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技术
微型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孙若愚 施莉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摘 要: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城
市的文化底蕴和科学发展水平,这离不开装置艺术的艺术性表达。伴随技术创新和设备成本的增加,微型装置艺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引导人们用全新的微型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其对细节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表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微型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创意应用策略及作用,旨在促进微型装置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融合,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微型装置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全新视角;创意应用
1 微型装置艺术概述装置艺术长久以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作为一种演绎丰富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存在。随着技术创新和设备成本的增加,微型装置艺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微型装置艺术,顾名思义,不同于以往装置艺术,其特点是“微”即小之意,这种“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场地空间方面,微型装置主要设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细微观察到的角落,规模也比正规大小要小许多,通常采用同比例还原物质文化实体的方法;二是观察视角方面,其装置往往使公众以微型人的视角观察,好似大人国看小人国,充满新奇之感;三是情感表达方面,其演绎出的精神文化意蕴往往是细微的,容易触及公众内心世界,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意。微型装置艺术的出现符合设计表达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型装置艺术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表现的一种新形式。艺术家们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小角落,使城市空间更富有趣味性,并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感,增加受众的惊喜感。微型装置艺术的出现给传统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思维、审美趋向和价值取向,以妙不可言的微妙视角在城市街头巷尾的三维空间进行设计装置,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都市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停下步伐,发现枯燥都市生活细微的感动,增加深层次更多样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内心。2 微型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创意应用2.1 微型人视角以小见大微型装置往往以微型人的视角,从大都市的小人物视角,还原艺术构想,它的趣味性带给观众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和遐想空间。例如,艺术家Slink的新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上,用迷你小人制造出配合环境的微型场景,在不同的环境营造出特定的场景:母亲和儿童在尘土飞扬的繁华城市开普敦空中走钢索,辛苦的工人们在北京老街上搬运、打扫。他想通过这些照片表现出人类社会现在遇到的种种困境,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身边的环境。通常而言,微型装置艺术设计的空间往往是在生活场景,这使艺术的呈现打破常规,更具有冲击力,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回味无穷。2.2 注重城市细节的观察
微型装置艺术不仅以独特的微观视角看世界,更注重对城市中自然细节的观察。艺术家Michael…Pederson在城市的路边设立了迷你标示、梯子、栏杆等,将自然界的事物生活化、拟人化,甚至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使受众驻足停留,细细品读:在从人行道缝隙钻出头来的黄色小花旁,立上数字告示牌,计算它们的生命天数,告示牌旁还靠着一张梯子,仿佛真的有人会天天翻动数字牌,邀请大家一同为黄色小花打气。艺术家将微型模型放在街上拍摄,与街道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和鼓励那些对生活开始麻木、漂泊无助的人们,关注身边无处不在的美。
2.3 着力于反映社会问题由于微型装置的设置多是在繁华都市,光怪陆离的都市下往往暗流涌动,深藏各种问题,而微型装置则以微小视角,来触碰都市的种种问题。例如,意大利街头艺术家Biancoshock把米兰街道上废弃的井盖变成了狭小的微型房间,里面有一应俱全的家具。这个名为《边境生活》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布加勒斯特一个严重的问题的关注:现在有数百人生活在地下的下水道系统中。以同样的手法,西班牙加利西亚雕塑家Isaac…Cordal创造了名为“水泥日食”的微型街头人物雕塑艺术装置,并将它们安置在城市街道的不同环境里,意在批判一些社会问题。其中他针对气候变化和资本主义弊病
两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将一系列充满挑衅意味的小水泥雕塑放置在小型场景中,作为街头艺术安排在特定场地,模拟未来引发反思。同时,Isaac…Cordal以通过一个微小的媒介解决重大的政治问题而闻名。在他的系列作品“等气候变化”中,Cordal创建了一组短暂性的并且部分设备安装在水下的装置来关注海平面上升的变化。这些带有黑色幽默和预警性的场景,显示出对环境问题无动于衷和冷漠对待带来的后果。不断上涨的洪水和溺水是他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而这些主题都参照了气候变化和社会沉没的真实状态,带给受众深刻反思。2.4 等比例还原致敬经典
微型装置艺术以其高还原度和精细度优势,常常被作为经典传承的载体,将经典文化或作品还原到生活场景中,使用缩小还原的艺术手段,与城市景观相结合,达到公共空间的完美融合,并在传承文化、致敬经典的过程中保持与观众的开放式对话。例如,西班牙艺术家Isaac在墨西哥街道上用微型水泥骷髅向经典动画电影艺术家将微型水泥骷髅设置在都市的街头巷尾,将人物和都市场景相融合,还原电影情节,致敬电影台词:“死亡并不是终结,遗忘才是。”3 微型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3.1 增加情感交流传统的装置艺术和微型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应用的在情感表达上的主要区别是:传统的装置艺术通常情况下多以雕塑的形式摆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这
·201·
《寻梦环游记》致敬,美学技术
种装置艺术只能给大众带来单方面的情感体验,对公众而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缺乏与广大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与之不同的是,微观装置艺术往往设置在生活场景中并融入其中,和观众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融入与被融入的关系,在细微之处触及受众心灵,进行情感交流。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世界日渐空虚,微型装置艺术弥补了传统装置艺术不能深入触及都市人内心这一缺陷,增加了与大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大众可以静下心来,观察周遭的事物,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双向的体验形式。
3.2 引进技术创新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型技术因其可以节省空间、实现智能化便捷化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微型装置艺术家运用。例如,来自2017年莫斯科城市论坛上的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数字沙盘就利用了光感技术,用LED灯光的变化对沙盘区域进行区分,使用了近9000个有机玻璃模型搭建,打造出变化莫测、科技感十足的数字沙盘,高度还原了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微型莫斯科”。
3.3 改变观看方式
微型装置艺术使人们由传统的仰视视角转变为俯视视角,由传统的“展示型”观看转变为“寻找式”观看,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呈现,通过多元的方式展现,实现受众对自身情感的发掘,带来自我成就感和惊奇感。艺术家方力钧的装置“微型作品”就被媒体和观众称为“寻找式”观看,他的涂金人物小雕塑作品大多高度在2到40厘米之间,摆放在展馆主通道边上油罐的地道内,
成为展厅中最难寻找的作品。通过寻找与被寻找之间
的艺术欣赏过程,在开敞的空间和视觉冲击上带给观众惊奇感。
4 结语
微型装置艺术的产生体现了当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人类对于自身状态的思考,以微观的视角来展现人类的渺小,通过微型装置与公共空间的完美融合,达到自省与思考的目的。微型装置艺术以“小”的形式表达别具创意的目的,使用不同寻常的材料和技术来探索以达到“小”的极限,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语言模式与创作空间,也无可取代地推动并更新了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因此对设计人员而言,必须要具备独特视角、细微洞察力和前锐创新力,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特征入手,紧跟社会关注点,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观察应用能力进行艺术创作,最终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水平。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微型装置艺术会引导人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其趣味性和人性化的优点将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潜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思考。参考文献:[1]…束安吉.当代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63-.[2]…邓晓莉,李永春.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
用[J].美与时代,2015(7):80-82.[3]…孙川.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2014.
(上接第199页)台阶旁需设缘石坡道且应有扶手。
(2)引导标识方面,应设视觉残障者的盲文标识且在公共区域及危险处用提示音等提示位置。
(3)无障碍人群专门使用设施方面应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标准建造,应避免偷工减料事件的发生,派专门人员维护。
2.2 无障碍意识培养及社会环境营造
物质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为特殊需求人士的出行和空间利用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是特殊需求人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支持。然而,真正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无障碍设施,而更是将平等尊重的观念输入每个社会成员的意识中,让他们平等地帮助障碍人士,排除残障人士存在的自卑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自信地发挥自我价值。方法:可以制作简单易读的宣传资料,开展丰富有趣的文艺活动,奖励无障碍事业中突出贡献的组织与个人等。
2.3 无障碍环境未来建设理念
(1)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法律效能的法规、技术规范,才能保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确切规范地实施。
(2)以“全方位无障碍”作为环境建设的主要方向,灌输人们此观念和意识,创造人人平等的物质与社会环境。
(3)注重职能与社团组织效能的双重发挥,加强其广泛合作,强调设施的后续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4)交通和信息无障碍应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突
·202·
出重点,局部无障碍建设向连续通畅的交通无障碍发展。同时,信息无障碍有利于帮助特殊需求人士自由便捷地获取有用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某些公园为代表的无障碍设施和环境的分析,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一些不够人性化的方面,在后期管理和维护方面没有切实落实到需要者身上,这也是我国无障碍环境有所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立法和思想上的不健全也导致环境的不完善。我国如想实现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普及,需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立法规范,切实关注到具体有障碍人士的不便之处并进行建设规范实施。
参考文献:[1]…郑军,于娜.老年人助起功能坐具研究[J].设计,
2017(07):114-115.[2]…徐颖异,吕九芳,王玮.老年人卧室家具现状分析
与改进[J].家具,2017,38(2):87-93.[3]…陈必琦,吕九芳.对国内养老机构不同室内空间家
具设计的思考[J].家具,2016,37(2):37-42.[4]…许柏鸣,杨广荣.老年人坐具舒适性设计探析[J].
美术大观,2016(5):124-125.[5]…丁宇珊,陈净莲.基于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厨房设计
研究[J].设计,2019(2):108-109.[6]…李慧敏,吴智慧.面向老年人的新媒体家具系统设
计研究[J].家具,2017(38):41-45.[7]…夏凡.国内图书馆为残疾人服务基本现状调查[J].
图书馆学刊,2008(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