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四、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还可能有剩余的情况。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圆片、小棒等若干。
六、教学过程:
a、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师:孩子们,仔细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小动物们在熊老师的带领下要上哪儿去?(游乐园)游乐园里真好玩,不知不觉就玩到了中午,小动物们的肚子可饿啦。于是熊老师帮它们买来了午餐:8个桃子、12条鱼、18根骨头。
师:猜猜熊老师是怎么分这些午餐的?
生1:我猜是把桃子分给小猴,因为小猴最喜欢吃桃。
生2:小猫最喜欢吃鱼,我猜熊老师把12条鱼分给了小猫。
生3:狗喜欢吃骨头,熊老师肯定把骨头分给了小狗。
师:你们猜的有道理,那熊老师究竟是怎样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熊老师把8个桃子分给了2只小猴,把12条鱼分给了4只小猫,把18根骨头分给了小狗。看来熊老师和大家的想法一样。
b、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
1、师:2只小猴要分8个桃子,可以怎么分呢?(课件出示)
请同桌两人合作,扮演2只小猴,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同桌动手分桃,然后向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师扳书: 1 2 3 4
8
7 6 5 4
(课件演示8个桃的各种分法,)
师:在这些分法中,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能使2只小猴都满意?为什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2、师:4只小猫要分12条鱼,怎样才能使它们都满意?(课件出示)
生:每只小猫要分到同样多的鱼。
师:每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每只分几条呢?让我们帮帮小猫吧!
请孩子们4人小组合作扮演4只小猫,用12个圆片代替小鱼,动手分一分。待会儿派代表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多少。
(4人小组合作分鱼,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们是每次每人分1条,分了3次就分完了,每人都分到3条。
生2:我们是第一次每人分2条,第二次每人分1条就分完了,每人也都分到3条。
生3:我们一次就分完了,每人分到3条。
生4:我们是第一次每人分1条,第二次每人分2条就分完了,每人也都分到3条。
(课件演示同样多的不同分法过程,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
3、小结:像这样,不管怎么分,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刚才孩子们都是用圆片、小棒代替桃、鱼来摆一摆,分一分的,那如果不用学具,还可以怎么办呢?(连线、画圈的方法)
(课件演示:8个桃用连线的方法平均分、12条鱼用画圈的方法平均分)
4、师: 18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课件出示)请孩子们用小棒代替骨头,分一分,也可以用连线、画圈的方法。(学生完成后,再集体展示交流。)
c、结合生活情景,继续分一分,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
1、12根筷子是双。(让生用小棒当筷子摆一摆)
2、有14枝铅笔,放到2个文具盒里,平均每盒放枝。
(让生用线连一连)
3、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图标,可以拼个。
(让生用圆片摆一摆或圈一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让生用线连一连或圈一圈)这个气球还能分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师:可见,平均分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也有剩余,剩余的比4个少,不能再分。(让生理解平均分不一定就是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是有剩余的)
5、16只小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让生用小棒摆一摆)
d、巩固深化,提高思维。
师(出示12张卡):现在我们4人小组用12张机灵卡玩个游戏,想不想玩?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老师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12张卡可以怎么平均分?作好记录。待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好!
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活动结束后,分组汇报。
e、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平均分的知识。
板书设计:分桃子
1 2 3 4
8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