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料:当前重庆市撂荒地复耕情况及对策建议

资料:当前重庆市撂荒地复耕情况及对策建议

来源:爱玩科技网


当前重庆市撂荒地复耕情况及对策建议

目前,粮食安全问题是和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撂荒土地复耕是当前各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弄清我市土地撂荒和复耕情况,市农调队对万州区、巫溪县、开县、云阳县、石柱县、彭水县、忠县、铜梁县、江津市、梁平县、垫江县等区(市)县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区(市)县的情况来看,截止2004年春播,撂荒土地复耕进展比较快,土地撂荒现象有所缓解,但复耕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土地撂荒现状及复耕情况

调查显示,土地撂荒主要集中在山区,主要是旱地,水田相对较少。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和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耕地复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万州区截止2004年3月底以前,全区有撂荒地7.4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8.5%,目前已复耕6.1万亩,占撂荒地的82%。彭水县调查的12个村显示,截止2003年冬播前共有撂荒地2152.7亩,到2004年春播时已复耕1976亩,占撂荒地总量的92%。云阳县2003年年末撂荒地5.1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从调查的里市、院庄和九龙三个乡的情况看,复耕率在59%左右。垫江县通过制订优惠和优化种植结构,在所调查的三个村中2003年前的撂荒土地面积是765亩,占耕地面积的21.5%,目前已复耕685亩,占90%左右。石柱县从调查的三个村共有撂荒地810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15%,目前已复耕322.4亩,复耕率为39.8%。铜梁县通过增加复耕中水电费、种子等的直接补助,加大对复耕工作的监督力度,复耕面积已占撂荒地的9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复耕面积的76%。合川市从调查的5个村的情况看,五个村共有撂荒地246.7亩,占耕地面积的52.6%,目前已复耕130亩,复耕率为3%。梁平、开县、潼南县等地区撂荒地复耕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土地撂荒的原因

1、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导致土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在农产品价格尚未提升以前,农业比较效益很低,即使价格全面提升,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从土地上的收益也有限。2003年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达10%左右,而同期农产品价格指数只有103.8。2004年一季度农民生产费用支出同比增长14.8%,还不包括耕种土地所缴纳的税费等,而同期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3%。农业的

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相对缓慢,必然影响了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垫江县沙坪镇永胜村有50户左右的农民自愿放弃耕地。

2、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是土地撂荒的直接原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不足,许多耕地无人去耕种,长期荒芜。云阳县因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达2万亩,占总的撂荒土地面积的40%左右。垫江县调查的三个村中举家外出的155户,占总户数的12.5%,造成了耕地人为撂荒。万州区因农民举家外出务工形成的撂荒耕地4.9万亩,占总撂荒耕地面积的65.6%。

3、土地自然撂荒。我市山地比重大,山区农村部分耕地由于地形条件较差,地质贫瘠,坡度在25度以上,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耕地自然撂荒。

4、因素导致土地的撂荒。根据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有关,承包土地年限30年不变,影响了土地的调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进城镇,成为了非农业人口,而许多已进城的农民既未耕种原承包土地,留在农村的土地并未进行调剂,造成撂荒。农村婚丧嫁娶等人口自然流动,而因素土地并没有相应流动,部分家庭人口减少无力耕种导致撂荒。

三、当前撂荒地复耕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市撂荒地复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复耕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究其原因,除了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外,还有以下两方面制约因素:

1、部分撂荒地条件较差,复耕的可行性不强。部分撂荒地地理条件较差或撂荒的时间较长,农民一次性投入较大,且产出能力有限,使复耕的难度较大,可行性不强。

2、复耕补贴较低,宣传力度不大。根据调查,农民普遍反映每亩8-10元的复耕补贴偏低,对农民复耕的激励作用有限。部分区(市)县由于县级财政收入低、负担重,依靠本级财政完全兑现复耕补贴还有一定困难。另外,在复耕的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农民对还不够了解。由于以前地方在执行有关农业时的没有得到农民的完全理解或者执行上的偏差,使部分农民对的信任度不高,导致对复耕的响应程度还不高。

四、对策建议

1、全面清理撂荒耕地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耕。通过清理撂荒耕地情况,对于地理条件较好,土质肥沃,复耕以后还有较高产出能力的耕地进行复耕;对于地理条件较差,土质贫瘠,即使复耕以后产出能力很低的部分坡地和临时性耕地,从耕地中淘汰,进行退耕还林或当作植被。通过有针对性地复耕,提高了复耕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利用无复耕可行性的耕地复耕套取投入、作表面文章等行为,作到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2、转变复耕思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耕地复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土地复耕领域,搞好土地流转,通过大户承包、成片经营等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3、在坚持土地承包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部分集体土地进行内部调剂。针对部分村社内部由于婚丧嫁娶等原因造成的土地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小范围内对土地进行调整,基本实现人人都有土地、户户基本无多地,从而充分发挥既有农村劳动力的生产能力。

4、加大对土地复耕的宣传力度,提高土地单产水平。地方、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等有效媒体,大力宣传土地复耕的优惠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农民自愿复耕。同时,加强乡镇一级在农技推广与服务、农资的供应与市场监督、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作用,提高土地产出水平,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

重庆市耕地撂荒现象依然存在

2004-06-22 07:41:54

来源:农调总队 作者:

1、农民耕地撂荒现象依然存在。据3月对潼南、万州、忠县、永川、开县等地调查发现,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耕地撂荒现象有所缓解,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潼南县近一半的常年性撂荒耕地得到复耕,其中水田占了80%左右。忠县全县51102公顷常用耕地

中,抛荒面积有5999公顷(不含季节性撂荒),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11.74%,比上年同期水平下降5.2个百分点。

2、耕地人为撂荒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据忠县调查,常用耕地抛荒比重最高的是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较高的地域和土质贫瘠、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常用耕地抛荒面积比重一般在20%以上。该县马灌镇倒灌村八社,全社劳动力62人,外出乡镇务工人数达35人,劳动力外出比重高达56.5%,导致全社耕地面积193亩中,抛荒面积达68亩,占35%以上。常用耕地抛荒比重较高的是边远地区的中等水平地域,抛荒面积比重一般在10%—20%。

目前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退耕还林因素边远山区常用耕地减少,以前常年抛荒的耕地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耕种能力逐步削弱,撂荒现象暂时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扬伴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扬,农民从土地上真正得到的实惠不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仍不高。

一些地方耕地撂荒依旧存在

2004-07-08 07:41:53

来源:农调总队 作者:

春耕春种之际,大多数耕地已基本种上,但4月初据河南、重庆、浙江农调队调查,局部地方仍然出现耕地撂荒情况:

1、因种地效益低出现撂荒。据河南省农调队4月初对息县、唐

河、扶沟等10个县30个行政村300个农户的耕地撂荒情况调查表明:部分地方因种地效益低、农民外出打工、过度贫困、非农占地等原因,出现耕地撂荒现象,豫南情况较为严重。如息县被调查的3个行政村共有可耕地面积10684亩,目前撂荒面积282亩,占2.6%;据此推算,全县撂荒面积在2.5—3.7万亩之间。3月末重庆忠县全县51102公顷常用耕地中,抛荒面积有5999公顷(不含季节性撂荒),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11.74%。该县马灌镇倒灌村八社,全社劳动力62人,外出乡镇务工人数达35人,劳动力外出比重高达56.5%,导致全社耕地面积193亩中,抛荒面积达68亩,占35%以上。

2、建设占地形成的撂荒。河南一外地商人2000年在位于县城周边村圈占了百余亩耕地,计划建设度假村,可几年来一直处于开而不发境地,既没有建设,也没有种植;该县同时存在富裕户对土地不重视、贫困户因投入跟不上而造成的半撂荒现象。当前浙江台州市所辖的临海市、路桥区的个别地方土地征而不用、长期撂荒情况严重。在临海市杜桥镇杜西村75省道边,有160多亩土地征而未用已达三年之久。现在田内除了破败的水沟、枯死的杂草外,还积聚着成堆的垃圾,几乎成了露天垃圾场。据调查,这160多亩土地三年前已被镇征用了。在这三年当中,当地农民想种些农作物,但根本无法种,因为周边企业的污染,再加上田间的灌溉设施已遭破坏,所以就一直荒着,偶尔有农民自己去临时开荒种点东西,也不时担心被毁。在路桥区峰江街道上陶村,有近百亩良田杂草丛生,有的已长至齐腰高。田内枯草丛中,废塑料瓶、旧塑料袋比比皆是,成了破旧物品、废金

属品临时收购点。据调查,近百亩良田已被路桥中心工业区征用,从2003年5月开始,就不准农民种庄稼,土地抛荒已近一年,工业园区圈进近百亩良田后一直没用。据调查,上陶村类似的荒田还不止这一处。

3、土地贫瘠形成的撂荒。据重庆忠县调查,土质贫瘠、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常用耕地抛荒面积比重一般在20%以上。常用耕地抛荒比重较高的是边远地区的中等水平地域,抛荒面积比重一般在10%—20%。

4、复耕补贴标准偏低。据重庆忠县调查,该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偏少,人均不到1亩,但现行补贴标准18元/亩,大部分农民认为标准偏低。该县马灌镇倒灌村,常年撂荒267亩,但目前复耕面积只有13.4亩,复耕面积仅占撂荒面积的5.0%。

目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退耕还林因素边远山区常用耕地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耕种能力逐步削弱,撂荒现象暂时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扬伴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扬,农民从土地上真正得到的实惠不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仍不高。

陕西耕地撂荒情况

据对陕西省榆阳、临渭、汉阴、凤翔等地的调查,目前撂荒情况最严重的是部分山区地区。撂荒原因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多为山地,种粮效益十分低下,使得农户被迫撂荒。山

地面积大,但非常贫脊,保墒性极差,一遇干旱产量便直线下降。如凤翔有位老农给我们算了一笔帐:2003年,他在山地里种了1亩小麦,化肥投入40元,种子投入20元,机器播种一亩20元,仅此三项共计投入100元,由于干旱,该地产量不到50公斤,按当年小麦市场收购价1.00元/公斤计算,一亩地收入50元,不到投入的一半,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不但没有收益反而是负效益。而且,这些地大都距离村庄较远,耕种、收获非常不方便。

2、为了增加收入,外出打工、从商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增加,加重了耕地撂荒情况。这是由于青壮年外出,家中老弱病残者耕作能力有限,农忙时无劳动力,致使土地荒芜。再如榆阳区一些年轻人不想一辈子在农村生活,好高骛远,不肯下苦种地,造成撂荒。汉阴县有8万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3、 “灾害性”撂荒无法避免。如临渭区2003年8月份渭河流域发生洪灾后,由于洪水退却缓慢,积水下渗、蒸发难度大,使渭河沿岸的村组滩地小麦难以播种,调查的两村一组到目前仍有250亩地撂荒,时间已有9个多月,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