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政治高考考点表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表

来源:爱玩科技网
-

经济生活考点列表

考点

选择题(题号) 非选择题(题号)

商品的基本属性

(1) 货 币

的本质

货币的产生与本

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

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 币 货币与财富的种类与

形式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价值与价格

(1) 价 格 价值决定价格的决定与

变动

价值规律及其表

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 的因素

2、价

( 2)价格 价格变动对消费变动对经 者的影响

济生活的价格变动对生产

影响 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 量的影响

(1) 消 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及 其 类 型

3、消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 树 立 消费心理正确的消

费观消费行为

1

---

-

(1) 生 产 生产决定消费与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4、生

产与

经济

制度

发展生产的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

(2) 我 国

的基本经 济制度

国有经济及其主 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5、企

业与 劳动

( 1)生产 现代企业的组织的微观主 形式

体一一企公司的类型

业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 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

破产

( 2)劳动 劳动与就业 者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1) 商 业 利息、利率与本金银行

储蓄存款

6、投

中国商业银行体 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资与 融资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

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2

---

-

(1) 分 配 生产决定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及其作

7、个

人收

入的

分配

我国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2) 效 率 收入分配方式对

与公平效率、公平的影

提高效率、促进公 平

( 1)财政 财政收入的构成收入与支

税收与财政的关

影响财政收入的 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8、国

家收

入的

分配

财政收支平衡

( 2)财政 财政与基础设施

的作用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

保障

( 1)税收 税收及 其 种

类税收的基本特征

9、征

税与

纳税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 2)依法 纳税人纳税

负税人

依法纳税

3

---

-

( 1)市场

经济基本

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

10、社

市场配置资源

会主 义市

场经

市场秩序

(2) 社 会 主义市场 经济

( 1)全面

建设小康

社会的经

济目标

( 2)推动

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

从总体小康到全

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新要求

l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

( 1)经济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12、经

公司

济全 球化

与对

外开

经济全球化的影

( 2)国际

经济竞争

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 与“走

出去”相结合的战

4

---

-

政治生活考点表

考点

1、公 民的 政治 生活

选择题(题号)

对我国国家

性质的规定

非选择题(题号)

(1)我国 的国家性

人民民主专政的

本质与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

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

性和真实性

(2)我国 公民的权 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

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 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 治生活的基本原 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 公民政治 参与的途 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 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 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 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 与城市居民自治

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 监督权和实行民 主监督的合法渠

公民要负责地行 使民主监督权利

5

---

-

2 、 我 国 的 政 府

(1) 我国 的职 能和责任

我国的主要

职能

我国的作用

我国的宗旨 和工作的基

本原则

(2)

依法行政的

权力的行 使与监

意义和要求

提高依法行

政的水平

对权力进行 制约和监督的意

我国行政监督体

(3) 的权威

的 权威 及其

体现

我国 权威 的

来源和树立

6

---

-

3、发 展社 会主 义民 主政 治

(1)我国 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及 其常设机关的法

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

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

其他国家机关的

关系

(2)我国 的政党制

中国党领导

和执政地位的确

中国党的性

质、宗旨和指导思

不断完善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方式

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

制度

(3)我国

我国是统一的多

的民族区 域自治制 度及宗教

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 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 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7

---

-

4、当

代国

(1)国际

社会的成

际社 会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

国际关系 的决定性

国际关系及其决

定因素

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

利益

(3)世界 政治经济 发展的基 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

折中发展

中国关于建 立国际新秩序的

主张

我国外交的

立场

(4)我国 自主 的和平外 交

基本目标、宗旨和

我国对外关系的

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

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

道路

8

---

-

文化生活考点表

考点

(1)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特

选择题(题号) 非选择题(题号)

文 化

与 生 与社会 活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 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 2)文化 文化对人影响的对人的影 表现 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 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 促 进全面发展

9

---

-

2 、 文 化 传 承

创新

(1) 文 化 的多样性 与文化传 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 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 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 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 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 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 意义

(2) 文 化 的继承与 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 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 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 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

(3) 文 化 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 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 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 正确方向

10

---

-

3 、 中 (1) 灿 烂 华 文 的中华文 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与 化

民 族 精神

中华文化的包容

中国各民族对中

华文化的贡献

(2) 弘 扬 中华民族精神的和培育民 基本内涵 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

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

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的途径和意

11

---

-

4 、发 展 中 国 色 会 义 化

(1) 走 进 文化市场对文化 文 化 生 的影响 活

特 社 主 文

文化建设的必然 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 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

中国先进文化的

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根本任 务和主要内容

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

(3) 加 强 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中的地思想

道德 位 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与公民道德基本 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 科学文化修养

12

---

-

生活与哲学考点表

考点

选择题(题号) 非选择题(题号)

l 、生活

(1) 哲 学 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

智 慧 与 时 代 精

哲学与其他学科

神 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 )哲学 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

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成为哲学基本

问题的根据

(3) 唯 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主义及其 义的特点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的

特点

(4) 唯 心 主观唯心主义主义及其 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 征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3

---

-

2 、 探 索 世 界 追

与 求

(1) 哲 学 的物质概 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

运动和物质的关 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

规律的概念

真理

(2) 哲 学 的运动概 念

(3) 物 质 运动的规 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 意识的起源

(4) 物 质 决 定 意 识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 式

(5) 意 识 意识能动性的特的能动作 点 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 现

(6) 客 观 尊重客观规律与规律与意 发挥主观能动性识的能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作用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 实 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是认识的 源

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动 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 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 认 识 认识的反复性 过程认识的无限性

14

---

-

3 、 思

想 法 创

方 与 新

(1) 唯 物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 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

意识

(2) 唯 物 辩证法的 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 用 联 系的观点 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

系统优化方法

(4) 唯 物 发展的概念 辩证法的

发展观

发展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 唯 物辩证法的

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

(6) 用 对 主要矛盾和次要立

统一的 矛盾的关系

观点看问 矛盾的主要方面 题 和次要方面的关

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 辩 证 辩证否定的

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 观

(8) 唯 物 辩证法的批辩

证法与 判精神与创新意创 新

意 识

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15

---

-

4 、 认 识 社 会 价

(1) 社 会 存在与社 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 性

与 值

选择

(2) 生 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力和生产 方式是人类社会

关系

存在和发展的基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相互作用及

其矛盾运动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 社 会 社会发展的实现历史发展 方式 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 人 民 人民群众的概念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人民群众创造历 者

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6) 人 生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

(7) 价 值 价值判断与价值判断与价 选择的客观依据 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

社会历史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 价 值 价值的实现方式的创造与

实现 个人价值与社会

价值的统一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