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初级中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 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音乐课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分组为《小鸟、小鸟》创编4小节二声部节奏型,利用筷子、笔盒、水杯、自制沙铃乐器等物品敲击自编的伴奏节奏,体验其音响效果。”这一活动属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那个领域?()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欣赏 1.[答案]D感受与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课程内容部分。课程内容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 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的有效途径。其中在7~9年级里,要求学生“探索自然界和生活
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故本题选D. 2.柯尔文手势中正确表达唱名sol的是()。 A. B. C. 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国外优秀教育体系中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部分。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育体系中的内容,是用手的不同动作在空间中把音级高低关系具体表示出来。柯尔文手势图如下: 故本题选D.
3.“欣赏海顿《惊愕交响曲》时,朱老师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分析乐曲的主题、调性与变奏手法。”这一教学形式体现了那种音乐美学理论?() A.形式主义 B.所指主义 C.表现主义 D.自然主义 3.[答案]A形式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音乐教育哲学部分。音乐哲学中的形式主义是把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因素孤立出来,为这些形式因素而研究这
些形式因素。说音乐体验首先是尽可能用心找出所有的调性关系正是同形式主义相吻合的说法。故本题选A.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层级划分,“学生了解旋律摸进的发展手法后,运用该手法写作音乐片段。”这属于那个层次?() A.识记 B.分析 C.应用 D.评价 4.[答案]C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音乐教学中对认知领域的理解部分。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应用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某-方法或原理对新问题的解决与处理,是书本知识活学活用的基本体现。题干表示即属于“应用”层次。故本题选C。
5.陆老师准备在音乐课上进行音乐笔试。小君是轻度弱视的学生,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陆老师对小君最合适的安排是()。 A.与其他普通同学-样做答测验卷 B.不必参加测验
C.用放大字体的试卷参加测验 D.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测验
5.[答案]C用放大字体的试卷参加测验
[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课程基本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共需求,给予学生们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故本题选C.
6.“在学唱歌曲《半屏山》后,学生围成圆圈,边唱边用笔在地上敲出节拍,井在歌曲的每一句最后-拍将手中的笔往右传。”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 A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 B.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和乐句感 C.帮助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D.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素质
6.[答案]B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和乐句感
[解析]本题考查音乐教学基础理论与实施部分。题干中教师让学生敲出节拍后,在每一乐句的最后一拍进行传递。目的即是培养学生对乐曲的节拍感和乐句感。故本题选B。
7.“老师请学生在《阿细跳月》的欣赏卡上注明主题一.共演奏了几次。”这一活动突出的课堂参与方式是()。 A.歌唱 B.声势 C.律动 D.听辦分析 7.[答案]D听辨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音乐教学基础理论与实施部分。题干中教师让掌生标明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突出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特征,引导学生辨别分析主题旋律,以便学生们理解作品。 故本题选D.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指挥图示是()。 A. B. C. 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合唱与指挥中指挥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四二拍,即为强弱两拍。A项是两拍子的指挥示意图;B项是三拍子的指挥示意图;C项是四拍子的指挥示意图;D项是五拍子的指挥示意图。故本题选A.
9.图1中的乐器在交响乐团(图2)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9.[答案]D④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民族音乐中西洋乐器与乐队部分。图示乐器为巴松(又名“大管\"),属于木管乐器。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图示④的位置为木管类乐器;③的位置为铜管类乐器;②的位置为低音大提琴:①的位置为小提琴。故本题选D.
10.“在欣赏《拥军秧歌》时,学生拿红绸带随音乐扭秧歌,表现陕北大秧歌表演时的情境。\"这一活动属于初中表现领域的那个内容?()
A.演唱 B.演奏
C.综合性艺术表演 D.识读乐谱
点击购买获取电子版文档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2.分析下面的谱例。 要求:
(1)划分乐曲的段落和乐句,井画出结构图式。(6分) (2)写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名称。(6分)
(3)说明此乐曲最主要的旋律发展手法。(3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厦1小题,15分) 34.案例:
音乐课上,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在聆听和分析全曲后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小春回答: “我觉得是欢乐的。\"”老师说:“要是这么简单,还要你来回答吗?”
小春赶紧改口说:“轻快的。\"老师说:“刚才已经分析了,这首作品表现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团结胜利主题,所以它的情绪应该是庄和辉煌的,请所有同学牢记下来!\"全班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问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分) 34.[参]
本案例中的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处理不恰当。案例中,学生对于作品欣赏后的回答是个性而主观的,教师因不符合常规答案而直接否定学生并言语犀利,对学生造成了消板的评价和影响,新课标理念指出,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因此不符合理念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就是对于音乐的二次创造,音乐史非语义性的,也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该教师的行为也不符合“鼓励音乐创造\":后续教师直接宣布答案,并没有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分析中思考,也不符合“以音乐审关为核心,兴电爱好为动力\"。我认为,对于学生有不同的听后感受,首先应子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实在偏离作品中心主题的情况,可以再次聆听或借用明显的音乐要素来进行问题引导,配合作品或作者背景的趣味介绍突出审美和人文的重要性;此外每个学生的见解总会不同,小组讨论给出建议也是不错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和良好习惯,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音乐兴趣的保持也是有利的。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5.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
(4)最后整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与表情处理,完整结束新授环节。
此案例中,教学环节完整,教师展现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