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从语言的媒质特征看多媒质语言整合的意义维度 周 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鉴于语境意义的发散性改变了言语所指向度的深度模式,显示了言语行为与媒介环境下多元用法的 横向关系相应的众语狂欢、能指漂浮现象,对语言的媒质特征的观照在某种程度上恰为语境意义的发 散性向度提供了一个内聚的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传播领域中语言媒质特征的观照,审视媒介汇聚语 境下语言媒质整合的意义维度,强调对使用语言的媒介环境的觉察对于语言建构意义模式的作用,并 结合媒介素质教育,提出建设语文教育新内涵的远景目标。 关键词:语言媒质特征;传播领域;语文;媒介汇聚;媒介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08)04-0069-05 语境意义的发散性向度提供了一个内聚的视角,或 从语言共时的结构关系中来了解世界,离不开 者为意义的重新出场提供一个整合的参照。 媒介对语言结构的制约:由于传播的媒介形式制约 作为一个语用学的概念,“语文”相当于为言语 着语言使用的交际语境,媒介形式的演变不单促成 活动所涵盖的“言语”,它用来表示人们使用语言的 了语言构型的微妙变化,也成了扩展人类思想方式 活动,“语”与“文”的合言,即包含听说(口头)读 甚至生活方式的催化剂,附着于媒介中的语言不仅 写(书面)四项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语言交际的“言语 是交流思想感情、再现现实的工具,同时也在构造感 行为”①,具有的言说和书写的言语内涵。受传播方式 知的现实世界,甚至构造使用语言的主体。在某种程 的影响,虽然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仍存在,但运行于 度上,媒介决定了使用语言的意义模式,语言的媒质 电子媒介上的网络和影像正挟裹着口语和书面语使 特征即由此产生,而对语言媒质特征的了解,便是反 言语空间因媒介汇聚而变得丰富了,丰富的媒体传 思语言意义模式的一个向度。 播方式和媒介的兼容性使语文既能在不同场合发挥 虽然言语行为不能离开语言的基本规则,不能 作用,又能整合于同一媒介层面。但是,在媒介日渐 离开如哈贝马斯所言的“一般性言语情境的规范性 复合的符号体系中,直观的图画与影像正占据了突 质”,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言语活动已经扩大了语 出的位置,语文表述的固有内涵正在媒介汇聚中虚 言的边界(如网络语言现象),语境意义的发散性正 化和消褪。 改变了言语所指向度的深度模式,显示了言语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传播领域中语言媒质特征的观 与媒介环境下多元用法的横向关系相应的众语狂 照,审视媒介汇聚语境下语言媒质整合的意义维度, 欢、能指漂浮现象,语言符号对意义的表征模式已经 意在强调,语言的媒质特征是与一切形式的传播一 变成语言符号的自我指涉模式,而且,哈贝马斯主张 样,在媒介汇聚的情形下具有彼此的互补性与互生 的交往理性所依赖的言语有效性的基础(如真实性、 性,而且,对运行于媒介环境下语言表达效度的觉 真诚性和正确性等)也有被动摇的危险。鉴于言语使 察,是语言建构意义模式的关键。 用的随机性所导致的意义不确定甚至缺席,对语言 的媒质特征的考察让我们得以看到纷繁的言语活动 按照罗杰・菲德勒的传播领域概念,各种传播形 背后所凝合的语言媒介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恰为 式根据其内在的主要特征被组合到三大领域中,这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周涛(1965一),男,安徽和县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现为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文学和视觉 文化的研究。 ・69・ 大领域分别是人际传播领域、广播领域和文献传 冲击下发生新的构型,如传统的纸质媒介已通过文 播领域。② 字、照片、图形等混合形式来传达信息;新的媒介技 根据对语文在不同传播领域使用情形的考察, 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多媒体现象,出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传播领域中语言媒质的特征,列 现了两个以上或更多的传播形式正为一个兼容性强 表观照如下: 的媒体所整合的情形,如当前的网络媒体已能通过 人际传播领域 广播领域 文献传播领域 全活动视频、动画和声音,以及静止的图像和文字等 媒介 身体媒介 , 播影视媒介 纸质媒介为主,还有简 各种混合形式来传达信息,已将各传播领域中信息 身体媒介 帛、器肌、石头等媒介 传递方式整合在同一视窗中。可以这样说,媒介汇聚 口语化文本(包含有 书面语文本(包含方 口语(包括普通话 限的书面语提示和说 言等口语,但以书面 正表现出传播领域的日益兼容和渗透,它不仅是各 语文 和方言) 明,除戏曲、曲艺外, 语为主,书面语中以 种各样的媒介形式可共存于当今的传播场域中的传 语未必同音 一般均为普通话) 普通话为主,此外还 书同文、大众传媒有 有文言) 播现象,而且也是诸多的传播形式为新的媒介技术 语同音要求 书同文 整合于一个兼容性更强的媒体中的发展趋势。媒介 方便性 控制性 控制性 无中介 有中介把关 有中介把关 汇聚的语境已经将语文历时的的演变轨迹汇聚在一 有播 时问 有版面 个共时的媒介结构关系中。 同时性 身体的在场性/在 广播传声/影视声像 即时/延时性 自由性,便携性 置于媒介汇聚语境下,考察各传播领域中的语 线性 限定场域 视觉文字,配图片 时空 不限定的实际生活 真实情境/虚拟情境真实情境/虚拟情境, 文活动,我们不但看到受制于某个传播领域的语言 场域 直观性 , 想象性 传播面较窄 传播面宽 传播面较宽 媒质特点对言语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制约的因素(如 广播领域对言语通俗性的要求是与广播的诉求的主 方向 交互性 以单向性为主线性 单向性 非线性/线性 线性/非线性 导倾向是有关的,而也正是看到人际领域言语行为 随意性 稳定性 稳定性 的方便性与随机性,为使交往达成共识,就得为交往 编码 (如表情借助于身体信号 建构性的影像编码双方设定限定条件,如双方须有相同的概念体系,具 , 建构性的文字编码 势等)的非建构性/、声音、手 言语附于影像 纸面凝聚,含蓄蕴藉, 松散建构性的言语 蒙太奇,直观影像 间接形象 备哈贝马斯所谓的言语有效性基础等),通过观照和 比较,我们更看到传播领域之间语言媒质的相互影 大众性(接受信息无 精英性(接受信息须 民间性 须训练,但保持自明 经过训练) 响,尤其它们之间的彼此互补的因素。如文献中凝练 (接受信息无须训 性须接受媒介教育) 能动性(信息可以选 接受 练)的书面语固能补人际交往中口语语意分散之不足, 同氛围的相互感染 可选择) 被动性(信息相对不 择) 性 幻觉体验,影像诱导 期待视野,文字沉思 而口语交际语境却能呈现书面语所不足以描述的情 与召唤 与品味,审美想象 感氛围和交互效应;如传播领域中影像的直观性固 内容 日常性 通俗性 经典性为主 然能表现单纯的抽象文字所不足以表现的全息语 主体 际性 被询唤,趋于泛化 凝聚而沉淀 境,但文字却能给人的审美沉思与想象提供了从容 思维 发散性 直观判断性 连贯性、条理性 的回旋余地;又如,若主体一味被动接受以电子媒介 风格 亲切、随意 简约、个性化 凝练、简约 为主的广播领域的信息,而不借助文献领域的传播 需要说明的是,各传播领域中语言媒质特征的 来促进思考的话,主体自明性便易处于休克状态,而 确定是相对的,区分这些特征是为我们在媒介汇聚 与文字表述的理性内敛与思维一贯的阅读主体相 的情形下做出适合需要的传播方式和媒体选择并有 比,口语交际更可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开启思维的 效使用言语提供参照。 发散性触角,使思想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也有助于 由于“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③,一 形成主体际性交往理性。・…・・对语言媒质互补关系 切形式的传播不是相继进化和彼此取代,而是共同 的了解,恰能为媒体整合提供有效依据。 演进和彼此互补的,这使媒介汇聚逐渐成为媒介演 通过观照语言媒质特征,我们也看到依附在特 进的常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今天才拥有丰富多彩 定传播领域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性:一种领域 的传播技术。理解媒介汇聚,我们得认清如下事实: 在为语文提供某种使用效能时,也会对语文的另一 新媒介是在兼容了旧媒介的某些特征的基础上发展 种使用效能造成遮蔽。如文献领域中文字所形成的 起来的,如早先纸录的史诗就带有明显的说唱痕迹, 言语活动固然是有意义指向的,但它在确定某个所 “文”已包含了“语”的内容;旧媒介义在新媒介的 指时也把能指的物质性忽略了,就像词只有介人到 上下文中才显出其语境含义,但词的多义性则会被 ・7O・ 遮蔽起来,基于这种考虑,利奥塔在《话语,形象》中 就试图以形象性的感性与丰富、不透明和多义性来 种彼此策应和互补的艺术表现,只在自我指涉(即便 不论这些镜头形象本身能否连缀意义),这些混杂的 媒介因素就形成了互相的干扰。从变通的感觉而言, 通感固能产生秘响旁通效果,但它是需要在悟透一 种感觉后才能打开通往类比这种感觉的其他感觉的 改造话语的理性霸权,他推崇想象的和一词多义的 诗歌转义,推崇写作中的暖昧,通过“以言词作画,在 言词中作画”,发展一种形象化的写作模式,凸显形 象性与话语性在文学内的张力④,韩少功在新作《暗 示》中呈现语言与具像的相互压缩的关系既有在这 方面探索的意味。其实,在中国传统书写中也呈现了 话语逻各斯及对此加以解构的现象:儒家经学崇尚 通道的,若心无法沉浸到一种感觉中却马上被另一 种感觉覆盖或叠加,便会造成能指的泛滥而主体感 受性的减弱。感官在被迫接受轰炸中,看却未必能看 见,听却未必能听到。虽然我们不否认不同媒介并置 在经典文本中“立言”,由“我注六经”变为“六经注 我”,将“经”视为以书写使意义出场的社会价值本 体范畴和话语权力,与此相对,道家诗学则以“意在 言外”、“境生象外”将“道”视为不可言说只可意会 的自然本体,以“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反“立 言”方式对书写的话语权力和经学中心进行了解构, 而汉字的象形及文学的意象恰为理解中国诗学的张 力提供了注脚。 通过对不同传播领域语言媒质特征的考察和比 较,我们还发现,在传播领域的彼此渗透中,因单个 媒体被整合到多媒体界面后单媒体传播功能有可能 降低,融通其他传播领域的复合领域或汇聚于一个 整合媒体中的语文比起其在某个传播领域中所单独 承担的传播功能而言,可能会产生因离心而导致的 弱化倾向,如,由于影像的介人,电视中滔滔不绝的 画外解说比起无线电广播中的解说而言,虽然前者 提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扩充了信息的容量,但 存在着话语信息被图像信息挤压的情形(文字在网 络传媒中的作用之于文字在纸质媒体的作用也有类 似这种情形)。除去单个传播领域中语境被削弱的因 素(被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口语文学固然化约了传 播中的口语文学鲜活语境及表情等因素),多媒体界 面无疑抵消了单媒体语境中所需要投人的注意力。 在众语喧哗或话语与声像的交响中,人在接受信息 时诸多的感官并用,对信息的接受来不及进行相应 媒介所需要的感觉的转换。比如,当我们一边看着电 视画面,一边听到解说员的画外音,虽然我们需要解 说的提示来读懂画面的复杂内容,但若解说的话语 只是重复画面的内容,反而会剥夺我们对画面的感 悟,在这种“双重说明”面前,我们注意力被分散了, 画面本身的冲击性就被减弱了,而且,始终的声画同 步反而是反现实的,因为它无视了人耳对于声音的 选择性,干扰了观众的听觉感受。又如,MTV中随着 音乐的节奏镜头在不断变换,但它们与乐调、歌词并 不映衬,全无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那 存在着一定的互文性,但它们至少应该是有机共生 的,如中国传统的卷轴画中画与题跋的互文性,如影 视艺术中声画对位产生的互文性等。 通过观照和比较语言的媒质特征,我们至少在 两个向度上拓宽了对多媒体整合应用的理解。其一, 在时间层面上,对于建构认知而言,媒体的选择性使 用是有其顺序要求的,如将人际沟通作为教学中师 生交流的纽带的话,则可将影像传播可看作是激发 学生感性认识的手段,进而将文献传播作为构筑学 生个体觉知与思考的手段,而最终将人际交往看作 是使思想呈现出流动与开放的手段。其二,在空间的 层面上,只有考虑到媒介的互文性及彼此的互生性, 媒介汇聚于整合的新媒体界面才是有意义的(需要 辩证地看待网络中媒介汇聚的现象),在这个界面 上,媒介的整合技术得让位于媒介的整合艺术,以保 证媒质语言符号性的内在统一,这好比媒体间的蒙 太奇关系,否则,单个媒体有可能成为多媒体界面上 的离心因素。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本身也 代表一定的意义模式。由于各传播领域中的语言取 决于我们因何种需要在何种语境下使用,语言就其 媒质特征的工具性而言是无所谓好坏的;虽然我们 现在选择媒介的机会比以往更多了,但媒介整合传 达意义的难度也更大了。 人类传播能力的扩张已使具有临场感的以身体 为媒介的广播活动在影视媒介的复制呈现中已丧失 了“光晕”,仪式性让位于叙述性,继而让位于娱乐 性,膜拜价值让位于认识价值,继而让位于展示价值 了。同样,文献领域中的编码规则代替了汉语书写的 结构规范,汉字的形象在电脑键盘中被语音和拆解 的偏旁所肢解,以机代笔后,书写主体已没有执笔写 字的语言形象相伴,更别说由笔意和书法带来的审 美意趣的“光晕”了,没有了手稿的个性化痕迹,甚 至可以没有文本的边界,在键盘操作使书写速度大 ・71 ・ 大提升后,书写更像是一种自动化的无意识行为,多 快感随意而少理性沉淀,以至于复制和拼贴成为生 产文本的主要方式了。在人际交往领域,虽然发达的 体所左右;所谓“赋权”,是个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 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进而通过理性思考与对 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产制创 意的、良陛的、教育的讯息⑦。对传播领域中语言媒质 特征的认识及媒介汇聚语境下使用媒质语言的选择 在媒介汇聚的环境中才不至于迷失于语言能指的迷 宫中,能充分认识媒介语言的生产环境、机制和形式 特性,意识到媒介对现实的再塑功能和传递的意义 符码,甚至能察觉到媒介给自身带来的快感与询唤, 并且以能有效使用媒介、相互转换媒介的方式来审 视意义表达的效果,并有效传达、生成有价值的意 义。而且,从语文(话语和文本)的意义维度来审视 语言媒质的整合空间,更可以打开现有的语文教育 种理性,又不为其内在的危险所缠绕?”⑥虽然结 与媒介素质教育的通衢,将国内缺位的媒介素质教 构主义是一个强调内指的用语言模式建立起来的系 育融于语文教育中,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统,但它由于缺少对语言符号指涉的自我意识,缺少 势必要因媒介汇聚现象加剧和媒介素质的强调而显 对语言符号与语境相关联的认知,其自身走向了语 出新的变化来。在加拿大,媒介素质教育已被整合进 言的牢笼。甚至,即便如后结构主义者们所说,文本 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一语文课中,“理解媒介文本” 的开放性使读者期待着从文本的指示中获取确定意 已被当作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在该课程中,“教师 义的努力是徒劳的,读者只能参与文本无限延续的 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报纸与文章所使用的标题、语言 能指游戏,但不容置疑的是,文本同样要考虑其结构 及所代表的意义,区分事实与意见的不同;学生可通 的内敛性、其依附于媒介的语言媒质特性以及向所 过阅读报纸来掌握那些可读性高、有价值的词汇。此 指不断趋近的结构化的能指轨迹,我们不否认意义 类课程不仅培养良好的读者和写作者,同时也培养 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可这种意义的流动和开放也正 他们的媒介素养”。⑧ 是由于主体介入,经主体的感受、思考、回应所生发 让媒介教育与现有教育有机结合,跨学科实现 的,这种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使用语言的 媒介素质教育是加拿大媒介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 自我觉察。 而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作为渗透到其他所有学科中 当前,传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已不能适应 去的学问,正呈现了所有传播和交际语境中的文本 信息社会中获取知识、建构意义的需要了,解读、批 和话语意义生成模式,在语文课中融人媒介素质教 判和利用媒介能力的媒介素质正成为现代人所必须 育正是看到了当前语言媒质变化的现实、出于加强 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诚如学者吴翠珍所言,作 对媒介环境下语言表达效度的认知而采取的有效应 为优质公民教育,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 对之策。面对在视觉文化转向和多媒体环境中成长 现代公民两种能力:释放和赋权。所谓“释放”,是指 起来、惯于用直观形象来思维的学生,语文教育为培 个人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不被媒 养学生的理I生思辩和审美想象,固然不能放弃通过 一媒介技术为远程交流提供了方便,却日益使交流脱 离身体的直观性与在场感,这不可避免地化约了与 在场交流相伴生的语境意义……当受制于媒介因素 的符号抽象了意义的原初语境,直至当前符号脱离 所指的意义本身而作自我指涉时,我们可悲地在文 本和话语面前一再退缩:由还原历史真实语境意义 之不可能到依当前语境来敞开文本与话语意义阐释 的不确定,直到取消语境本身的意义而凸现符号的 游戏状态。福柯曾论证过的三种依次承递的话语模 式(相似性模式、表征模式和自我指涉模式),表明 语言范式转换正导向意义的缺席状态。 确立语言的意义维度,其实是将结构主义理论 为指导的语言表征模式置于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意识 的探照下,以现实语境作为参照物,辩明语言媒质在 构建意义时的不同模式和特点,审视其表达的有效 性及其限度,从而为意义缺席而问题丛生的语境提 供可能的意答。正如詹姆逊在批评结构主义时 曾说过“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一切皆语言的观点无 可辩驳,但也无法辩护”⑤,我们同样也应该重拾福柯 的话:“我1"High何作为理性存在物而存在,有幸实践 策略,这都是媒介素质的重要内容,是鉴于电子媒介 及其媒质语言在信息社会中主导和改变人们的认知 方式和世界观、进而影响公共领域结构的强大威力, 为避免能指盛宴时“话在说我”的信息膨胀而主体 萎缩的语境背景,促成以主体出场并带有理性自觉 地表明“我在说话”的自主姿态。 从语文(话语和文本)的意义维度来审视语言 媒质的整合空间,可以将语言的建构功能置于媒介 汇聚的环境下呈现出可供使用主体现身的可能性, 以此来填补国内尚存空白的媒介素质教育:使人们 ・72・ 语言应用(言语行为)来表情达意、生成意义模式的 传统内涵,但现实语境更迫使语文教育要更善于将 语言法则融人到多媒体整合运用的符号学层面,更 善于领会语文对于影像、图画、音响等有机共生的互 文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视并评价媒介汇聚语 境下的超文本、摄影文学等媒介语文的新生态,才能 有效地将语文能力与媒介转换能力结合起来,适应 出版社,2000:22。 ④金惠敏图象增值与文学的当前危机[A】.王岳川 媒介哲学[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l8—21 9。 ⑤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美)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 义与形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 5,8。 ⑥李陀、戴锦华、宋伟杰漫谈文化研究中的现代 性问题ht tp:// ̄ ̄w.pkucn.com/reOirect.php? tid=l698 O&goto=1a Stpost。 复合性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 媒介素质,以适应语文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 的转变。 注: ⑦张开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 现代传播,2004,(6):1 05。 ④张艳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现代传播, 2004,(3):91。 ①周 涛管窥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论 坛,2 O04,(4)13:21—24。 ②RogerS,Communlcat ion Technology,P.26.转引 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0:22。 ③Rogers,Communicat iOil Technology,P.26.转引 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 (责任编辑:吕进) (上接第58页)要危险因素 2.3.1中年人群在工作和家庭中是中坚力量,生 活与工作的紧张度较高,身心健康极易被透支,且自 我关注程度不够。 2.3.2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和结构不合理,缺 少体育锻炼、吸烟、嗜酒、口味偏成等不良生活行为 方式。 2.3_3中年期处于矛盾中心,面临社会、事业、家 庭等多方面问题,极易进入危机状态,长期的应激和 不良心理状态是中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主要致病 因素。 2.3.4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服务功能虽初步 具备,但在卫生服务中所占比例不够大,居民认识和 投入相对滞后,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3.对策与建议 3.1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解决一些慢性病 居民的角色进入及长期高节奏长活下自我健康关注 问题。与街道居委会联系,取得支持与协作,针对社 区居民角色冲突引发的自我健康关注程度不足的现 务中心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卫生主题日宣传活 动、板报、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增强健康意识;有 针对性地对一些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降低生活 方式疾病的发生,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_3居民档案动态管理。及时补录居民个人健康 信息,把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管好、理活;对合并有慢 性病的居民,按病种分类管理,做好慢性病的监测和 危险行为因素的控制管理,制定优先干预措施,通过 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做 好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管理。 3.4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转变理念,将医疗卫生服 务工作落实到位。根据居民个体情况分类管理,针对 不同人群的高危因素、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等情况,提 供正确有效的科学干预措施。 3.5发挥中医药在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预防 和保健作用。利用社区内有一所中医医院的对口指 导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 方面的经济、便捷优势,如颈椎、腰椎的牵引推拿,脑 状,建立了健康督导三级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与居委会合作,在社区唇民中聘请热心居民为健 康督导员,让居民参与到健康管理活动中。 3.2倡导健康行为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卫生服 卒中的针灸康复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为社区居 民提供费用低廉、健康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责任编辑:夏万夫)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