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爱玩科技网
《教学与管理》 2011年1月l5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张莉莉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 i疾人做什么”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对 笔者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方法,分别让 “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 1自己的所想、所感进行反思和提炼, 学生扮演超市的部门经理、营业员、 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 I将体验转化为深刻的认识和行动。学 顾客,真实再现孩子们在购物过程中 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 l生在用眼看、用耳听和用心感悟的基 的种种表现。在孩子们购物后,组织 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 l础上,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 “营业员”对这些“顾客”购物的表现 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l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唤起了他们对残 进行评议,评价他们在购物时的行 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 l疾人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 为。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这一亲身体 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 I帮扶残疾人的情感。 验的活动,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 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一 I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师 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用自己 、从而明白怎样购物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l必须彻底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习 的心灵感受社会,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地接  1.转变理念,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l惯,从经验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活 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顾客。一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 l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 潮迅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课 l拓展。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真实的生 触和了解社会,强化了课程内容与学 使得课堂更 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与组织者,每一 l活,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 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位品德教师都要重新审视本课程的 I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让学 加贴近生活。教师应创设条件尽可能 特点与自己的职业定位,转变教学理 l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建构起 地向社会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 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 l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律出发,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 l 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 } 习需要。通过特定的模拟实践体验社 2.活动体验,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会生活,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 教育,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 3.关注社会,让课堂教学源于生活 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 l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 l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 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 l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 德情操”。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 l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更应关注生 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 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为此, 例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 I活,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 合学科,{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实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 活动中,课前笔者先要求学生两项任 务:一是在大街上走一走,认真观察 l践、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他们主 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 生活中的残疾人,收集有关残疾人的 {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务、社会参观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 相关资料;二是真正扮演一下残疾 l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 人,感受他们的生活,如将眼睛闭上 J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 堂,体验现实生活。 行走,抬起一条腿上楼梯等。课堂上, l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例如,在《家乡的变化》课堂教学 查。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制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们 J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 前,笔者要求学生做家乡变化的调 着重谈感想和体会。在小组互相交流 l式研究社会。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你想为残 l ・例如,教学《逛商场》这节课时, 定好了调查计划,并进行分组,有采 24・ 张莉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访小组、资料收集小组、DV拍摄小I中,除了完成教学目标,还以小组讨I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 组、报告撰写小组,然后让他们分别I论和汇报的形式,让孩子们分享安全l应。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 去调查、采访,并合作完成调查报告。l避震、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同时在I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 学生们以丰富具体的内容,从城市硬I课上还拉响了地震警报,创设地震来I价。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让位于平时的 件设施的完善、文化设施的添置,以I临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避震演练。这l形成性,分数制让位于描述性。评价 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观念的转变I样,整堂课的教学不仅注重了学生精I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自评、互评、小 等方面交流了家乡的变化。学生们用I神层面的培养,还教会了学生实实在I组评、家长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 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切地感受到了家J在的生存本领。 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感性的认识中I 产生了情感的触动,从而更加热爱自I I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均是评价 I的一部分。 3.课堂教学生活化并不等同于生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1.课堂教学生活化两前提是教学I 己的家乡,并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把l目标生活化 I活的照搬照抄 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l “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l 品德课“生活化”是立足于以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品德教I进行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I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 育植根于现实生活中,利用学生身边l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使许多教师J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与生活联 的人和事,调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思I把着眼点放在了“主义思想”的I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 想活动,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促使I高标准上,而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基l思想;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 其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l础道德是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I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 要,外化为道德行为。 I组成部分。由于对生活世界的漠视,J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4彳 用资源,让课堂教学服务生活l长期以来,品德课中存在知识与生活1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l相脱节的现象。有专家指出 ,如果按I进行品德教育的开放性教学。强调生 有的基础上,要源于生活,要为儿童i现行教材塑造出来的学生不是“圣f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 的当下和终身生活服务,不断丰富和1人”也是“完人”。因此,教学目标生活l用生活来取代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 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以I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学I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生活之 促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更好I生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是连接课堂I中还包括各种消极的成分。强调生活 的发展。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资I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l的教育意义,并不否定学科本来的系 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1个性发展的枢纽。无视学生的认知水l统性、科学性,而是在其基础上增添 容,主动寻找实践场所,创设实践情l平,漠视现实生活,只能产生宽泛和I了时代的印记和生活的气息,使学科 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奠基。 I拔高的目标,自然不会有知行合一的I更具活力,使品德课真正成为一门学 例如,《生死不离》这一课的教学l效果。 目标是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I 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l评价生活化一 I生喜欢的课程。 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 I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 2.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保障是学习I 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 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的评『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贴 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l价方式一统天下,同样,也用统一的J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I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课的I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 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在教学前的I学习。思想品德课强调的是知、情、I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 备课中笔者想到,小学阶段的孩子由I意、行的有机结合,情感上的、态度上l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源 于年龄小,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l的、行为上的,这些都无法用一纸试l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 们的应变能力、自救能力都不强,如f卷去考量。因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I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从而构 何提高他们在灾难来临时的生存能l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去操作。评价生活I建起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力,也应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关注。因l化,强调以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I 此,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很多应对灾{活 、“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I 难的安全避难和自救知识。在教学I’建构评价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I 责任编辑:张茂林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