV高压电源。

(4)10KV供电设施规划

1)10KV开闭所

在规划区内设置1座10KV开闭所,开闭所容量不超过15000KVA。2回进 线, 8~10回出线。

2) 10/0.4KV 变配电室

10/0.4KV 变配电室根据负荷性质及不同情况,按供电半径不大于 250米设

(5)规划区内 10KV 及以下的配电网一律规划入地,电力电缆沟沿道路人 行道敷设。同一走向的中、低压线路应同沟。

(6)10KV 配电网主干线路构成环状,开环运行。对重要用户提供双电源 供电。公用配变电设施推荐使用环网型箱变, 落地安装于绿地、 人行道等公共场 所。

2.4.6.3 电信工程设计

(1)现状概况 规划区内现状无电信分局及电信交接间。 在振兴北路和安定路交汇附近有一 电信局。沿规划路附近现有部分架空电信线路。

(2)市话容量预测 居住:1对/户 公共服务设施:1对/50 m

2

商业:1对/50 m (按建筑面积) 办公:1对/10 m (按建筑面积) 文化娱乐:1对/130 m (按建筑面积) 旅馆:1对/30 m (按建筑面积)

医院:1对/100 m (按建筑面积) 规划区内市话总需求量约为 8000 门。 ( 3)电信交接间规划

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 在规划区内各个地块内设置电信交接间。 电信交接间 设置于建筑单体地下层或一层建筑内。

通信线缆由富民街新建电信(分)局采用室外单模光纤沿道路敷设就近开口 接入规划区内每个电信交接间。

( 4)管线规划

规划区内电信线路全部规划入地, 沿道路人行道修建通信综合管沟, 与电力 电缆沟间距 1.5 米。

规划要求不同部门经营的电信电缆、 移动通信电缆、 有线电视电缆及城市其 他弱电线路,均应进入通信综合管沟。

除中国电信外的其他电信运营商及专业职能部门的通信通道, 主要有:中国 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 以及有线电视、 交通监控、(110)、 消防( 119)、医疗急救( 120)、城市应急系统、税务等通信线路纳入统一规划。

2.4.7 城市防灾减灾 1、防洪规划

(1)、防洪等级

目前影响城市防洪的主要河流为南涧河和巍山河。 此外,影响城市防洪还有 县城周边的大箐河、小军庄河、斗沟河、菜园干沟等。防洪标准为

20〜50年一

遇,泥石流冲沟为 10 年一遇,虽然南涧县城属一般小城镇,但地理交通位置重 要,且位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以下河谷盆地, 故应考虑适当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原则上按照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进行防洪设防。

(2)、防洪措施:

规划以原始地形为准, 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床定为主行洪区, 在主行 洪区内严禁修建一切碍洪阻洪的建筑物。 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和二十年一遇洪水 位以下的用地为使用区, 使用区内严禁修建影响行洪的建筑物, 此区域 内的建、构筑物必须具有防御洪水的功能 (防淹、防冲、能过水、有拆离通道等)。

规划大力加强沿河流域的绿化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 强化河道管理, 提高防 洪和防灾能力。

建立、完善防汛信息网络,做好汛期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各个监测站之间的调度 联系。成立专业队伍定期检查、维护防洪堤、排涝泵站、水情观测等各类防汛设施,保 证设施齐全完好、正常运行、河水宣泄通畅。

2、消防规划 根据消防站的设防要求,消防给水由城市给水管网统一供给,采用低压

制。

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米,特殊地段增设。 为满足消防需要, 城市给水管管 径不小于 200mm。

消防设施应与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各项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防火规范, 保 证消防通道畅通,提高预防和扑救能力。规划区内不得安排易燃、易爆、剧毒、 危险品和有重大火灾隐患的生产项目和仓储设施。 加油站、 加气站、 天然气储配 站和变电站建设以及天然气管道和高压线的敷设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 规定和要 求办理。新建建筑以一、二级耐火等级为主,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发展,严 格修建永久性的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3、防震规划

南涧地震基本烈度为 8 度,按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筑 ( 构筑) 物要进行抗 震设

防。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建、构筑物按 9 度 设防。

规划结合公园、广场、绿地、周边学校操场等空地作为临时避难地,以区域主干道、 次干道为避震疏散通道。对油库、燃气储配站等工程设施加强抗震管理,控制次生水灾、 次生火灾的发生。

4、地质灾害防治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

和财产 安全,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南涧山地多,且高差较大,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工程设计和施 工中应注意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排 水等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边坡应严格按施工措施合 理开挖,对形成的边坡应采取合理的治理。

其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 将该区域最大限度的规划为 绿化公共区, 从而达到既节约了投资、 又美化了环境的目的, 还可以预防和制止 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小灾害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

加强工程建设期的监测预警工作:由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多为小 - 中等,工 程分布的区域广, 工程建设的周期长, 为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工 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2.5 城市园林绿地

2.5.1

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山水环境,保持地方特色。 (2)在统一中寓以变化。 (3)以人为本,注重安全。

4)保持植物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5)注重环保节能与智能设计。

2.5.2 规划布局

(1)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性 规划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对县城园林绿地进行重新梳

理,山体植被

(面)、道路绿化(线)和街心公园、绿地(点)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 点、线、

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

(2)城市绿地系统的造景及借景 南涧是山地城市,园林布局应充分利用其自然山体条件造景及借景。达 到山景和城景的有机结合。

2.5.3

控制要素

(1)对地形的控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对地貌、水体、植被的 破坏,以及对景观和河流、湖塘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驳岸应以自然式为主,注 重生态环境保护

(2)对植物的控制,保护山体、滨水区等植物自然生态群落,促进乡土植 物的合理使用。乔灌木的配置应灵活运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等的多 种变化, 创造丰富的绿化空间和植物景观; 应慎重引入外来景观植物, 并应符合 生物安全性的有关规定。

(3)对建筑的控制,园林建筑的选址、体量、造型、风格、材料、色彩应 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洽, 建筑形式应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注重地方特色。 园林 景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顶或平坡相结合形式。

2.6 环境照明 2.6.1

基本原则

(1)满足城市照明功能性原则,城市照明应符合国家、地方对城市照明的 相关规范,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夜间功能性照明的需求。

(2)美观性原则,城市照明应充分体现南涧山体与城市的特点,通过灯光

造景等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3)环保节能的原则, 城市照明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 要做好节能设计, 合理控制照明亮度及照明时间等经济指标。做好城市照明亮度等级的划分 , 避免 夜间光污染的产生。

2.6.2 控制设计 (1)照明分区照度,照度分区照度是照明设计中最主要的技术指

标。照明 设计在考虑水平照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垂直照度; 照度分析的一般规律为: 居民公 共活动活跃程度越高的地区照度越高,交通功能性越强的道路照度越高。

1)最高照度区:主要商业街区、重要的交通出入口、城市主干道线 路、重要

的交通设施等。

2)次高照度区:市级行政办公区、一般商业区、主要城市广场、游 览区、城

市次干道等。

3)中等照度区:文化教育区、工业区、城市支路等。 4)低照度区:居住区、生态公园区等。

(2)照明方式

1)为增强照明效果,并对照明对象周围环境形成正面影响,避免负面 影响,夜景

照明方式可采用直接照明、 半直接照明、 漫射照明、半间按照明、 间接照明等,可使用各类电控、声控、光控、程控的霓虹灯、投光灯等照明 方式,加强城市夜景层次。同时要避免不当的闪光,以防使人感到疲劳、烦 躁,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2)灯光照明设计时应考虑到光源设计宜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光源应 不刺激人们

的视觉,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休息等为原则。

3)光源设计在满足照明需求、颜色、美观设计的同时,还应注重节能、 环保等方

面设计,多使用间接发光体来控制能源消耗。

3)灯具的选择需考虑安全、经济、节能、美观、智能控制等因素,并 根据不同的

照明需求来选择照明灯具。根据条件设置自动开关灯的控制系 统,包括自动调压系统。在灯具造型方面,可根据南涧民族、历史、人文等 特点,根据灯具的具体设置地点进行选择,并力求使灯具跟环境、景观、建 筑相融合。

附表一:用地现状统计表

用地现状统计 用地名称 耕地 水域 老南涧河河道 现状建设用地 现状公路用地 规划区总面积 面积3) 面积(亩) 比例(% ) 876600 210000 281400 12000 220000 1600000 1315 315 422 18 330 2400 54.79 13.13 17.58 0.75 13.75 100 附表二:规划用地构成统计表

规划用地构成统计 序 号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居住用地 用地面积 3) 148687 126745 21942 122003 39326 65510 6211 10956 250008 247220 2788 21337 92069 9656 210000 7556 1600000 占总用地(% R 1 其中 R2 R22 C C1 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9.29 2 其中 C2 C3 C5 S 7.63 3 其中 S1 S3 道路用地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绿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 15.63 4 5 U G E 1.33 5.75 6 其中 E1 E2 水域 耕地 总用地 60.37 7 总计 100 附表二:建设用地构成统计表

建设用地构成统计 项目类别 规划用地总面积(m)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 总建筑面积(m) 居住建筑面积(mJ 指标 21600000 3591 335675 227600 210300 17300 104375 38000 31250 14500 8125 5000 7500 3700 0.94 100% 67.80% 62.65% 5.15% 31.10% 11.32% 9.31% 4.32% 2.42% 1.49% 2.24% 1.10% 二类居住建筑面积(m) 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m)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m) 行政办公建筑面积(m) 商业金融建筑面积(m) 旅馆业建筑面积(m) 其中 市场建筑面积(mJ 文化娱乐建筑面积(m) 医疗卫生建筑面积(mJ 市政公用设施建筑面积(mJ 容积率(建设用地) 建筑密度(% 24.5% 绿地率(% 40% 建筑限高(m 40 停车位(个)

16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