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智谋方略
论高职院校如何依托新媒体提升学生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认知度
石雨熹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299)
摘要:伴随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网络也不断成为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以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高要求。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怎样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其可以充分融入到高职思政教学当中,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和质量,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用性和针对性,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认知度提升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6-0061-002
为活动创设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文化活动属于校园中一道充满文化气息的一项校园风景,实施独具特色,并同时又具备教育色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的重要基础[1]。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或自主组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在学生积极融入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和气息,由此可以在无形情况下,达到以文教育人,及以文感化人的教育成效。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性节日和优秀文化符号非常多,可利用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氛围的熏陶和优秀文化符号的渗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也是高职院校以开展校园活动来达到育人目的的重要渠道。在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民族的重大节庆日等等,来对社会主流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效用。通过实施丰富多元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及创办内涵丰富并且非常严肃的庆典及具备纪念意义的活动,来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三)充分展现高职院校本身优势以此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结合
高职院校具备自身特有的思政教育优势,这一优势就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是一个创新实践发展的新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2]。教学过程中企业的高效参与,对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引入企业文化当中,可强化企业文化的教育学习和宣传,除此之外在企业实习
·61·
最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让其面临较大挑战。新媒体时代具有信息的传播量大、虚拟性和碎片性的特点,在此情况下,作为高职院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新媒体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同时还需对思政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高职院校依托新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价值。首先,对于培养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对坚定文化自信都非常有利;其次,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实力,及对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坚持理想信念,充分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推动性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春发展关键时期,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但是思想却还有待完善,规范性的行为意识比较差,在此情况下,一定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及规范化教育,这样对于学生有效构建自己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非常有帮助,如此在新时代下,学生才可以有效实现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我国的民族精神,需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精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和感化学生,必须包括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继而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文育人,以文感人。从现时期高职院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缺失,思政教育中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文素养不足,
功利心太重,爱国意识薄弱,道德素养较低,缺少自主判断的能力等等。这些现象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受院校本身缺失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和社会大环境下的功利心理,及人才培养导向因素所形成的。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其属于一项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优良的教育氛围,对于学生个体优秀人格的养成非常重要,社会大环境下正确价值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对学生本身价值观的合理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合理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会使学生深入的感触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还可熏陶学生思想,长期如此,一定会创设出新时代优秀的人文氛围和环境。
三、高职院校依托新媒体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的途径
(一)依托新媒体对传统文化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以往用于信息传统的方式现已被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所取替,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变化,高职思政教育方式因此也需紧跟时代发展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BBS论坛、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现已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针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实施思政教育的教师可利用微视频、微课、慕课及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查找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彼此的阅读体会、并同时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加入到教育活动当中来。在思政教育中,需发挥学生主体性,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管理自己。通过创新发展思想合理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以往思政教育方式,高效性的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当中,由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
(二)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主题
智谋方略 期间,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国我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计划中,把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属于一种非常优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重点呈现,同时还属于职业价值的发展方向及行为体现。通过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对企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中挖掘有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优秀思政育人元素,把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当中,由此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利用新媒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现时期,很多高职院校在激烈生源的竞争背景下,为了获得到生存和发展契机,便把办学理念确定为以社会需求为主,将就业
当作发展方向,将能力当作基础,为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向的培养和教育,然而却对学生本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培养有所忽视,长期如此,院校仅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却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和形成,重专业和技能的发展,而忽视育人教育。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本身需在强化学生个体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前提下,还需强化学生本身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合理引导。因而强化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是提升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只有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到教材当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之中,并同时充分展现在现有行为当中,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养成优秀的文化素养,并由此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四、结语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依托新媒体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是时代发展对
智库时代 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战略需求,同时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也是高职思政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石雨熹(1987-),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院校依托新媒体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研究,(项目编号:SZ19049)。
【参考文献】
[1]卞程秀.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67-69.
[2]王喜英.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6):10-12.
(上接第59页)
求英语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素养。如英语教师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展开生态文明内容的融合教学,则教师势必要实现对英语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知识内容的挖掘应用。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辅助大学生在课后的英语学习中能够的展开生态文明学习,能够在既定的英语教学中挖掘出生态文明知识等。当前提高英语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第一是要求学校能够统一对教师的教案设置展开规范引导,确保教师能够将生态文明教学活动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应用中;第二是要求高校能够集中展开对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内容的培育和考核,确保教师同学生一样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如此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二)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时期下要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同生态文明教学有机融合,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已经成为必要所在,但是新模式要兼顾哪些原则特点则成为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变革的关键所在。站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的角度来看,当前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必须是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应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实践应用型的知识活动,要求学生在具有生态文明知识之后,能够将知识反哺到生活实践中。如学生知道了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的情况,因此在生活中,·62·
学生能够下意识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当前是要求能够借助生活化知识导入英语生态文明教学活动。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从中导入一些新时代流行的、引人注目的主题英语内容,通过导入这些新的阅读内容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实际中感悟到水资源保护的生态文明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着的生态文明精神有一个新的了解。如在阅读之后,大学教师布置课后的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由此书写一篇如何保护水资源的作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够下意识的观察自然,关注自然并且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自然。
(三)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无论英语课堂中具有再多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但是其毕竟不是专门的生态文明教学活动。因此实现对英语课堂中的生态文明资源的丰富和创新仍旧很重要。这就要求能够更好地借助网络资源,借助生活实践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是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在线资源库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合到大学英语中,从而丰富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展开英语的交流学习。如有的外教将英语课堂转移到户外,
在学校的小花园展开英语教学活动,通过此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更好地将生态文明知识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要求在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育人全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做好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体系教育活动,确保教师拥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教学模式中都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还要求能够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实践课的形式,校园活动的形式,不断地融入英语教学内容和生态文明教育;还要求能够在英语实践应用中展开生态文明行动能力的培养,如在英语实践应用题中完成生态文明行动方案的制定等等。旨在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全方位的践行和发展。
【作者简介】杨继美(199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2):1-3.
[2]龚克.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5.
[3]王敏.论英语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