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即可离职,用人单位应支付工资。但如果用人单位证明离职给其造成损失,可要求劳动者赔偿。劳动者如遭拖欠工资,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拖欠工资、押金、补偿金、双倍工资等。
法律分析
能。
1、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说走就走的,用人单位是应当给工资的。
2、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其造成一定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一定赔偿的。
3、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等。
拓展延伸
员工离职未签合同,是否仍有权利获得工资支付?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离职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仍然享有获得工资支付的权利。虽然没有签署正式的合同文件,但是根据劳动关系的事实存在,员工与雇主之间仍然存在劳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应按照正常流程支付员工应得的工资,包括工作期间的基本工资、加班费、奖金等。员工有权要求雇主支付相应的工资,并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员工离职未签合同并不影响其获得工资支付的权利。
结语
员工离职未签合同并不影响其获得工资支付的权利。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即使没有正式合同,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仍然存在。因此,雇主应按照正常流程支付员工应得的工资。如果雇主未支付工资,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要求雇主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等。同时,雇主也可以要求员工进行一定的赔偿,但必须出示证据证明离职给其造成一定损失。保障双方权益的平衡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申请支付令,人民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