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cohesive应用中对一些参数的理解
1. 从一个公式开始
在材料力学中,有一个简单的求等截面杆变形的公式:
δ=
PL EA
在Abaqus Analysis User's Manual------26.5.6 Defining the constitutive response of cohesive elements using a traction-separation description中,引入了这一公式来说明问题。
δ=
PLSPE
=,其中S=,K= EAKAL
S为材料的应力,K为材料的刚度。 2. K的理解
不要忘记这个公式中出现的K(刚度)与我们初中物理讲弹力时出现的弹簧的倔强系数是一个概念。K可以理解为使弹簧发生单位变形所需的力。若系统中有两个弹簧,当他们并联时,系统的刚度为2K;当他们串联时,系统的刚度为K/2。弹簧原长(L)不变时,刚度为一定值,增加弹簧的长度,其刚度要下降;缩短弹簧的长度,其刚度要增加,当L→0时,K趋向于无穷大。 3. “偷梁换柱”
EE/LE/L==
′L1L
这里我们把1用L′来代替。L可以理解为建模厚度,即建模时cohesive interface的几K=
何厚度;L′为实际厚度,即模拟的cohesive interface的真实厚度,这个厚度在cohesive section中定义。E/L可以理解为几何刚度,即模型中cohesive interface所具有的刚度;E/L
L′
为实际刚度,即cohesive interface的真实刚度。再通俗点说,当L′为1时,计算时界面刚度就采用几何刚度E/L,当L′为0.001时,计算时界面刚度变为1000E/L。举个小例子,界面的实际厚度为0.01,有的人可能在建模时就是按照这个厚度来建的,在定义section时又specify这层的厚度为0.01,实际上这就等于把界面刚度提高了2个量级,模拟结果当然是不对的,这时定义section时要采用默认的厚度:1。 4. 为什么要引入两个厚度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问题,现在反思过来,其实ABAQUS在cohesive建模中使用了很“人性化”设计:实际问题中interface可能很薄,有的只有10−3mm甚至更小,有些问题cohesive interface还可能是0厚度(比如crack问题),而相对来说整体模型也许很大,如果不引入
这两个厚度,我们就要在很大的模型中去创建这个很小的interface,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引入了这两个厚度,在建模时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厚度(比如说1mm)来代替这个很小的interface厚度,只要在section中定义这个L′就好了,多方便实用! 5.一个解释
“另外有个我的经验公式:大体上 energy > 0.5*(damage initiation)^2/(stiffness)这个公式不难理解,就是锐角三角形的总面积大于一条侧边下的面积,将traction-separation law画成图线你就一目了然了。不过根据不同的法则,会稍微有些区别的。”------以上的话引自dava的个人空间,这里我想解释下这个不等式,有些新手可能一下还看不明白。damage initiation为开始破坏时的应力,即三角形的高;stiffness为刚度,也就是斜率,即
tanθ;所以侧边三角形的底边为damage initiation/stiffness,0.5*(damage initiation)^2/
(stiffness)即为侧边下的三角形面积。实际上能量还要大于这个侧边下三角形的面积很多,因为斜率一般都很大。 6. 关于材料参数
定义cohesive的材料时,要填入材料的参数,这些材料参数是材料固有的特性,与几何没有关系,所以放心大胆的填入吧。材料参数是由试验得到的,如果不能做实验(多数情况如此),就去查国际上相关的文献吧,数据甚至比你自己做试验都要详细,在填入数据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再说句,断裂能为单位面积上的能,如你的单位选取N和M,那么能量的单位为N/M。 7. L′的再认识
前面我曾说过L′为界面的实际厚度,但有时界面的实际厚度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厚一点薄一点都无所谓,这时的L′更多的作用是作为一个参数来调整界面的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