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但近年来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争论,因此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如果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都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成问题了,整个理论都会失去了它坚实的基础。这里关键要弄清物质概念问题。
究竟物质是什么?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句话,我们把这句话抽出来看作列宁对物质下的定义。
这个定义在过去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谁也没有怀疑它,更没有否定它。但近年来围绕列宁所下的这个物质定义发生了很大的争论,主要是定义中的一句话受到许多人的攻击,就是“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它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感觉,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我们感觉也好,不感觉也好,它都存在,它的存在与你感觉不感觉没有关系,意识不意识没有关系。
这是列宁物质定义中对于物质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的思想。比如月亮,看见它当然是存在的,没看见它也存在,谁也不怀疑,但是最近金观涛在他著的《人的哲学》中明确写出:“月亮在我们没有看见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还有人认为,讲“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一种过时了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为什么人所共知的道理竟会出问题呢?他们认为:似乎我看见月亮,它也存在,没看见,它也存在,与我看见不看见没有关系;这只不过是常识,而常识是不可靠的,月亮的客观存在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什么根据呢?有哲学史上的和经典著作中的根据,这些根据暂且不谈,我们仅仅谈一些道理方面的根据。
在他们看来一个根据是,我们感觉了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这个话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你已感觉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依赖于我们的感觉了,但你又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是两个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个是讲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你感觉不感觉与它的存在没有关系,再一个问题是,这个东西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认识,你认识了它并不等于它就跑到我们的感觉里面去了,就依赖于我们的感觉了。
所谓认识,不过是我们获得了关于它的信息、映象,如此而已,它并没有跑到我们的感觉中来。这里没有自相矛盾。他们提出的上述根据,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我们感觉里面的东西,我们才能感觉得到。这个前提是不能成立的。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就是在我们感觉以外的东西。
他们的再一个根据是属于认识论上的。即在他们看来,你要认识这个东西,必须通过我们主体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以我们不能真正地获得纯粹客观的东西,因为通过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认识这个东西,就不可能不给我们的认识打上主体的烙印,它就具有了主体性,它就不是绝对客观的东西,也就是依存于主体的东西了。
所以不能讲它的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感觉为转移的,因此,这个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否认认识有主体性,确实是我们主体去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认识里究竟有没有客观内容,究竟我们的认识是不是对客观的东西的反映?
我们的实践和科学发展告诉我们,尽管我们的认识是有一定的主体性,但我们的认识也是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反映事物的,不能因为我们的认识有主体性就怀疑甚至否定客观事物的客观存在,否定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里也是把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了:一个问题是它的客观存在;一个问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有没有主体的作用,不能因为有主体的作用,就把它的客观存在否定了。
他们的第三个根据是属于实践方面的。他们认为任何东西都离不
开我们的实践。我们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不依存于主体的世界,而是属人世界,或“人化自然”。这是近年来特别流行的一个名词,有人把它理解为依存于主体的、依存于人的自然。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特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也谈到,人对世界有很大的作用,这个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现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人化自然,这个世界是否都是人化自然,有没有非人化自然?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过的“人化自然”的概念指的是经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即由人改造过的自然物所构成的领域,并非全部自然。
马克思指的是地球。地球现在的面貌与人类出现前的面貌大不一样,有房子,有城市,城市中有各式各样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即使田野也与过去很不一样,是人开垦过的,许多动物、植物也是人培育出来的。人化自然是适宜于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它是人改造的结果,从这一方面说,无疑是依赖于人的。但这里的问题首先是还有没有非人化自然?是不是在自然界里一切都依赖于人?显然不能这样讲。
比如我们离不开的太阳,人对太阳到目前为止完全为力,人对太阳起不了一点点改造的作用。人已到月亮上去了,取了一些岩石回来,月亮可以说已打上了人的烙印。可是,太阳系以外的星球还多得很,宇宙还大得很,怎么能说没有非人化自然,怎么能说整个宇宙都是人化自然呢?所以马克思讲要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其次,我们还要进一步问,人化了的自然是依赖于人的,那么,它目前的存在是不是也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很显然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仍然是具有优先地位的。茶杯是人制造出来的,是依赖于人的,这毫无疑问。但我们把它制造出来后,摆在我们面前,其存在是不是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呢?是不是我们想它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想它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呢?显然不是这样。它的存在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它目前的状况是不是人制造出来的,是不是依赖于人的?另一个是,它一旦制造出来以后,摆在我们面前,它的存在是不是也依赖于人的或以我们的感觉为转移的?以茶杯来说,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人化就是改造,而改造还要遵循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否则也改造不了。
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也有不依赖于人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人化自然的人化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化程度很高,自然界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是人制造出来的。比如扩音器、收音机等都是人制造出来的,有的是经过人改造的,但还保留着原来的形状,比如粮食、蔬菜、家禽、家畜等。
还有些东西,人的烙印就很轻,比如月球,虽然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对它的改造是非常轻微的。就是在地球上也还有许多领域人迹罕到。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它本身有它的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而人对它的改造必须在承认它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所以人化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决不能成为否定客观存在的根据。
至于“属人世界”的概念是很含糊的,不像“人化自然”那么清楚明确。“属人世界”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讲的,它的意思不过是说:人认识、改造了这个世界,决不是说这个世界就是属于人的,就是完全由人来决定、没有客观存在的。
在实践的“根据”方面,目前提得较多的是现代科学的问题。在有些人看来,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是过时的思维方式,是属于牛顿力学时代的思维方式。在牛顿力学看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从现代科学来看,特别是从量子力学来看,就不是这样。有人认为量子力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测不准原理”(量子就是讲的微观世界那些微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否定了世界的客观存在。
这个原理说,在人们测量微观粒子时,如果测准了它的位置,就测不到它的动量(动量是“质量乘速度”),也可说测不准它的速度;测准了它的速度,就测不准它的位置。这与宏观物体不一样,宏观物体可以同时测准位置和动量。比如火车以多大的速度在铁轨上运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地方,这些都测得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认为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仪器来测量它,才出现这个问题的。微观粒子存在的状况已经有我们的仪器参加进去
了,也就是说主体参加进去了,我们的实践活动参加进去了,叫作主体介入。所以,我们不能谈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离开人的实践的,即离开了测量的微观粒子的状况和运动。
微观世界是如此,宏观世界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整个宏观世界都成了问题。前面讲金观涛的《人的哲学》中明确讲“月亮在人没有看见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他的根据就是量子力学,他做了一番推论,他说:我们现在说月亮是存在的,这是个常识,而常识是不可靠的,按科学来讲,应该说月亮在我们没有看见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讲得含糊一点,说存在不存在没法说。有人在《求是》上撰文专门驳斥这种观点。另据一些物理学家说,“测不准原理”首先翻译方面就有问题,不是测不准,应该译为不确定性原理或不确定性关系。不确定是微观粒子的一种性质,与宏观物体性质不一样,不确定不是测量方面的问题,与主体介入没有关系,不能用量子力学作为论据来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间,测不准原理究竟是不是个客观原理、客观规律?测不准关系是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不是你愿意测得准就测得准,你不愿意测得准就测不准?实践告诉我们,谁都测不准,测不准是客观的,因为不确定是客观的,它与我们的意识、感觉没有关系,即使里面有主体介入、有仪器的因素,但整个测量过程、实践过程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正如茶杯是人制造出来的,但它的存在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所以不能以此为根据来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列宁的物质定义里面最关紧要的思想是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这个思想是不能怀疑、不能否定的。至于列宁的这个定义表述得是否精确,我们可以研究,这里有一个正确理解的问题。
在谈到列宁物质定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列宁说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们回过头来问,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是不是物质呢?比如,各种微观粒子,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它们是不是物质呢?这只是个表述问题,对
于列宁的话不能理解为他谈的只是感觉。
列宁没有给物质下定义,是我们从他的著作中抽出来把它看成是定义的,我们只能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即把为感觉所反映,了解为经过我们的感觉为人们所认识,不一定是直接的感觉。对此不能理解得太狭隘。
另一个问题是,既然客观实在是物质,世界上一切客观实在的是不是都是物质?比如阶级斗争、事物的运动、发展、时间、空间,都是客观实在的,是不是物质?这也是理解问题。列宁在这里讲的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的任何东西,它主要指的是客观实体,用我们普通话来讲是东西,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所谓实体,它是运动、发展、空间、时间的载体,即承担者、基础的意思。不能说运动是物质,只有运动的载体才是物质。马克思把它叫作运动的主体,这个主体当然不是与客体相对的那个主体,而是载体的意思,即承担者、基础。
运动总是什么东西在运动,是物质在运动,所以客观实在实际是讲的客观实体。也不能讲阶级斗争是物质,阶级斗争是物质的关系还可以,但不能讲是物质。客观实在应该理解为实体、实实在在的东西。列宁的物质定义具体表述究竟应该怎样,可以讨论,不一定他的表述就是最严格、最科学的。根据现代科学的成就对这个表述做一些新的修正是可以的,但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是不能动摇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有一个重大的成就。过去对物质下过许多定义,如讲物质是水、气、原子、电子、以太等,所有这些定义都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把物质看成是某种最后的东西,是所谓宇宙最后的质料,构成宇宙最后的砖块,塑封是把物质等同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科学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这个物质定义就不适用了。列宁指出这些都是物质结构,不是物质的确切的定义。
列宁定义的优点在于彻底地摆脱了这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纠缠,不管科学如何发展,不管发现什么新的物质形态,反正都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东西。所以,不管自然科学如何发展都不会推翻或动摇这个结论。科学的发展可以丰富这个概念,但不会推翻这个概
念。物质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是最基本的概念,历史上和今天,凡是反对唯物主义的人没有不反对物质概念的,因为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正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前面的命题: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之所以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因为它是物质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所以物质总是最后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有许多命题,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等等,都是说明这个道理,说明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世界统一的基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不能否定的、不能动摇的。这个观点是由全部人类活动来证明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反反复复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存在。还应指出,否定世界客观存在的人也会把自己的客观存在否定掉,因为你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没有了,哪里还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