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低年级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陈亚玲吉林松原(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学,138000)最近这几年,我一直承担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班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把语文书上的内容,可读可不读。有时间学好,至于课外书那些“闲书”多做题,多背几篇课文,多默写几个生字才是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让课外阅读走近孩子们的生活,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呢?一、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要使阅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成为一种习惯,如果一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硬性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在书包里放一本老师规定的课外书,不仅会让阅读流于形式主义,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畏惧、逆反心理,事与愿违、南辕北辙。1.学会用耳倾听。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读书课上,讲一个故事片段,留下悬念给孩子们想象,然后介绍书的名字。孩子喜欢充满幻想、奇妙的故事,用声音营造的故事情节更能在学生的心坎里定格。2.学会用眼阅读。孩子们在学完拼音的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字。这时,引导孩子自主阅读就需要改变策装在口袋里略。在读书课的时候,我曾经给孩子们讲《”看到学生渴望的爸爸》。“爸爸怎么会装在口袋里呢?的眼神,在讲故事的时候,特意留了一个悬念,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会怎么样呢?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询问在哪里买到这本书。接下来的几天我欣喜地发现在读书课学生会安静地翻开书,有的同学举手请教不认识的字。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图文并茂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在如此丰富的文化大餐面前,因为欣赏迷恋图画的同时,也就自然地走上了阅读之路。3.学会用口交流。阅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更加需要用嘴巴大声诵读。在听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后,看了一本又一本课外书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故事素材,此时,让孩子简要复述故事或创造性复述故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充分吸收、积累语言。此外,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展示自己,相互交流,分享阅读的光芒,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心智发展还未成熟,单靠兴趣让学生持续阅读那只能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加上语言积累不够,理解能力不强等外在因素,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遇到重重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对其进行合适的恰当的阅读方法指导,给学生营造充分的阅读平台。1.注重校内指导。阅读课上,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用换词“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问一问”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阅读,建立阅读的信心。也可以在学校创建“书香班级”、评选“读书小能手”等活动,有助于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会以故事会、朗诵会、赛诗会、词语接龙、知识竞赛等多样形式展开,使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2.引领家庭辅助。学校能够给予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更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因此,家庭成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这就需要家长的主动参与。为保证学生能够实打实进行阅读,教师可给家长开阅读会,让家长一起参与,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丰富多彩的书籍,制订阅读计划,引领孩子走上阅读之路。教师也可设置阅读记录表,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孩子的阅读情况了如指掌,比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三、让孩子慢慢爱上阅读在学校,教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向每一位学生授之以渔。在家庭辅助下,自我感悟,旁人扶持,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于功利,需要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慢工细活。当学生达到厚积薄发的程度,当阅读不再是一种任务,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相信学生在文学道路上会越走越远。有人说:“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无疑相当于买了一”要奠定这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拥份终生的精神保险。有这份终生精神保险,一个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作者简介:陈亚玲(198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