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设定专人保护其利益、监督其行为并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是父母、祖父母、兄姐或亲属朋友,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其他亲属朋友。监护公证是确保监护人享有监护权的重要手段。法律规定了监护人的顺序和监护权的具体情况。
法律分析
是有的。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设定专人保护其利益,监督其行为,并且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
(一)未成年监护人的确定
对未成年人确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确定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
2、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又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作为监护人。
3、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二)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确定
对精神病人确定的监护人。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角度来看,精神病人可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但法律规定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相同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
1、配偶;父母;成年子女;
2、其他近亲属;
3、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
4、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监护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证明当事人享有监护权的事实或当事人之间签订的监护协议真实、合法的活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监护人为履行监护职责首先要证明自己享有监护权,在这种情况下,去公证处办理监护公证更能保障当事人的监护权。
法律对监护人的规定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一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而不母就是未成年的第一监护人,除非父母没有监护的能力。而精神病人的第一监护人是其配偶,如果没有其配偶,才是他的父母或者子女对他进行监护,涉及到一些监护权利,还需要进行监护人公证。
结语
监护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确定监护人的顺序是有明确规定的,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以及与当事人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亲友。在一些情况下,为了保障监护权,需要办理监护公证。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确定都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妥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三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提起诉讼。
人民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六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条 各级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