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会展产业的本质及发展模式研究 王起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北京1 00024) 摘要:在深入分析会展产品本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会展产业的本质是无边界产业,并据此提出会展产业的发展 模式应以创意模式为起点,以产业链模式、产业集群模式、产业融合模式为手段,最终实现产业共生模式。文章最后 给出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展产业;无边界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3)09.0075.08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Event Industry WangQijing (Event Research Center of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 eventt product nature,this article points out hatt the nature of he event tindustry is a 11o—boundry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model ofthe event industry should start from creative model,go through chains,cluster,and convergence models,nd aat last come to symbiosis mode1.This article ifnally gives some suggesions tto he tdevelopment ofthe event industry. Key words:the event indus仃y;no—boundry industry;development model 从历史学家Boorstin(1 96 1)第一次关注 为公众和举办的“人造事件”(Pseudo events)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n]。 我国会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 一、会展产业的本质:无边界产业 会展产业是不是一个产业,是一个什么 性质的产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不断的争论。经 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中外学者都对会展产 业做了很多研究,但对于会展产业的本质及发 展模式依然缺乏深刻的认识。本文在深入分析 会展产品和会展产业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借助“无边界企业”概念论证了“会展产业的 典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是生产同类产品的 企业的集合。理解会展产业本质关键要解决两 个问题:第一,会展产品(服务)包括哪些类 型?第二,生产或提供会展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有哪些? 1.会展产品的界定和本质 本质是无边界产业”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会展 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创意模式为起点,以产业 链模式、产业集群模式、产业融合模式为手 段,最终实现产业共生模式,文章最后给出了 发展会展产业的对策建议。 (1)会展产品的界定 已有文献对会展产品的认识主要有两类观 点:一类观点是把会展作为人造事件来看,包括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城市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13CGL07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会展目的地战略研究”(12JGC07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基于 会展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北京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SQSM201210031002)。 [收稿日期]2013—05—22 [作者简介]王起静(1976~ ),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 士,研究方向:会展经济、产业经济。 75 北京第二外围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多种事件类型,但不同研究对会展(事件)所包 括事件类型的范围宽窄的界定有所不同。国外研 究关于会展产品范围的界定有3种典型观点:第 一,会展包括会议(大会)和展览(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CE或Meeting and Exhibition, ME);第二,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大 会、展览和事件(Meeting,Incentive travel, Convention,Exhibition and Event,MICE); 第三,把会展界定为事件(Event)。Getz (1997)认为,事件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 项目的总和,同时事件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 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 】。事件不仅包括 会议和展览等商务事件,也包括文化庆祝、艺术 娱乐、教育科技、体育竞技等事件,还包括政治 和国家事件以及私人活动(Getz,2005)[31o国 内学者对会展产品的认识也存在着范围宽窄的区 分:有的学者认为会展主要包括会议和展览(吴 开军,2011)[4],有的学者认为会展是会议、展 览、展销、体育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刘松萍、 马洁,2005)[5】,马勇等(2004)认为会展有狭 义和广义两种界定。l6J。 另一类观点认为会展就是旅游,把会展业看 作旅游业的一部分,甚至把会展业等同于会展旅 游业,如李旭和马耀峰(2008)在对国外的会展 业研究进行综述时就直接将其称为会展旅游业研 究综述 。Getz(2008)关于事件研究的综述也 是直接以事件旅游为题的。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会展产品只不过是以会展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一 种旅游产品。随着会展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逐 渐清楚地认识到会展产品的提供要比旅游产品复 杂得多,简单地把会展作为会展旅游来看待不利 于对会展产业本质的认识,也不利于会展产业的 发展。许峰(2002)认为直接从旅游细分的角度 去研究会展是难以把握会展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 规律的『8】。王敬武(2008)深入研究了会展旅游 的本质,并明确提出旅游是旅游,会展是会展, 原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把旅游与会展 结合起来成为会展旅游并在旅游的范围内进行研 究,研究的主旋律就是旅游 】。 (2)会展产品的本质是交流、交易平台 基于此,本文认为会展就是人造事件,研究 会展问题应该采用广义的概念,即会展包括各种 76 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及其他多种形式 的活动。由此可见,会展产品是不同类型产品的 集合,每类产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属性。而 会展之所以被称作一个产业,则是因为不同类型 的会展产品都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为参与主体 提供交流、交易的平台。 2.会展产业的界定和本质 (1)会展产业的界定 储祥银(2003)[】o]、张义等(2009) 曾界 定过“会展产业”,但并没有说明会展产业的 内涵和外延,也没有明确界定会展产业所包括 的企业类型。从理论上讲,会展产业就是生产 提供会展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如果我们 能确定哪些企业生产提供了会展产品和服务, 我们就能对会展产业做出清晰的界定。本文从 会展产品生产提供过程来研究会展产业的范 围:首先,策划、组织、管理、运营会展产品 和服务的企业构成了会展产业,如上海决策者 会议策划集团、励展博览集团、青旅(北京) 国际会议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汇伯(中国)会 展咨询公司等都属于典型的会展企业。其次, 会展场地供应商。典型的会展场地包括会展中 心、会议中心、饭店、演艺中心、体育场馆、 博物馆、剧场、会所等。其中会展中心、会议 中心、演艺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剧场等 都可视作是会展企业,因为这些场所的主营业 务就是为各种会展活动提供场地租赁服务。而 饭店则是住宿和餐饮类企业,如果饭店接待 会展客人的收入(包括住房、餐饮、会议室、 会展设备租赁等)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即成为 会议型酒店(或会展酒店),那么这样的饭店 也应该列入会展产业。再次,会展产品和服务 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服务供应商。会展产品生产 过程中除场地之外,还需要多种类型的服务, 如旅行社、住宿和餐饮、交通和运输、展台设 计和搭建、会展设备租赁、资料印刷、安全保 卫、金融保险等,如果这些为会展产品提供的 服务是其主营业务,那么提供这些服务的企业 就应该是会展企业,否则只能算是各自所属行 业内的企业。由此可见,会展产业所包含的企 业应该是各类专业会展公司和以会展服务为其 主营业务的相关会展服务公司。会展产业的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达程度取决于会展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也 取决于会展产品主办主体的服务外包程度。比 起来归于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类别下(杨丽 霞,2011)[1 ,具体见表l。可见目前会展产业 并不是一个的产业,而是分布在不同产业类 型下面的混合型产业。考虑到以会展服务为主营 如,很多由和非组织(协会、社团、 学校)所主办的会议并没有服务外包,而是由 和非组织内部的部门完成。 从产业的统计标准来看,无论是联合国统 计署的产业分类国际标准、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业务的会展服务公司(如会议型酒店、旅行社 等)还分属于不同行业,会展产业的统计更加复 杂。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是会展产业属 还是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都将会议和展览划 归到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的其他商务服务类 别下,而将体育活动、文艺表演及游乐活动并列 于服务业,既包括生产陛服务业,也包括消费性 服务、I 。 表1我国产业统计体系中会展相关产业 产业类别 具体产业 产业描述 L.租赁 和商务 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72) 一其他商务服务(729) 一会议及展览服务(7292) 指为商品流通、促销、展示、经贸洽谈、民间交流、企业沟通、国际往来 而举办的展览和会议等活动 一文化艺术业(87) 艺术表演场馆(8720) 文化艺术业(87) 一博物馆(8750) 指有观众席、舞台、灯光设备,专供文艺团体演出的场所管理活动 R.文化、 体育和 指收藏、研究、展示文物和标本的博物馆的活动,以及展示人类文化、艺 术、科技、文明的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馆等管理活动 娱乐业 一文化艺术业(87) 群众文化活动(8770) 指对各种主要由城乡群众参与的文艺类演出、比赛、展览等公益性文化活 动的管理活动 体育(88)一体育场馆(8820) 指可供观赏比赛的场馆和专供运动员训练用的场地管理活动 (2)会展产业的本质是无边界产业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会展产业的本 接驱动,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是 质是无边界产业。无边界产业的概念源于无边 界企业理论,李海舰等(2005)认为在新经济 时代,由无形资源主导企业的发展,企业边界 趋于无穷,企业进入无边界时代[1引。显然,在 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以智力、品牌、网络等 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组合,消费需求的多元和 变化导致了这些新型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王 慧敏,2007) 。 在一个广义的层次上,会展产业就是一 个不是产业的产业。之所以认为其不是产业, 无形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的产业,其边界也呈 现出趋于无穷的新特征,如会展产业、创意产 乃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分工程度尚没有使得会展 产业成为一个完全的产业,并与其他产业 在统计意义上完全分离。而之所以又称其为产 业,乃是因为会展产业确实是客观地存在于产 业领域。这一点与其他产业的出现一样,在社 会大分工出现之前,的某一产业可能并没 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众多新型产业。概 括而言,无边界产业有3方面的特征:一是与相 关产业的融合。无边界产业深深地融入相关产 业,并不断衍生出新产业,产业间的界限非常 模糊,很难划分其边界,在传统的产业分类体 系中无法“对号入座”;二是软要素构成无边 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产业边际成本递 增、边际收益递减不同,无边界产业呈现出边 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经济规律;三 有出现,但它的雏形却已形成,一旦条件具备 便立即被分离出来。 二、会展产业发展模式 是产业边界的动态变化。无边界产业由消费直 对会展产业无边界性本质的认识,有助 于认识会展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制定会展 77 北京第二外围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产业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有学 者指出应该清晰界定会展产业边界,这样有利 于数据收集和整理,有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比 较和借鉴(杨丽霞,201 1)。但本文认为,会 展产业是无边界产业,目前过分强调会展产业 边界不利于会展产业的发展,只有认识了“会 展产业无边界本质”才能更好地从微观、中 观、宏观层面把握会展产业发展模式。本文认 为,会展产业的发展首先应以创意模式(点模 式)为起点,按照会展产业的运作规律,构建 会展产业链(线模式),在一个地区形成会展 产业集群(面模式),并实现产业融合(网模 式),最后在共同的环境中实现产业共生(球 模式),也就是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织 网、由网变球的发展模式。 1 创意模式 把会展和创意联系起来的文献很少,不过已 有学者关注,如厉无畏(2012)在研究创意城市 和会展业之间关系时指出,要重视会展前期创意 策划,结合城市自身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选好会 展主题 ]。会展活动的本质是人造活动,其本质 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形成新的功能,创意是由人的 知识、技能和智慧所推动的创造活动。会展产业 的创意模式是会展活动的需求者(、企业、 个人、非组织)或与会展公司共同策划 会展产品的过程。在会展活动的主题、形式和内 容策划中,创意无处不在,甚至可以把会展产品 策划阶段归入创意产业。会展产业必须以创意模 式来发展,才能健康可持续,可以说无创意,无 “会展”。 (1)用创意思维确定会展活动主题。会展 产业的无边界特性意味着策划一个会展项目需要 考虑多种因素。以某一地区拟策划一节庆活动 为例,该节庆活动主题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举办地宏观经济和产业 发展情况,如国内生产总值、优势产业和产业结 构、收入和收入分配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等;第二,举办地会展活动管理水平,包括策 划、组织、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第三、 举办地服务业水平和活动接待能力,如饭店、餐 饮、活动场地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接待能力;第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总体环境,如举办地的可达 78 性、安全性、气候以及居民的好客程度和外语水 平等。而策划一个能够提高举办地形象并带动相 关产业发展的节庆活动,既要综合考虑这些因 素,又必须使节庆活动具有创新性。会展活动主 题策划是创意过程,是会展产业创意模式的主要 构成。 (2)用创意创造和拓展会展产品的形式和 内容。创意是保持会展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创意的作用就是让“熟悉的地方也有风 景”。一个会展产品从形式到内容(包括场地、 活动形式、展现方式、活动内容等)都包含创意 元素。以世博会为例,从主题创意到展览、会议 和活动的有机组合,从园区规划到各国国家馆的 设计,从展示方式到展示内容等,世博会的内容 和形式到处都充满着创意元素。 2.链条模式 国内会展产业研究相对关注会展产业链, 但得到的有价值结论较少。王保伦等(2006) 认为会展产业链是围绕某一主题,以所在区域 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借助场馆等设施,以人 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 链为内核,将会展业的主体方(招展商、代 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和相关方(装 修、广告、餐饮、运输、通讯、旅游等行业) 联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关 系【1引。余向平(2008)认为会展产业链指在 一定区域内,会展业和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的 相关产业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将关 联度高、支持性强的企业纳入会展活动中来, 彼此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相互依托的长期战略 合作关系¨ 】。吴开军(201 1)认为会展产业链 是以一定产业集聚的地理区域为依托,以会展 业较有实力的会展企业为主体,以主体方(招 展商、代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为 核心,整合上、下游相关利益企业(旅游业、 交通业、餐饮业、装修业、广告业、通讯业等 企业),以某个服务(某一主题或活动)为纽 带,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优 化和组合形成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有较强竞 争优势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上述概念只是 运用产业链一般概念在会展产品上的简单套 用,并没有说明会展产业链的特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会展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相对简单,而 横向协作链相对复杂。以展览会产品为例,展 览会产品策划阶段是上游,然后是展览会的组 织、协调、招展、营销、寻找供应商的过程, 即中游阶段,最后展览会举办期间,组展商、 供应商通力合作为参展商提供住宿、餐饮、交 通、搭建、拆卸、现场管理、旅游、娱乐、购 物等全方位的服务,即下游阶段。从产业链构 成来看,会展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关系相对清 晰,但在下游阶段的会展服务企业的横向协作 关系相对复杂。与一般制造业产品不同的是, 会展产品的提供是所有相关企业在同一时间 (会展举办期间)提供的,消费者的满意度与 链条中的所有企业都相关,任一服务环节出现 问题都会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这种横向协作链 的特点使会展产品质量很难控制,因此会展企 业应该特别重视对供应商的管理。所以如果从 产业链的角度来研究会展产业,应把重点放在 下游环节的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 研究方面。 3.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 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 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 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 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 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 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目前会展研究很少涉及产 业集群问题,Cristina Bernini(2009)运用集群 理论框架和定量分析法研究了意大利会展产业 和当地基础设施与旅游产品供求之间的关系, 并据此提出意大利会展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战 略【 引。张俐俐(2009)认为会展产业集群可 以理解为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会议和展 览为主体、大量业务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机 构的集聚群n们。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会展产业 与城市产业集群、工业集群的关系(张俐俐, 2009),但研究的并不是会展产业集群本身。 本文认为,会展产业集群就是会展产业链上的 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 会展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呈集群化,这是会 展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和组织形式。会展 产业集群通常跨越行政界限,与交通基础设施 布局、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和自然旅游资源相匹 配。会展产业集群模式可以有城市内会展产业 集群区和会展城市集群带两个层次。 (1)城市内会展产业集群区。会展产业 通常在城市某一地区以会展场地为中心,集聚 相关产业,形成会展集群区。以北京为例,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中 明确指出,结合北京城市空问结构调整和产业 发展,会展产业以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发展为 目标,重点建设四大会展业综合发展核心功能 区和六大会议业主导的会展产业集聚板块。其 中奥体会展片区就是以国家会议中心为核心使 相关产业集群发展而来的,包括星级饭店(国 家会议中心大酒店、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北辰 洲际酒店等)、演艺中心(北京演艺中心、水 滴剧场等)、旅游景区(鸟巢、奥林匹克森林 公园、中华民族园等)、体育场馆(国家体育 馆、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购 物中心(北奥购物中心、天虹百货等)等众多 相关产业企业。 (2)会展产业城市集群带。一般来说,会 展产业发展水平取决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因 此,会展产业多集中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尤 其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会展城 市最为活跃,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 角、东北、中西部”5个会展经济产业带。 4.融合模式 狭义的产业融合是在数字融合基础上出现 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和拓展,产业融合概念也出现了不断的泛化, 很多学者提出了更加宽泛的理解。无论是狭义 的还是广义的产业融合定义都认为产业融合的 结果是产业边界的模糊、变化或消失,因此要 研究产业融合首先要界定产业边界的概念。 “边界”是系统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广泛地存 在于具有不同质的结构、功能或行为的集合之 间。关于边界,当前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等研 究的重点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对产业边界的研 究不多。根据系统经济学理论,产业边界是指 由产业经济系统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外部环境 相联系的界面(Inter.face),具有动态性、模 7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糊性的特点。产业边界的表现形式从理论抽象 的角度讲可细化为4个方面:技术、业务、市 场和运作(周振华,2003) 们。目前关于会展 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会 展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方面(朱华等, 20 1 0 ¨)。会展产业与所有产业都有融合现 象,需要从更广的层面来认识会展产业融合问 题。 (1)会展产品本身(尤其会议、展览产 品)通常是会展产品形式与不同产业融合组成的 不同行业的会展活动,如农业类会展、工业类会 展、服务业类会展,可以说有什么产业,就会有 什么样类型的会展产品。不同产业与会议、展览 会的结合涉及到产业宽窄的问题,也会影响会展 产业的市场结构。 (2)会展产品生产过程是会展产业和多种 产业融合的过程。会展产品策划过程是会展产 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出现了很多专业的会展 策划、会展创意公司;会展产品组织运营过程 是会展产业和旅游业、交通运输业、设计、礼 仪等众多产业融合的过程,其中以会展业与旅 游业的融合最为显著。技术边界的融合在会展 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下 面从业务、市场、运作边界来说明会展产业和 旅游产业的融合。 业务边界的融合。业务边界的融合包括 产品融合以及产业链的融合。产品融合的机理 是:一方面,会展产品中融入旅游产品要素, 使旅游活动成为会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会展活动中参与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以及会展 活动之后的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产品中 包含会展产品要素,使会展活动成为旅游产品 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旅游景区中举办音乐节、 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饭店也会提供会议室和 相关设备等会议产品和服务。另外,会展产品 和旅游产品融合形成新的产品,如商务旅游、 奖励旅游。产业链融合机理使会展产业和旅游 产业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链 部分或全部地成为会展产业链的构成,随着会 展经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会展活动运作中越 来越需要专业的旅游运营机构。 市场边界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 80 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 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会展、旅游产业的市 场融合将为会展旅游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 力。市场边界融合的机理在于会展产品和旅游产 品会面对同一消费者,直接影响会展产品和旅游 产品的市场运作。 运作边界的融合。运作边界融合的机理在 于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需要依托相同或相似的产 业基础平台和配套条件,如目的地基础设施、气 候、形象、当地居民好客程度、通用语言、可达 性等,另外,会展产业管制的放松以及旅游产业 管理部门对会展产业管理功能的增加也促进了运 作边界的融合。 5.共生模式 产业共生是以产业或其业务模块为共 生单元的经济现象。企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问的 交互融合使经济主体之间原本显著区分的界限正 在被密切的依存性质所打破,出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共生形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特 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物质联 系在抽象意义上就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 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 1998)[22]o产业共生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驱 动共生关系形成的内因是产业链的连续性质,外 因则是产业链连接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性质。在产 业共生框架下,融合是共生的前提,没有融合就 不可能产生共生。会展产业必须要有产业共生的 观点,但基于产业共生的理论对会展产业发展模 式的探讨目前还没有。应该利用共生理论研究会 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单元,如何在产业融合 基础上实现产业共生,这需要撰写专门的论文来 研究。 产业共生模式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共生环境 的研究。产业共生环境是产业共生发展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生环境也是影响产业共 生组织和产业共生结构的重要因素,产业的共 生环境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机构、 等因素,但整个环境对共生体发生作用是 需要一定共生界面的,其中主要是市场体系、 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等。产业共生的 理想环境是正向环境,对共生体发生正向积极 作用,即提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 北京第- ̄'t-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总第221期) 开明的支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和金融体系等。应该指出产业共生体与环境的 组合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初始环境与初始的 产业共生关系一旦确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 化,不仅环境会发生变化,产业共生体也会发 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二者之间形成新的组合 关系,直到正向共生体与正向环境组合的双向 激励实现共生能量函数的最大化。如何为会展 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共生提供正向共生环境是 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课题。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本文经过深入分析和论证,得出以下结 论: 第一,研究会展问题应该采用广义的概 念,即会展包括各种会议、展览、节庆、赛 事、演出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活动,是不同类型 产品的集合。会展产品共同的属性是为参与主 体提供交流、交易的平台。会展和旅游关系密 切,但会展和旅游是具有不同属性、不同特点 的产品,不能简单地把会展等同于旅游或会展 旅游。 第二,会展产业是无边界产业。会展产业 所包含的企业应该是各类专业会展公司和以会 展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相关会展服务公司。会展 产业并不是一个的产业,而是分布在不同 产业类型下面的混合型产业。考虑到以会展服 务为主营业务的会展服务公司(如会议型酒店 等)还分属于不同行业,所以会展产业的统计 非常复杂。 第三,会展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创意模式为 起点,以产业链模式、产业集群模式、产业融合 模式为手段,最后实现产业共生模式。 2.建议 第一,目前对会展产业的研究不宜过分强调 会展产业的边界界定。会展产业是无边界产业, 会展产品提供过程中使会展产业和其他产业出 现了明显的融合共生现象,过分强调边界不利于 对会展产业的带动作用、发展模式做深入的理解 和剖析。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产业边界的界定有利 于数据收集、研究比较以及对会展产业的市场结 构、绩效、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会展产 业是无边界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很难用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来研究会展产业,需 要从新的视角来研究。 第二,要提高会展企业创意策划能力。增强 专业会展公司创意策划能力,提高会展产品有效 供给水平,促进会展主办单位服务外包和会展产 业分工。 第三,完善会展产业链,促进会展集聚 区的形成,促进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 展。首先,加强会展产业链研究,完善会展产 业链。其次,理论研究应该加强对城市发展会 展产业的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城市会展产业发 展模型,为集聚区的选择、配套服务提供理论 依据。应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加强对城市会展产 业空问布局(包括城市间布局和城市内布局) 的研究,如可尝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 究我国会展产业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这有 利于会展集聚区的科学建设;再次,应该利用 产业边界理论加强会展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 研究,应从产业边界的4个方面总结会展产业和 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 第四,城市要为会展产业提供有利的共生环 境和共生界面。应根据会展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资 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利 用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会展产业生态位情况,并 建立会展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进化模型,研究会 展产业与相关产业互相作用程度,判定产业间的 共生模式。应在此基础上为会展产业提供有 利的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在为会展产业提 供正向共生环境中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定有利于会 展产业发展的法规、规划和。目前我国很多 城市都单独制定了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还有很多城市设立了会展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产 业发展,但对于所支持会展项目的选择、资金投 放、效果评估都缺乏研究。另外,我国缺乏会展 行业统一的行业协会,不利于会展行业发展和目 的地整体营销。从国外会展业发展经验来看,建 立会议观光局统一营销目的地会展资源是有效的 做法,目前北京已在北京旅游委下设了会议观光 局(BCVB),这是有益的尝试。 8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版社,2009. (总第221期) 参考文献: l 1 J Getz D.Event tourism:Definition,evolution,and [12]杨丽霞,略论我国会展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 进[J].经济问题,2008,(8):26~28. [13]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 2005,(4):94~102.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 403-428. [2]Getz,D.EventManagementandEventTourism(1st ed.)l 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s Corp,1997. [14]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 工业经济,2007,(6):13~20. [15]厉无畏.建设创意城市与发展会展业[J].国际经 贸探索,2012,28(8):4~11. [3]Getz,D..EventManagement andEvent Tour ̄m(2d ed.)【Mj.NewYork:Cognizant,2005:21. [16]王保伦,王蕊,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本质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76~80. [17]余向平.会展产业链的结构与效应[J].经济论坛, 2008,(1):67~69. [4]吴开军,会展产业链诌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11,(3):168~170. [5]刘松萍,马洁.会展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 学出版社,2005. [1 8]Cristina Bernmi.Convention Industry and destination clusters:Evidence from Italy[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6):878-889. [6]马勇,肖轶楠.会展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7]李旭,马耀峰.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 刊,2008,23(3):85~89. [19]张俐俐.基于LQ系数的广州会展产业集群[J]. 国际经贸探索,2009,25(12):67~71. [8]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 刊,2002,(4):56~59. [2O]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f 21]朱华,游佳,张炬,张黎.成都会展旅游产业融 合:评价与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89-92. [9]王敬武,会展旅游的本质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116~120. [10]储祥银.会展与会展经济[J].中国会展,2003,(23): 34-35. [2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11]张义,杨顺勇,会展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 201 3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3年8月30 Et至31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高雄餐旅大学()、暨南国际大学 ()联合主办,暨南国际大学()承办的“2013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在宝岛的中心南 投埔里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是2008年和2012年在二外召开的首届和第四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2010 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以及201 1年8月在高雄餐旅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两岸旅游 观光研讨会的延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冯培教授率领由20名教师、28名研究生组成的代 表团参加了研讨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李建平副主任、宣传处赵晓伟以及副王鹏应二 外邀请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