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

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

来源:爱玩科技网
夔宣 No.4 TIME EDUCAT10N 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 张彦 摘要: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是两种方法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论,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有各自产生的时 代语境和发展历程,有各自的实践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二者的互相否定对教学改革无益,只有将分体教学与分段教学结合起来, 补充不足,并发挥各自的长处,才是当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分段教学分体教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1.04.128 近来,高校教育研究者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导 下,提出教学改革,指出传统分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诸多缺 点,而分体教学则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多主张变分段教学为分体 教学。而我们认为,首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两种中国古代文学课 程的教学理论,才能正确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 分段教学是更为传统、更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它是根据中国 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按照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史”的纵向维 度建构起来的教学理论。分体教学则是在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 浪潮下,按照古代文学不同文体类别的“体”的横向维度建构起来 的教学理论。二者分别对历史架构和文体架构的古代文学课程 内容加以把握。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有各自产生的时代语境和 发展历程,且在当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即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 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分 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 代文学等段落,系统讲授每个历史阶段内文学的发展情况,凸显 社会历史影响下的古代文学创作;凸显散文、诗词、戏曲、小说等 各种文体作为文学整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兴盛衰亡的 轨迹与规律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史 成为一门学科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史新思潮的引入 而产生的教学模式。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可说是 现代分段文学史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他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上古 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近古文学史、近世文学史四大期,由五帝至 秦为上古,由汉至隋为中古,由唐至明为近古,清一代为近世u , 每个文学发展阶段各分章节,先论述时代的政治、哲学发展情况, 再介绍作家的生平出处,评说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史地位,最 后附载名家名篇。谢先生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发展 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又能兼顾西方文学史进化发展的新 理论。这是五四时代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独特阐释。这 种阐述模式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分段教学大体沿用。分段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以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文学史发展 观的影响,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社会政治决定与影响文学发展的 关系日益凸显,文学的历史被置于宏大的文化体系中加以叙述, 成为受到政治影响的文化史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古代文学的分段 于分析造成文学繁荣的政治、经济、等显性意识形态,重视对文学 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学史还原成文化史、社会史的一 部分,这样可以在分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与文学相关的社会文 化的深刻规律,对各个朝代政治思想、哲学思潮、审美风尚影响下 的文学发展活动有更透彻的因果领悟和立体的时代感。分段教 学可以充分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线索,弄清前后历史时 段文学发展的联系,沟通作家之间的承接渊源关系,使学生能从 纵向角度把握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特点;从横向把握同一 历史阶段内各种文学文体相通的变化规律。但是按照分段模式 授课,也明显存在不足。 第一,分段教学容易忽略文学文本本身的体式、审美特征及 发展规律。文学也不会仅仅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更替,文学自有文 学内部的变化规律,政治变易只是文学变易的影响因素之一。政 治朝代更替的截点不可能成为文学发展阶段的截点。比如从中 唐开始,文学语言、文体特点发生了变化,诗歌的宋调、散文的复 古开始形成,这种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文学本身的体 制变化不是朝代的变迁所能范围的,中唐是文学本体发展所产生 的唐宋文学史的关节点。再如词产生于中晚唐,在五代出现了花 间词派和南唐词人,到了宋初台阁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依然继承 了晚唐五代词风,继承了温庭筠、冯延巳、李煜的小令词的特点, 是歌者之词的继续;到了柳永的出现,宋词才真正形成与晚唐五 代小令词分庭抗礼的慢词。倘若用王朝分期的认识框架去陈述 各个朝代的文学历史,那么势必要拆散词的最初流变过程,把它 零星地塞进各个朝代的文学之中。这样,不但在隋唐五代文学阶 段要讲授晚唐五代的文人词和民间词,到了宋代文学阶段依然要 重新梳理晚唐五代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重复 与累赘,原本是清晰可见的文学现象被支解两半,一定程度上模 糊了人们对词体最初发展状况的确切认识,这实际上是按政治阶 段强分词发展过程的结果。因此,分段教学对各种文体演变的历 史规律的描述显得过于零散。 第二,分段教学模式使得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特点突出了,但 每一个历史阶段内部的文体发展却是错综复杂的,剖析每个历史 阶段文学的横断面时,各种文体的描述往往显得杂乱。比如诗 歌,到清以后就较少在课堂上涉及,但作为近来学术领域日渐关 注的清诗,也应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文学史,拿到文学课堂上 讨论,而目前的分段教学仍然延续五四以来进化的历史观,认为 清诗在唐宋诗之后是衰落的阶段,不值得占太多的篇幅讨论,清 教学自然也是依据政治朝代来分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编 著或修订的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皆按朝代先后划分文学 史段落,以史性的宏大视野对中国古代文学从发生、发展到成熟、 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展现。分段教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代文学主要讲授小说。 分段教学的不足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着改革浪潮的今 天,日益为高校教育者所重视,如何从新中国以来政治权力话语 下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找到更加本位的文学构架,成为议论的焦 的主要形式,至今仍被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计划所认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段教学经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优势 明显,成效显著。按照历史朝代更替顺序的文学史分段教学,善 一点。现在已经有许多高校都在实际的教学中,放弃以经典文学史 教材为依据分段教学,开始运用另一种方式架构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体教学 1 60— 堕 塾! NO.4 TIME EDUCAT10N April “分体教学”之“体”,即文学体裁。各种文学体裁的文体流变 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形式线索与本质规律,这是“分体教学” 第一,宏观把握和深刻反思文学史的不足。分体教学虽然回 理论的根本依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分体教学,“即变以往的 归了文学本体,但是分体讲授,就不能给学生以时代文学的整体 以历史朝代、阶段为序讲授文学发展情况的模式,为分文学体裁 性把握、时代感的立体认知。一个时代有哪几种文学文体出现, 讲授的模式,是将古代文学作品及发展史按照通行的分类法分为 哪些文体成就卓著,哪些文体成就稍逊,这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 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四大门类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中国古代 这样的文体组织结构?有哪些时代的思想文化、审美风尚影响了 诗歌小史、散文小史、戏曲小史、小说小史的四大板块,凸显其各 这些文体创作,使得它们在同一时代下有共同的艺术审美特征? 种文学样式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与规律性,凸显其各种门类的审 分体文学史局限于每种文体的渊源流变的梳理,却也忽视了文学 美与审美特质。” 教学将分段教学注重政治背景、文本思想 背后的文化意义,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与理解文学现象的广度与深 内容的讲授方式,变为注重形式演进的讲授方式,如体裁的增益, 度不够。 同体裁中门类的增多,风格、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等。 第二,分体教学~定程度上割裂了作家与作品的有机联系。 二十世纪初在高等院校,中国文学史成为一门的学科 中国古代的作家往往兼诗人、词人、散文家、小说家等于一身,这 后,不但出现了分历史阶段安排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材,当时也出 样在讲授诗歌史、散文史、小说史等分体文学史时,就会将作者多 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分体文学史专著,比如鲁迅的《中国小说 番介绍,每次介绍只突出作者一个方面的创作成绩,容易造成对 史略》(1925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30年)等,都是梳理、 作家成就整体性评价的缺失。如果只在诗歌史部分讲授作家生 总结古代文学某一种文体的流变过程,注重文体的继承与开 平,而在其后的散文史、小说史中不再提及,就会使诗歌史的讲授 创。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高校统一采用分段教学构架中国古代 时间延拓,而讲授散文史、小说史时,对作家的忽视会使对作品的 文学史,分体教学只是在高校文学院的选修课中实践。而今,分 体会与理解变得单薄。如果只注重文体体式的讲授,放弃对作家 体教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部分高校已经 这一维度的关照,分体教学就会走向更加形式化的模式,中国古 试行,并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代文学课程就很难实现调动学生思考古人的文学生命,关怀人生 有的高校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韵文、散文、小说、戏曲四 价值的目标。 大块分体教学,重点归纳各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特征及规律;并 综上所述,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是两种不同但密切联系的中 “以作品鉴赏为主导,站在文学通史的高度,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 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论,各有其出现的历史语境与发展历程, 出发,全盘考虑,精选出艺术精美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 各有其实践优势与需要改进的问题。将二者比较来看,分段教学 鉴赏” ,分体教学成为更注重文学作品及培养学生对作品鉴赏 和分体教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文学发展的过程按政治朝代分 能力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教育者还具体提出了分体教学的要 割开来,注重在每个历史朝代里,错综展开对文学发展横断面的 点:“首先,必须建立起以文体为纲绳的古代文学教学体系”;“其 介绍;后者是按照文学本身体式的不同,尽量将文学内部各种文 次,必须建立以风格特征为主要内容的阐释体例”;“第三,重视研 体发展的轨迹分别予以完整展示。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育者常 究各种文体表现手法的发展历史” 。这样,分体教学就能够培 常将分体教学与分段教学结合起来,让两种模式互相补充各自的 养学生对古代文学文体发展的认知能力,对各种文体不同发展阶 不足,并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先分段后再分体的教学模式,即按 段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等艺术特征有准确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具有 照经典文学史教材的讲授大纲,将中国古代文学分成先秦两汉文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特色的作品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分体教学 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文学四段,分四个 有诸多优势。 学期讲授。然后每个学期每一段,又采取分体的模式架构文学 第一,分体教学回归文学本体,清晰地讲授各种文体体式构 史,例如讲授宋代文学时,分成四大部分来讲:宋诗、宋词、宋文、 成、审美特征及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体式流变的系统把 宋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等部分;讲授清代文学时,分为五大部 握。分体教学可以使几大文学样式在其各自发展历程中波澜壮 分来讲:清诗、清词、清文、清小说、清戏曲等部分,这样既做到文 阔的态势得到较好展现,文学发展的内部线索得到更清晰的捕 体的流变梳理,脉络清晰可辨;又做到了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整 述,从而使文学史讲授从社会史、哲学思想史层面上,回归到对文 体性关照;且注意根据某一阶段内各种文体重点与难点的不同, 学之史的解读,而非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对政治朝代更替等背景 灵活安排教学时间。这种分段教学与分体教学的整合,即是“文 资料的过多介绍。以中国古代诗歌史分体教学为例,讲授者在讲 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的结合,可为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课 授过程中,更注重诗歌文体流变的梳理,凸显出诗歌、风格的 程教学改革提供富有实践意义的新思路。 发生、发展和流变的系统规律,更切近古人对古代诗歌艺术经验 的总结。分体教学将原来分段教学几个学期内各段文学史零散 参考文献: 的诗体讲授抽离出来,聚合在一起,较好地实现了不同诗体的纵 【1】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0:目录1—16. 向比较,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古代诗歌脉络。 【2】唐瑛,何玉兰.关于“中国古代分体文学”教学的一点思考【J】.重 第二,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学体式艺术价值的独特之处,掌握 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53. 各种文学样式的差异性。分段教学更容易给人以文学时代差异 [3】潘雁飞.<中国古代文学>按文体史分科教学[『1_零陵学院学报, 的印象,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的不同、唐人与宋人的思想、生活方 2003(01):62 式、审美、哲学的不同,成了都需要掌握的“文学”现象。而分体教 [4]胡祥云.文体意识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学构架,可以将古代文学最主要的四类文体的发展概况勾勒出 (社会科学版),2001,(02):90—91. 来,并在这种文体学习的转换中,掌握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分体架构的形式本身就说明了对“辨体”的重视。 作者简介:张彦(1982-),女,内蒙古满洲里人,汉族,广西师范大 尽管分体教学是当今高校改革的热门理念,但至今还没有经 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的研 典的中国古代分体文学史教材出现,大多数还是自编讲义,未得 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到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同与支持。这是因为在试行分体教学过程 —1 6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