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崇高品质,以及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揣摩课文语言,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人,那么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了“将”“相”不和?
①随学生的汇报,出示16小节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这段话,感悟廉颇的自高、自大、妒忌,明确将相不和的原因。
3.廉颇认为,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靠的就是一张嘴,同学们,你们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三个小故事。
二、细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
(一) 出示阅读提示,自主阅读。
阅读思考:
| 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做好批注,体会蔺相如、廉颇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
(二)集体交流反馈1.交流“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特点。
(1) 学生汇报,随机出示:
①“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抓住“一定”体会蔺相如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定、很有自信……)
②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通过“撞碎”你看出了什么?(勇敢)(板书:撞)
B 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机智)
C “理直气壮”这个词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他说话很有气势、是胸有成竹的……)
D 指导朗读,读出他的机智、大无畏。
③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A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 指导朗读。
(2) 品读描写秦王的语句,感悟蔺相如的品质。
① 出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② 联系上下文,体会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 师生配乐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2.交流“渑池之会”,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1)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体会“拼”(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板书:拼)
(2)引入《史记》原文,教师范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学生自主解读《史记》,领悟文字的内涵。
(4)师语言渲染:当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时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助,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被迫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指名读《史记》原文,再现当时情景。
(5)师生分角色读原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6)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和赵王的尊严,赵王封他做上卿,这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不服气了,由此引发了廉颇的不满。
3.交流“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出示17小节,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体会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
(2)朗读比较蔺相如、廉颇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①廉颇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心里,而蔺相如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
②各自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却是非常的重视对方。
(3)创设情景,感受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情景,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音乐)师动情描述,学生想象:廉颇脱下了他百战沙场的战袍,这一脱,也脱下了一个大将军的赫赫威严,他背上了长满利刺的荆条,这一背,也背上了对蔺相如的愧疚之情,他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到了蔺相如跟前。
(4)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廉颇会说些什么呢?(板书:跪)
三、自主实践,正确评价人物。
通过前面的交流讨论,我们对廉颇、蔺相如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你心中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做评价。
1.学生、自主写出对其中一个人的评价。【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对人物的评价。】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交流。
3. 总结梳理,明确方法。【调整后增加了此环节,使学生更明白了,在评价人物时,应先亮明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例说明的语言,应该来自于文本,抓住重点,进行概括总结。】
4.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提高评价人物的能力。
四、回归整体,提升故事内涵。
1.大家再读课题《将相和》,此刻你觉得“和”还仅仅是“和好”的意思吗?还有什么意思?(投影出示“和” 1.和好 2.和谐、和睦 3.平和、缓和)
2.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侵犯赵国。这就是将相和、国兴旺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撞
渑池会见 拼
廉 颇 负荆请罪 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