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丽平 王振华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7年第10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等特征,其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发展理念有待提升、投入亟待增加、品牌价值有待提高、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产业集聚有待提高、引进和培养人才刻不容缓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通化市的调研,就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谈几点认识。
一、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通化市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体系,按照行业结构可分为四类,即:以松花石(砚)为主的工艺美术类,以包装印刷产业园为主的新闻出版类,以滨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设计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非遗类。截至2016 年底,全市文化企业达到2400 多户,其中市本级920 户;全口径文化产业产值30 多亿元,实现利税9000 余万元,产值占全市GDP比重的2.8%。
发展初步形成。通化市提出了“加快打造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成立了文化产业推进组,做到“目标、责任、措施、、资金”五落实,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设立“通化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市农信社每年提供贷款1000 万元,市财政每年拿出100 万元作为文化企业贷款贴息,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围绕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税收优惠、财政金融支持与收费减免、鼓励引导、人才引进培养五大方面制定出台发展。在通化师范学院、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相关专业,并与省级培训基地和市工艺美术厂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开拓能力逐步增强。在图书出版发行领域,在继续发挥新华书店主渠道和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批民营出版物经营企业,年收入过亿元。在包装印刷领域,全市拥有多家印刷企业,年产值达到2.98 亿元。在演艺娱乐领域,近年来创作了戏剧文学、舞台剧目、戏剧小品和影视作品120 多部,获国家级奖项7 个,省级奖项59 个,多部电视连续剧在20 多家省级以上媒体热播。在广告创意领域,全市广告年经营收入达4156 万元,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广告经营单位有8 户。在网络信息领域,拥有4 家经营网络游戏、动漫以及提供有偿文化产品服务的网站,网络信息产业产值连年增加。
品牌特色初见雏形。2010 年,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砚之乡”。松花石和松花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国家批准后,通化市成立了松花石行业管理协会,建成了松花奇石展览中心、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出版了《传奇松花石》《大清国宝松花砚》等出版物,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通化松花砚石文化节。在图书领域,成功举办了8 届市民图书节,打造了城市名片和区域文化品牌。
孵化基地作用初显。立足产业和地域特点,深度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医药等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基地拉动”战略。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通化县大安镇松花奇石商品街(基地)等一批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带动和集聚效应充分体现。围绕健康产业,依托通化·东昌包装印刷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印刷产业基地。加强与白山、丹东两地的合作,以长白山和高句丽古迹为基础,整合鸭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构建登山、寻古、游江、观海黄
金旅游带,建设白通丹无障碍旅游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围绕大泉源烧酒技艺、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民间工艺文化品牌。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挖掘出具有独特内涵和高识别度的文化DNA,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完善体系建设,加大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法规,利用好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着重对原创精品、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人才引进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加大培育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信贷机制,培育文创类专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创投基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促进文化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兴业态。一是要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鼓励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化遗产、印刷行业的数字化转化,加强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在旅游、会展、医疗、养老等产业中的集成应用。二是要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鼓励文化创意进入旅游业,增强其文化内涵和吸引力。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三是要促进文化创意与特色农业融合。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及个人工作室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升农特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支持建设集农耕、山林体验、田园观光、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园。四是促进文化创意与健康养老融合。鼓励文创企业向体育领域、养老领域拓展,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中医养生、虚拟康复训练、健康养老等新业态。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提升公共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研发与孵化平台、交流与展示平台、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推进资源与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立文化创意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制度,对创意成果应用、知识产权评估、抵押融资等进行扶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与考核,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
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发挥大中专院校、企业、基地、孵化器的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实施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依托工作室、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培养具有较强创意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并提供资金补
助、免费培训等扶持。把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做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大众消费水平。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造环境,支持企业和个人加强产品研发和内容原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手段创新。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为文艺创作者、创意设计人才深入生活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创意社区建设。鼓励文创企业建立行业协会,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推介活动。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文化消费水平。积极推进相关部门对文化消费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发布文化消费指数,引导文化消费。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作者单位:通化市殡葬管理处、通化党校)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