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卷第3期 2018年5月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身為取在我本學私学报
Vol. 31 No. 3 May 2018
高职学报特色办刊的策略分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高职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学术期刊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出版改革持续深化 的形势,高职学报应当主动适应,加强转型,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大国工匠的培育。为此,提
出调整办刊定位、重建评价标准、改革办刊模式、坚持数字化改革和彰显高职特色的办刊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报;办刊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林钢
G232A
文章编号:
1672-2698(2018) 03-0083-04
“胎记”。为高职教育服务决定了高职学报的性
质,是与本科学报和其他学术期刊相区分的重要 标志。[1]然而在实际办刊中,大多数高职学报习惯 性地喜欢模仿本科学报的办刊思路和办刊模式, 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能是在本科学报的阴影中 生存,丧失高职特色,导致千刊一面、同质化现象 严重,无法摆脱“小”“散”“弱”的尴尬。高职院校 与本科院校的区别不是办学层次的不同,而是学 校类型的不同。虽然同属高等教育,但人才培养 方向完全不同,本科学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高 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同理,虽然高职学 报与本科学报同属高校学报,都是学术期刊,但文 章发表的类型显然各有侧重。学术本身就涵盖了 “学”和“术”两个方面。本科学报所刊文章更注重 学理性,重点在“学”,高职学报注重应用性,重点 在“术”。类型不同,定位不同。看齐本科学报,热 衷刊登学理型、前沿性文章的做法,不仅有悖高职 学报办刊宗旨,而且还使高职学报特色逐渐丧失。 将高职学报看作是学术期刊大军中的一种期刊类 型,坚持特色办刊,坚持走自己的路,高职学报才 能一改往日的窘境,重塑形象。期刊是分类的,读 者是分层的,我们无法回避高职学报与本科学报 之间存在的差距,但高职学报办刊定位不准的问 题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社会各界对高职学报要宽 容,特别是有着绝对话语权的本科学报,不要歧视 高职学报这样一支新生力量,要承认高职学报对 繁荣我国学术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为高职教育所
高职学报是高职院校的窗口,是呈现学校最 新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刊物,是学术研究与交流 的平台。与本科学报不同,高职学报有其特殊性, 她的存在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土壤。在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势头很猛,2000年左 右迎来第一个高峰,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 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左右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建校,高职学报孕 育而生,其办刊历史至今还不满20年。高职学报 由于起步晚、学术平台低,加之盲目攀比本科学 报,一度偏离了高职定位,特色不突出,学术影响 力不强,竞争力缺乏,在学术期刊大军中始终处于 “小”而“散”的弱势地位。当前,国家层面的深化 文化改革思路已经明确。在国家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办刊历 史不长、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学报将如何应对,值 得关注。笔者基于对高职学报的热爱,根据多年 主编高职学报的经验,提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报的 特色办刊策略,为办好高职学报建言献策。
一
、
调整办刊定位:高职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一
种类型
学报的定位是逻辑起点,定位准确,才能在办 刊过程中彰显特色,焕发生命力;定位不准确,所 有后续努力都毫无意义。高职学报首先姓是“高 职”,其次名为学报。高职学报是高职教育改革发 展的产物,其定位必须服务高职教育,一旦偏离高 职教育,就会失去生存土壤,高职是其身上永远的
*收稿日期
=2018-03-03
作者简介:林钢(1959 —),男,北京人,编审。
83
2018年第3期取琺我未f私学报
作出的贡献;高职学报则要客观面对与本科学报 之间存在的差距,厘清思路,注重应用,精准对接 适合自己的读者群,在学术耕耘的道路上另辟蹊 径,只有彰显高职学报的特色,才能体现高职学报 的整体优势和存在价值。
二、重建评刊标准:高职学报需要有自己的评 判规则
如果高职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一种类型在逻辑 上是成立的,那么就应该要有一套适合高职学报 的全新的期刊评判规则。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社 会尚未构建针对高职学报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 高职学报一直生存在本科学报的阴影里。事实 上,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将高职学报放在了与本科 学报同一个评价标准上,才有了高职学报与本科 学报比较的习惯性思维出现。如果不改变对高职 学报的评价标准,与本科学报纠缠在同一个学术 标准上,高职学报将始终挣扎在众多学术期刊的 最底层,局职特色就会不断被抹杀,最终动摇局职 学报的办刊宗旨。从2011年《光明日报》开设的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的大讨论中可以看出,新形 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科学报尚苦于为自 身寻找出路,何况高职学报呢?继续模仿本科学 报的办刊之路,高职学报的路将会越走越窄,最终 无路可走。笔者认为,旧观念束缚了高职学报的 手脚,旧标准绑架了高职学报的行为。用一套僵 化的评判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进行评估不 仅不科学,更是不负责任,这样的评价结论误导社 会认知,使得原本就因起步晚而影响力弱的高职 学报更加不被认可,从而造成高职学报发展方向 的扭曲,使本应别具风格的高职学报被本科学报 同化,旧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高职学报走特色化 发展道路的障碍。[2]众所周知,评价体系和评价标 准具有导向作用,好的期刊评价标准应有利于期 刊的特色培育与彰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因此高 职学报应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学术期刊的分类 评估势在必行。评价高职学报,要看论文发表后 所产生的作用,即论文是否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 革,是否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是否得到高职院 校老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工人的认可。重点 看各类应用型研究课题产出的论文比重,职教界 有影响的专家稿件比重,知名企业成功人士稿件
84
比重,被二次文献转载的有关职业教育和应用研 究的论文的数量等。当然,高职学报作为学术期 刊,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中的一些最基本的 内容一定要坚持,如编辑质量、印刷质量、标准化 以及政治方面的要求等。
三、改革办刊模式:高职学报应该走集团化发 展之路
“集团化”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将 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 团的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 济运行实体,以规模优势来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规 模效益。集团化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结构,还包 括松散型组织结构。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期刊 办刊,目的在于通过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 应带来期刊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最终提高期 刊的办刊效益。就高职学报而言,由于其在发展 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战、选题重复等现象,缺乏市场 竞争力,抱团取暖凝聚合力就显得更加重要。高 职学报集团化是高职学报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高职学报集团化办刊,有利于使受计划经济影响 和传统办刊观念束缚的高职学报,走出自我封闭、 自我服务、与社会经济隔绝、与市场无关、无视经 济效益的现状,形成合力。集团化办刊可以将多 家高职学报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确保实现最 大化的边际效益。集团化办刊可以使各学报间更 好地分工合作,变千刊一面的内容大综合为各显 特色的专业分工,有利于树品牌,创名牌,展特色。 集团化办刊可以让各成员单位充分享受公共资 源,降低运营成本,减少重复浪费的现象发生,实 现低碳办刊。集团化是我国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 方向,也是改革高职学报办刊模式的一种路径。 从长远看,高职学报集团化办刊可以分三步走。[3] 第一步是学报间的自发合作,即自愿联盟型。自 愿联盟合作主体没有变,各方都可以接受,通过联 合形成办刊合力。第二步是主办学校间的联合, 即院校主导型。通过现有职教集团平台,将集团 内的学报联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合作的紧密度,充 分享受集团内的公共资源。第三步是重组兼并, 即主导型或第三方主导型。优胜劣汰是市场 规律,让市场作出选择,淘汰经营不善、管理不良、 没有特色的学报。通过或第三方的介入,得
取我未奪私学报
2018年第3期
以实现高职学报的重组兼并。在市场经济形势 下,利用有形之手启动淘汰机制,让弱者变 强,让强者更强。
四、坚持数字化转型:高职学报并没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人们 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地铁上乘客看报纸消 磨时间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低 头族”。据统计,2017年我国4
G智能手机用户超
过9亿户,其中90%以上用户习惯用手机浏览网 上资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就数 字化转型本身而言,高职学报与其他纸媒机会均 等、相对公平,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谁投入高、 转型早、准备充分,谁就笑到最后,高职学报终于 迎来了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数字化转型利 用软件技术为读者提供优质丰富的线上数字资 源,使移动阅读的信息量远超纸媒,且做到了为精 准人群提供精准内容知识服务,还可以为读者、作 者、编者三方互动提供交流平台,同时界面更加友 好亲切,链接更加方便自如。数字化转型不仅适 应了数字化时代读者移动阅读方式的习惯,还可 以引导读者培养阅读学术期刊附加资源的习惯, 这种附加资源是与论文有关的作者信息、研究背 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延伸或者是文献资源, 等等,载体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 至是新的链接。高职学报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历 史机遇,勇于担当,大胆自信地进行尝试,在利用 新技术改变论文呈现形式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同 时,在内容推送上要牢记使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 服务,彰显职教特色,让高职学报“活”起来、“动” 起来,一举改变“小”“散”“弱”的形象。期刊数字 化离不开数字化平台,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报学术 化转型的瓶颈。笔者建议,有能力的编辑部自行 开发,没能力的则可以“借船出海”。目前比较可 行的“船”有知网的“刊网融合”〇A
出版、超星的 “域出版”,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融合发展 (武汉)重点实验室的
RAYS蓝海系统等专业化
的数字出版融合平台。“互联网+ ”时代,“共享经 济”改变了“大”而“全”的固有思维模式,人们从 “去介质化”到“再介质化”过程中的被动创新,已 经意识到主动适应的重要性。[4]让专业的人做专
业的事,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在内容上进行 深度挖掘。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内容为王,不忘 办刊初心。
五、彰显高职特色:高职学报的发展具有广阔 的空间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坚持特色才能延长生命; 特色是学报的灵魂,坚持特色高职学报才能赢得 生存发展的空间。植根于职业教育的高职学报是 高职教育改革的产物,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载 体和交流的平台,是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 工具。高职学报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推介生 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研究成果为办刊宗旨, 彰显高职特色。[5]首先,高职学报在宏观上要服务 高职教育发展,服务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服务课程 与专业建设,服务企业一线技术创新。高职院校 学报应成为弘扬高职教育理念的阵地,成为高职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载体,成为高职教育 观点碰撞与争鸣的场所,成为应用性技术成果发 布的平台。其次,高职学报在中观上要定位主办 单位属性。学报编辑部是主办学校下属的业务部 门,学报的刊名清晰地为学报打下了主办学校的 烙印,这一切都注定了其与其他学校学报的不同。 高职学报是展示主办学校职教特色的窗口,学校 的特色理应成为学报的特色。具体来讲,高职学 报要定位主办学校的校本性、地域性、行业性。再 次,高职学报在微观上要体现编辑个人偏好。编 辑是按照编辑部的统一要求,设计、组织、选择和 加工稿件的专业人员,高职院校学报的特色最终 将落实在编辑的具体工作中。因此,编辑的个人 偏好对学报特色、风格、品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尊重编辑的个人偏好,重视编辑的个性培 养,有利于所办学报在同类型期刊中凸显出来。 体现编辑个人偏好的学报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报。 具体来说,体现编辑个人偏好就是体现学报编辑 的职业经历、专业背景、价值取向。当然,高职学 报的特色塑造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 主办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高职院校学报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 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 一面。高职学报必须从模仿本科学报的阴影中走 出来,调整办刊定位,重建评价标准,创新办刊模
85
2018年第3期取琺我未f私学报
式,做好数字化转型,坚持特色办刊,只有这样,高 职学报的未来才有希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拉 开了文化改革的大幕,通过近几年的改革,高 职学报有了很大改变,有的省份已经对高职高专 学报采取了分类评估,为数不少的高职学报创建 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扫码阅读也已成为现实。 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职业教育的 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提出 了明确要求。高职学报作为服务职业教育的研究 平台,理应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作 出积极贡献。笔者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 下,通过广大高职学报人的坚守与创新,坚持走特 色办刊的道路,高职学报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其 存在的价值会越来越显现。国家现代职教体系的 建立和深化文化改革的东风,无疑为做大做 强高职学报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沈建国.江苏期刊研究2011年度文集[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8 —32.
[2] 李耕.把握定位突出特色为教学科研服
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乂39 — 42.[3] 林钢.高职学报集团化办刊模式研究[J].科
务——
对办好高职院校学报的初步思考[].
[4] 刘蕾,鄢章华.共享经济:从“去中介化”到“再
中介化”的被动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7):14-20.[5] 林钢.高职院校学报的特色塑造[J].科技与
出版,2010,(11):23 — 25.
技与出版,2011,(6):20—22.
Strategy Research of Characteristical Run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Journals
LIN Gang
(Editorial Department,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Jiangsu 214153,China)Abstract: The academic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journals is in a weak position among academic journals.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publishing system, journ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dapt themselves actively and strengthen transformation to better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arge country craftsme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including adjusting the running orientation, re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reform the running models, insisting on the digital reformation and display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s journal running strategies
(责任编辑朱令军)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