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歌行 【阅读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 3.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阅读准备】 小黑板 【阅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谁来背一首?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一首新古诗,读题。 2.简介作者。汉乐府是汉代专门用来制作音乐的机构。 二、学习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疏通诗句大意。重点理解:复:再次,归:回来,徒:白白的。 3.赏析重点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解意思,感悟道理,情境迁移运用。 三、熟读成诵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背诵本诗。 2.风 【阅读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对风的赞美。 【阅读准备】 小黑板、图片 【阅读过程
飞流直下三千尺: ( 1
)学生体会 \" 飞流 \"\" 直下 \" 。 ( 2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 1
)重点理解:疑,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 2
)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生质疑: 1 、 \" 生 \"
为什么不用 \" 升 \" ?( 1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 2
)生,产生而后升 起。 2 、 \" 挂 \"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 1
)学生交流。 ( 2
)老师引导学生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并成诵。 8
、赠汪伦
阅读目标 : 1
、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阅读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阅读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
、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
、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
、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3
、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
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 他们之间
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
、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 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
、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
学生质疑 ) (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
朗读。 7
、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 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
、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
、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背诵古诗 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阅读目标 :
1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背诵课文。
阅读过程 : 一 、
知诗人,解诗题。 1
.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
.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
宿 ” 读作 “sù”
,不要读作 “shù” 。 2
.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3
.解词连句知大意。 ( 1
)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 2
)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 、 2
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 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 、 4
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
.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 .
看书中插图, 结合诗句内容, 思考:
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 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 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
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 表现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五、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10
、绝句(迟日江山丽)
阅读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阅读过程:】2
、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
、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 ------
也叫黄莺, 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 嘴淡红,
在春天经常啼唱, 声音很好听。 翠柳 ------
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 ------
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 ------
蔚蓝色的天空。 鸣 ------ 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 教师 纠正。
千秋雪 -------
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 千年。
万里船 ------
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 ------ 包含。 泊 ------ 停泊。
重点理解 “ 含 ”
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 教师 纠正。 4
、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13 望洞庭
【阅读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含义。 3.
感受洞庭湖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阅读准备】
小黑板
【阅读过程】 一、 揭题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2
、揭示课题。 3
、解题。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
《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 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
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学。 要求: ( 1
)拼读“螺” (lu ó ) 。 ( 2
)检查自学情况。 ( 3
)指读生字。
指名朗读诗句。
三、精读指导 1
、理解诗句。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拭,即擦。 句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
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 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 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理解后同桌练说,指名说。 2
、思考讨论。 3
、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
四、指导朗读,背诵 1
、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
湖光秋月 /
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
、教师范读。 3
、自由练读,指名读。 4
、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熟背《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