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种令人享受生活方式
诚然,就如大家在讨论中提到的,我们此次到美国学习,出发之前要对美国本土的一些和教育现状有所了解和认识,抛开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人种等等因素先不谈,回归教育本身思考一些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了解美国当前的教育和现状,也并非完全承认美国的教育就绝对优于中国的教育,而因此要彻底否定国内的教育现状,进行疾风暴雨型的改革,但既然是参观学习,就会有值得我们师范生去体验和感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即便在美国本土的教育中也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广泛吸收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与经验以便改进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为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而做出一点努力。通过最近的文章学习,美国在阅读教育这部分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围绕阅读教育谈谈自己的感受。
身边会有很多姐姐在教育其孩子的时候会问我“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什么原因”,起初接触教育学的我随口说到“可能是因为没有学习兴趣吧,得慢慢培养”。“那怎么培养兴趣呢”“……”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释。看过文章中灰姑娘故事的教学案例之后,我好像找到了一些原因。教学形式终究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没有真正内容的教学活动只会浪费师生的时间在无意义的做功上,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而言一定要有意义,有价值。国内传统的语文课上,会强调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而这些规范性的常规内容总会让学生觉得很无聊,原因是,教师将既定的条文告知学生,照做就好,文言文方面也是讲求文字押韵,熟练背诵,学生对于文字内容的了解知之甚少;在《灰姑娘》故事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孩子从最初的主观“分辨善恶”到换位思考的角度来评价人物特点,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是了解故事本事的情节,更是将情景设定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由简单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观察。孩子们愿意在老师提出这样有特色的问题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十分难得,而所谓的兴趣也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思考中培养出来的吧。
在美国,阅读课不是语法的讲授,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思和人生的思考,这种思维上的想象锻炼得到的不是学生对于故事乏味的感觉,而是根据问题继续思考下去的兴趣与动力。孩子只有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才实现了个人思维与读本作者思维之间的互动,有了自我思考的过程,进而才成为有思想的前提,所以,培养孩子思维并非完全靠其“”思考,凭空想象,而是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思维的交流和丰富。
结合《第56号教师的奇迹》中介绍关于阅读部分的内容,发现国内对于孩子阅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和调整的地方,以培养学生将阅读作为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为一种享受的过程融入到生活当中:
发自内心的喜欢
很遗憾我个人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通过这次的学习也让我尝试着比较了一次自己真正的爱好与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阅读二者的差别。我比较喜欢联系书法,无论是硬笔或软笔,会常常想拿起笔去练习;而对于阅读,似乎我总会不自觉地将其当作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诚然,练习书法最初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项任务,但现在,书法成了我喜好的生活组成部分,但阅读却依旧像任务一般。是否有可视化的成果似乎成了能否给予我评价的判断标准:练习书法的结果是必然会有作品呈现出来,无论作品是否漂亮都会看到劳动成果,会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一些评价。而阅读这类需要思维活跃起来的活动,往往其成果都是内化的想法和观点,没有具体物化的成果,或者并非完全表达出来或者记录下来,而且阅读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沉淀才会有一定的体会和领悟。所以通过学习,我反思到了自己以往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例如会急于求成、囫囵吞枣,自己并没有完全沉到书籍或者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境当中,与作者进行一些交流和共鸣,总是游走于基础的汉字字面内容上,所以导致了在阅读后没有太多收获,索性就没有坚持阅读的习惯。
而正如雷夫所说“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所以会对这项活动心向往之,不用他人督促与监督,自然会去做,并享受其中的快乐。所以,我们希望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是因为我们觉得阅读有意义,更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这种乐趣,他才会愿意,并且主动地将其作为自己的爱好和习惯。
不可或缺的成人指导
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必然要比孩子的丰富,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必然是需要成人来进行必要的指导的。在什么年纪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如何阅读、阅读后怎样分享等都需要教师来提供指导,给予孩子一定的方法在阅读的初始阶段是必要的。除了在学校的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家里,家长的帮助和习惯也十分重要。国内的家长通常将对孩子的教育归为学校和补习班的任务,而自己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保障孩子在物质上的满足,保障孩子在学校和补习班的出勤,孩子就会取得好成绩,而事实上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大背景下,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以及在补习班的学习都是单纯为了记住“知识”而学习,掌握“技巧”而练习特长,真正有发自内心喜好的生活爱好也是少之又少。关于阅读,这样看似简单的习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作为榜样,就如雷夫所说“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充分开发和利用阅读资源
即使美国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有很多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孩子也天生就比国内的孩子优秀,孩子们同样都是处在信息化时代,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当中,网络游戏、电视等数码产品等诱惑都是影响孩子顺利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必然障碍。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子产品阅读功能的适用范围,美国的图书馆资源对于孩
子来说是个可以较好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场所,不仅仅是书籍资源很丰富,重要的是其中的氛围并非一间书房可以营造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有慢节奏的环节来思考。
有针对性的教学
中国古代孔子教学讲求“有教无类”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凡教育应该没有差别地授之于每一个学生,让孩子都接受到教育;“因材施教”则是讲求有针对性地教育每一位有个性的孩子,从而让每一个有个性的孩子都能按照自己个性发展地更好。
论教育理念,国内确实有因材施教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明显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观察到教师是如何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促进不同水平的孩子学习,但在中学分班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一点“因材”施教的味道。雷夫老师面对“不会阅读的学生”时候,自己会有事先的安排,针对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要求,这样保证在课上的时候,落后的学生可以跟的上,自信心也慢慢培养起来。
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受到其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目前而言,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出于领先的位置,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仅从美国教育重视阅读教育这个方面而言,便体会到了美国教师,或是美国教育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当一个个体能够通过青少年时期的学习顺利地发展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个人时,自然就不必担心这个成熟的群体无法为社会贡献力量,因为他们已经在成熟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角色和使命。相比之下我们容易联想到国内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告知要做社会主义的人,而那时的孩子可能连“社会”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经常听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国内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看似确实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孩子们却在终点输了。关于教育,还有很多
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因为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了解了更多国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