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
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 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见相如,必辱之 于是入朝见威王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府吏见叮咛 ..D.风吹草低见牛羊 军无见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相当于我 A 见到\\拜见 B 会见\\被 D 出现,显现\\隔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亦去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我从去年辞帝京 吾不可去,汝不肯来 ..C.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休去倚危栏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答案】A 【解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与徐公孰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仔细\\谁 A 写字,书写 B 和----相比,哪一个更 C 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徒以吾两人在也 ..B.乐毅之徒通其意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 步行\\只是 B 一类人 C 白白 D 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等不肖,请辞去 .
A.狱辞无谋故者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 D.归去来兮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辞别 例句 辞别 A 供词 B 推辞 文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A.臣之妻私臣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D.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答案】B 【解析】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樊哙侧其盾以撞。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皆白衣冠以送之 ..
C.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介词,凭借 A 介词,用\\连词,表承接 B 介词,用\\连词,来 D 介
词,凭借\\连词,表目的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赂者以赂者丧 .B.汝殁以六月二日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C.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举匏樽 以相属 ..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 介词,因为 B 介词,在\\连词,表目的 C 介词,把\\连词,承接 D 介
词,把\\连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忽魂悸以魄动 ..
C.策之不以其道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斧斤以时如山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皆以美于徐公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认为 例句 认为 A 时间的范围 B 地点范围 D 通“已”已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A.秋以为期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认为 例句 认为 A 把---当作 C 把----作为 D 把----作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翻译下列句子
(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
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实战演练。
(2015-2016学年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一3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
2分,共8分)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夫赵强而燕弱 ..C.张左右翼击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击秦军于宜安 会于西河外渑池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
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
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
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
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2分)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分) 【答案】 1. B 2. D 3. D 4. B
5.(1)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3)(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
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做大事情就不用顾忌细节,行大礼就不用在乎小礼节.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像
鱼和肉一样(任人宰割),还告辞干什么?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就可以借助前后的语境和句子本身的小语境进行推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把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前
后同则同。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比如本题的“于”,都是放在地点前面,故都解释为“在”,用法相同。前后异则异。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
能的一组”,这里有三个条件,一是“直接”,而是“李牧”,三是“军事才能”,依据这三个条件即可选出答案。②“匈奴每来,出战”,这是反衬,属于“间接表现”,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用匈奴的表现侧面衬托李牧,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这是朝廷的军事安排。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首先应认真审题,审出题干的要求,要特别注意题干中是
否有“直接”“间接”等字样,比如本题,题干中明确说明选出“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这里的信息有三个,“直接”“李牧”“军事才能”;然后运用排除的办法进行选择,比如本题,借助“直接”二字即可排除②④两句,因为这两句都属于侧面衬托。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
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有误,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文中原句是“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可见应是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辨别正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比如第二句中“„„者,„„也”,判断句;第四句中,“何„„为”,固定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
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 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逃亡到魏国去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方城。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国兵士)。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大败秦军,赶跑了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拒敌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亡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