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教学设计
【宋】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
1
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厚禄了!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11.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2.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3.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2
14.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5.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16.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7.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8.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写作背景】
蒙古军自从于公元1235年开始南侵后,以后几年每年都要派军南下掳掠。南宋军民对蒙古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战争互有胜负。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淳祐四年五月,蒙古军又围攻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由吴文德率水陆军增援解围。词人刘克庄不断听到这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势危殆,他希望当权者广招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救危亡,写下了《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了解作者】
刘克庄(1187~1269)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蒲田一带)人,南宋著名的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以荫入仕,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任建阳县令时,曾因作《落梅》诗
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得罪权贵,废置十年。 刘克庄所写诗词多感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3
代表作有《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直州》、《沁园春·梦浮若》、《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等。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
4
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
5
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知识梳理】
1.“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戎主:敌人的首领。
国家的命脉微弱得像游丝一样,我慨叹不知何日能够长缨在手,缚住作恶多端的敌酋。其实人间并非没有好汉,只是谁愿意对这些良材多放宽些尺度呢?
起笔接连问句。“国脉微如缕”,点出了当前局势的危急,为全篇定下了苍凉的基调。“未必”二句领起下文,是全文阐发议论的重点: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在当前险恶的时局中,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这让人匪夷所思。
2.“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韩五:韩世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因其排行第五,故称之。据《宋史》载:“世忠字良臣,绥德军人,年十八,始隶延安府兵籍。?悍
6
绝人,不用鞭辔,能骑生马驹,挽强邓射,勇冠军中。家贫无产业。嗜酒豪纵,不沾绳检,人呼为泼韩五。”谷城公:据《史记·留侯世家》载,谷城公是授张良以兵书的老人,他对张良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因此后世称之为谷城公或黄石公。骊山母:骊山老母,传说中的仙人。《太平广记·骊山姥》引《集仙传》载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为说《阴符》之义。”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宋末年,韩世忠统帅在这一带屡次挫败金兵。
此几句意谓试看当年的泼韩五,虽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名师传授他兵法,也没有像骊山老母那样的仙人来相助,却成为了一代抗金名将,谈笑之间,黄河岸的金人被打得落花流水。词人以本朝名将韩世忠为例,热切地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不拘一格尽一切可能擢拨英才。让有识之士有其用武之地。
3.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棋柝:化用韩愈与李正封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联句:两人或几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称之为联句。这里是说曾经在军中过着下棋、联句的生活。登楼揽镜:上楼照镜。语出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冲梯:攻城用的冲车和云梯,此指边城受到了敌人的围攻。
7
此几句意谓:我年少时曾经在军旅中过着下棋、联句的豪放生活,岁月飘零,让人不由得感叹至今功业未建,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已经日渐衰老,但杀战报国的战机被频频贻误。现在敌人南犯愈发猖狂,正对我边境城池展开疯狂的围攻。
转片由少年时的风发意气转至今天风云突变的现实,深切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闻说”二句,一方面是写敌人入侵的猖狂与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则说出了南宋集团醉生梦死,仗恃长江天险苟且偷安的消极备战态度,为词人在下文的纵横议论设下了伏笔。
4.“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投鞭:典出《晋书》,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虚语:不可能实现的话。制难:解除危难。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指长江天险。张许: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投笔:取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莫题柱:常璩(qu)《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 请君不要只做空谈的书生,当年苻坚投鞭断流的话决非危言耸听,现在的蒙古人绝对有这个实力。自古一贤能制难,难道有了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就不再需要张巡许远那样的良将了吗?有志之士,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做只知追求荣华富贵、空谈误国的雅士了!
结句绾合全篇,重又深化了人定胜天的主题,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只靠地势的险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许多忠勇的英雄人物为之筹
8
划奔走。此几句造语慷慨,议论风发,洋溢着激进的爱国热情。 5.主旨:“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是爱国之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的深切忧虑。它不是对金而是对元,因为此时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6.艺术特色
①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②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 ③比喻、反问
7.赏析:“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
9
“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10
8.
9.上片先指出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然后提出世间并不是没有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朝廷应该不拘一格选用贤才的主张,最后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10.
11.下片抚今追昔,先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但已年老无为,然后
11
指出在敌人强大、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最后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 12.主旨:“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是爱国之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的深切忧虑。它不是对金而是对元,因为此时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