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为主。纵贯高新快线所在地域的褶皱带,属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遵义~贵阳复式向斜的一部分,由东向西依次有舟水桥向斜、马石岩背斜和南白向斜及数条平行线、斜交及垂直褶皱轴线发育的断裂。褶皱带紧密,岩层陡立,局部倒转。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分布于高新快线西段,代表性断裂有何家田断裂(F1). (1)断裂
高新快线的断裂构造,多以斜交或平行褶皱的压性或扭性断裂为主,主要发育在马石岩背斜核部,常常破坏褶皱构造的完整性。断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倾角60~85,往往呈波状,有的断裂可见明显的擦痕,断裂两盘岩层常被挤压揉皱或破碎,有的具压扭性的断裂呈弧形弯曲。 (2)褶皱
马石岩背斜:长约42km,轴向北东25~40,核部从高新快线3号隧道中段严家湾地带大角度通过,核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和奥陶系,被断裂破坏,显得支离破碎。该背斜宽度约40m。 (3)节理
受地质构造影响,高新3号隧道局部岩石中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地质调查统计,主要发育2~3组节理。J1:节理走向N15~40E,倾角72~78;J2:节理走向N50~80。 3、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高新快线所在地域属剥蚀丘陵地貌,浅丘与沟谷相间分布,
。
。
。。。
地表植被以松树及灌木等次生林为主,全为原生林覆盖。泉点分布不多,但水量均较小,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大,汇集后往往在沟谷中形成溪流,仅基本能满足当地人、畜饮水需要。场区地表水系总体上较贫乏,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水位、流量、流速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雨季水位暴涨,枯水季节流量较小。
隧区地处地表分水岭地带,河溪流量小,均为季节性溪沟,有水溪沟为河溪坝、板山、和桂庄坝溪沟,分别汇入湘江河。湘江河属长江系乌江支流。 (2)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下水赋予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将隧区内地下水类型分为:第四系坡残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隧址区内地下水以基岩浅部风化带裂隙水和俨然管道水为主,岩层透水性随岩溶的发育增大,赋水量增加。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碳酸盐岩岩溶水。 1)
第四系坡残积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的空隙中,但由于松散层的厚度不大,且多分布于沟谷的土层中,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当大气降水时,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大部分地表水储存在水田和鱼塘中,部分地表水下渗入土层,因此土层浅部有地下水存在,属于上层滞水,无统一潜水面特征,水动态
变化极不稳定,受季节影响大。 2)
基岩裂隙水
高新快线3号隧道所在地域无大的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补给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基岩裂隙水径流排泄方式因含水层类型而异,基岩浅部风化带裂隙水在岩层露头部分为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沿风化裂隙向两侧冲沟排泄,其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具有就近补给和就近排泄的特点。弱风化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上部风化带裂隙水的补给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水压力作用下,沿岩层裂隙向下径流,在地势相对低洼地段分散排泄或以井、泉方式自然排泄。每一含水层为相对的含水单元,构成各自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系统。 3)
岩溶水
高新快线所在地域主要地质构造(褶皱)为舟水桥向斜、南白向斜和马石岩背斜,背、向斜核部为碳酸盐岩地层,加之断裂构造、岩溶发育,地下水富集条件好,地下水较丰富。
高新3号隧道:左、右幅分别长1634m和12m,路面设计高程934.6~944.2m,从马石岩背斜核部穿过。该段地下水在隧址区内的主要排泄点为马槽沟S1、S2泉点,为岩溶裂隙下降泉,其中S1泉点流量41/s,出露高程942m,地层为奥陶系湄潭组灰岩,为该段主要含水层。隧道穿越主要地层茅口组灰岩含水层最低高程为936m,高于隧道路面设计高程,施工中揭露地下岩溶水的可能性大。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隧址区的斜坡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排泄、大气降水大部分以坡面流的形成顺坡排入地势低洼地段,仅少部分通过地表风化裂隙下渗补给给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区内地下水具源近流短的特征。 (4)地下水化学特征
因隧道区地表有地下水露头,地下水埋深较大,可作为对地下水分析类比的依据。水质分析成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