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 ・美术与设计・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钟霖汐 (湖北美术学院430000) 摘要:本文谈论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旨在对 是什么,不做过多的描述,这就让弟子很困惑了,究竟什么是 中国的本土美学做一个大的综述,理清这种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 “仁”,不得而知。聪明者如颜回就能领会孔子的意思,凡是做 异,文中引入了部分西方美学思想,其用意在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 有关“仁”的性质的事都可以被算作“仁”的范畴,虽然不能用 行比较,从而引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悟”性智慧,又从“悟”通达 语言去描述、刻画“仁”,但大抵能够理会。这就是中国古典智 中国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美学;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悟 当我们说到“美学”时,会下意识地把西方美学史在脑中进 行一番回顾,而对中国,我们大多人会疑惑,中国有美学吗?中 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何异同? 我们在西方美学史上会很容易了解到西方人的美学观念, 西方人的美学思想大概分为几段时期,一段为古希腊时期的柏 拉图美学,对美的本体进行探讨:一段为近现代的康德哲学, 认为“美”是“美感”;一段为黑格尔以后的美学观,主要 是在探讨美的艺术。我们主要来看柏拉图和康德的美学观。 柏拉图的美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大希庇阿斯篇》,他在探讨 “美”时首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认为一般人探讨的 “美”,都是指美的具体事物。柏拉图是从形而上学的意味上 来阐释“美”,把美作为一种纯粹客体,从人的主观意识中分 离出来,从而杜绝相对的“美”。到了康德,“美”的意味就 发生了改变,“美”成了“美感”,“审美”成了“感美”。 康德认为对美的认知是一种先天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能力,一 种先验能力,是人类主体从客观对象上得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是一种主体感觉,无关客体存在物本身的属性,发现的 是造成鉴赏判断(审美)普遍可传达性的原理。柏拉图的“理 解然后美”,康德的“美即是美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美学史 的主要美学观念。西方历史上卷帙浩繁的美学作品都在沿用这 两套理论蓝本。 “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这在中国,也老 早就有了,至少从老子就开始有了。” 叶朗先生认为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阐发的一系列概念, “道”“气”“象”“有”“无”“味”“妙”“自然”等。中 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意象说,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尔 后的儒道两家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构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美学 体系。 其实,中国的美学思想很简单,其内核在于一个“悟”。 “悟”性智慧主导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史,中国的贤者教导 门人弟子时也只重一个 晤”, 晤”得通透就成圣成贤。所 以,审美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日常消遣娱乐的活动,也会讲 求一个 晤”。 但是,“悟”是什么?这就很难讲得明白,完全是依托个 人的内在修养、人生阅历、精神品质而生成的对世界的观感,是 人在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情感,使之达到一 个临界点,最后自然而然地发显出来。就如同佛教文化中讲的 “开悟”,当然,“悟”的思想在佛教传进来以前就有,是中国 本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就能找寻到。从 《论语》看,孑L子说“仁”,只说“爱人”,对于具体的“仁” 慧中的“悟”。 晤”的审美要求人直观地经验美,与康德的“美即美 感”似乎一致,都在讲人的主体感受,讲一个经验,人在经验到 事物的形象时,自然流露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审美是人的 主观感受,不涉及物体本身,美成了一种感官刺激,这样的审 美大概更容易让人接受。但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排斥这种 纯粹讲主观感受的审美方式。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杰出的 美学作品之一,能够很大程度代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点。任何 一位作者创作一首诗歌,如果仅仅谈论自己在景色中享受到的 快感,他的诗歌就会被贬为次品,落入下乘:而只有那些讲究 “音”“韵”“情”“理”“意”的诗才能够被认作上佳,广泛 流传。中国的诗歌创作讲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起 兴”,从这些创作手法,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这个 晤”就不简简单单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有一个说“理”的过 程,是把“理”和“情”结合起来,以情入理,以理化情,最 终,达到情理交融。 我们知道,中西美学都是以哲学为观念的根基,二者的哲学 都会讲“心”“物”,“主”“客”,但是,在最终的归路上, 中国人直接走向了人生;西方人则更重视本体和知识,通过对本 体和知识的认知,进而过渡到人生。于是,在哲学方法上,中国 哲学是直观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推理、演绎过程;西方哲学则是 形式的、路径的,讲一个逻辑推演。二者的区别就出来了,因为 西方人重视本体,它知道在“我”之外有一个绝对的存在,一个 上帝,上帝演绎出“我”和“他者”的世界。“我”要去把握上 帝,把握他者,就必然有一套方法,一条路径,这个方法、这条 路径是什么,知识论,只有在知识论上有所收获,才能够去沟通 “他者”,认识“上帝”。中国人虽然也讲本体,讲“天道”, 但是,“天道”并不需要一个通达的路径,因为“我”本身就在 “天道”中,本身就是“天道”的一部分,西方人苦苦追寻一条 路,中国人直接就在路中,所以,中国哲学跨过了知识论,直接 跳到了人生论上来,对人生的体悟就是对天道的体悟,“反求诸 己”就能够认识“天道”。 西方的哲学方法到了美学上就容易把物与人分开,拿绘画 为例,西方人的绘画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古典时期),对任何 一个景物、一种景色都要如实再现出来,然后通过合理地修饰, 塑造出一处比例完美、样态和谐的景,使画图布局合理统一,从 而彰显原物的形象美。中国绘画则不同,因为中国哲学重人生、 讲直观,它会直接从本体的“天道”推到“人事”,“天道”与 “人事”贯通,人在审美过程中就不会把“我”刻意地从世界中 分离出来。所以,中国人作画讲究一个意境,造画者无须如实客 观地描绘出事物本身的形象,只需要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把一个 事物大致的描摹出来,从画上看不出实际的景,却又能够看出这 景的优美、绮丽处,全是因为造画者在运笔过程中自然地把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