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遥感的滇池水环境变化研究
作者:陈联君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07期
摘 要 通过对滇池地区不同时期遥感数据的数字图像处理,对滇池近年来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研究1992年和2006年TM图像的数据解译和信息提取,得出滇池近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泥沙淤积,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滇池水环境问题的建议,为滇池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滇池;遥感;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0179-02 0 引言
湖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不仅是地表水载体和沉积矿藏赋存的场所, 而且与大气、生物、土壤等多种要素密切相关[1]。湖泊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维持区域水平衡、减缓洪涝灾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2,3]。内陆湖泊的作用也十分的明显,被视为湖区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异的指示器[4,5]。对湖泊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通常的方法所耗费的物力、人力、财力较多,时间也较长,缺陷也很明显,就是难以实现实时的更新,而且数据统计时人为干扰较多,统计精度有限,实施起来困难很大[6]。随着遥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湖泊环境的研究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湖泊的研究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到遥感大范围的覆盖、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以及低成本投入的技术优势,对于湖泊的研究会产生性推动。
1 研究区概况
滇池被称为昆明湖或昆明池。位于昆明市的西南部,主要成因是地质构造陷落形成。滇池的水的来源较为多样,其东、南、北3个方向有近20多条河流汇入,湖水面积340多平方公里,湖面东西长约14km,南北有39km,整个湖岸线长有200多公里,整个湖大小在云南省居首位,同时也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由于昆明市区及周边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开发,给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七五”以来国家和云南省相继投入巨资治理,同时被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这些措施虽然有效地缓解了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 2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2.1数据及预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所用的数据是两景1992年8月16日和2000年11月2日Landsat-TM影像,轨道号同为129043。影像预处理包括:使用遥感处理软件ENVI 的ROI(感兴趣选取)功能,从遥感影像中裁剪出滇池以及周边的影像图,为了更精确的反映研究区的特点,需要排除其他地物的光谱特征干扰,因此预处理同时进行去条带噪声的工作,同时通过已知的地面控制点,进行精确地地面校正,同时进行增强处理,最后进行各种波段组合包括:4、3、2和5、4、3等的波段合成,突出影像信息。 2.2 研究方法
2.2.1波段选择的基本原则
对波段的选择要遵循下面3个原则:1)图像信息应尽可能丰富,使得图像上各要素能较明显的表现出来,以方便解译;2)在选择合成图像的波段组合时,所选波段的相关性必须要小,同时要求各波段拥有较多的信息量;3)选择的波段的离散程度的显著的大,减少其他因子的干扰。
2.2.2波段选择的方法
由于遥感当中地物的光谱特性如“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因此合理利用TM影像的光谱范围,来反映不同地物特征显得十分重要,选择较好的情况下,对湖泊的专题要素的提取和解译工作有较大帮助。
滇池中水体的不同浑浊度,在TM影像光谱上表现出来特征也不相同,较为清洁的水,灰度值会较高,反之灰度值会较低,用于区分它们的最佳波段是TM4、TM3波段。TM5、TM7波段的反射率在水中含大量杂质时,反射率随之增大,并随水的浑浊度增大而增大[7]。TM4、TM3、TM2波段进行彩色合成来可区分水体泥沙和污染物。检测滇池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时,要用到5、4、3波段,并进行主成分转换,更准确揭示多波段数据结构内部的遥感信息;检测河岸泥沙淤积情况,选用4、5、3波段,河口淤积处,水草多,颜色为土黄色,地物成橘红色,新滩涂成白色。 3 结果与分析
3.1滇池水环境总体分析
在假彩色合成的影像中(波段4、3、2合成影像),水体颜色变化明显,主要原因是水体恶化,由于污染导致的水体恶化,另外的原因是泥沙的堆积作用,导致的水体透明度下降。由于导致水体变化的原因不同,反映在TM遥感影像上面的色调也会各异。污染严重的地方色调多为巧克力色稍偏红;在泥沙较多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深浅不一的蓝色调,清洁的水表现则为暗色或淡土色调。依据此原理并结合合成影像,可以对滇池水环境作总体评价:滇池的北部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有色调偏红的巧克力色,说明该处的污染物较多,污染较为严重,在湖区的东北地区、北部的河口地带、以及湖的西南部泥沙较多,东南部湖区和湖的中东部的水质较好。2000年的水体污染面积比1992年面积扩大,向湖中心地带扩展;泥沙淤积程度加深,水质也较1992年差。
3.2水质污染较重,富营养化严重,但有所好转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波谱增强的方法,压缩数据量得到了滇池水体的假彩色合成图,如图1、图2。
从1992年的彩色图中可以看到湖区有一些蓝色色调,为湖本来颜色,滇池的北部、西北部由于污染显现绿色,在北部河口地带和人口稠密地区更明显。西南地区为暗红色,是由于在此处入湖的几条河流,带来的泥沙所致。
2000年的绿色面积扩大很多,污染物从河口地区,向湖心、全湖扩展;河口地区的污染加重,甚至出现出浅绿色。湖部分变蓝,说明局部水质有好转,在湖的东南水质好于北部,主要由于距离昆明市主城区相对较远,污染程度低。 3.3湖泊淤积面积变大,并有向湖中深入趋势
1992年(图3)滇池地区4、5、3合成影像中,在河口部分由于泥沙淤积面积较大,水热条件较好,比较适宜植被生存,外围灰白色的是新淤积的浅滩,没有植被覆盖。植被较多的地方表现为土黄色,如图中北部河口、南部颜色都较深发黄,淤积多发生陆上河口地区,湖中红色较少,说明湖中泥沙或悬浮物较少。
而在2000年(图4)中,岸上暗红部分较多,说明植被减少,建筑物增多,城市化进程快。湖中红色变多,西南部及北部河口地区泥沙也较多,说明湖中泥沙或悬浮物增多,泥沙淤积向湖中心发展。
可见现在滇池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由河口地区淤积转向河口、湖内部、中心发展的趋势;之前湖周围植被较多,城市建筑较少,现在湖周围植被明显稀疏,城市建筑增多,城市化发展较快。
总之,滇池地区的水环境总体仍不容乐观,污染面积日益扩大,污染危害程度加重,泥沙淤积日益严重,有向湖中心发展的趋势,水质总体较差。造成水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很多:如靠近昆明市,工业污水、生活用水部分没有处理直接排放进湖;湖水营养化和昆明市的营养盐排放关系密切;此外滇池入湖河流较多,通过径流入湖的污染物也很多;泥沙淤积主要因为水土保持较差,河口泥沙堆积以及湖盆的相对抬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严格控制排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对湖区不同水质、用途进行合理的利用;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早日改善滇池环境。 参考文献
[1]于革,薛滨,刘健,等.中国湖泊演变与古气候动力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1-16.
[2]王苏民,窦洪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等.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60-70.
[4]濮培民,王苏民.湖泊学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19,1(1):1-11. [5]柯长青.湖泊遥感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4(4):81-86.
[6]孟庆伟,罗鹏,余佳.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3):287-293.
[7]周迎秋.基于遥感技术的巢湖水环境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6):580-583.